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秦淮区

桃叶渡的传说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叶渡的传说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叶渡的传说,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王献之的家就住在秦淮河边的乌衣巷。

一天,王献之听朋友说,秦淮河北岸的集市上,有人在卖一方桃形的砚台。他听了很感兴趣,带了银两赶去,就把这方砚台买了下来。此砚很有讲究,据说要在三月初三桃花盛开之日,用桃花潭水洗砚更能发墨。上巳节(三月三)到了,这天一大早,王献之带着砚台来到南浦渡旁的桃花林。在林间找到一潭碧水,洗起砚台。此刻,一位姑娘上前,惊愕道:“哎呀,这砚台是我家的!”

非王献之这才注意到身边这女子,大约十七八岁,面如桃花,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透着灵气,只是眉头微蹙。“这砚台明明是我的,怎么说是你家的呢?”王献之好生奇怪。这一问,姑娘眼睛红了。原来她名叫桃叶,出身书香门第,后因家境败落,父亲只好卖掉祖传的砚台还债。现在父亲久病不起,桃叶只好在家加工团扇到集市去卖。王献之听完姑娘诉说,又怜又爱,便道:“我替你在每把团扇上写上诗句,或许能多卖些钱。”刚题上诗句,姑娘见落款是“王献之书”,十分惊讶,急忙问:“公子便是王献之吗?”“正是。”王献之与桃叶四目相对,已是含情脉脉。

转眼又到了一个草长莺飞的三月三,一夜辗转难眠的王献之带上砚台,再次来到桃花潭边。美景依旧,伊人何在?王献之黯然神伤地洗罢砚台,长叹一声,拂袖离去。刚走几步,就听见身后传来“扑通”一声响,转身一看,只见一个身穿白色罗裙的少女正在水中挣扎。他人有难,岂能见死不救?王献之纵身跳入潭中,奋力将女子救上岸来。可目光刚一接触,便怔住了:啊!这不正是自己魂牵梦萦的桃叶姑娘吗?这时的桃叶也认出了王献之,一头扑进王献之的怀里,“哇哇”地哭起来。

原来,去年一别,桃叶的父亲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而后桃叶自幼定亲的男人也死了。前一天,婆家怕桃叶受不了“望门寡”,便带了一伙人闯到她家,硬将桃叶抬去婚葬,把她- 着抬到亡人的坟边。婚葬是东晋风俗,婆家不问女的死活,任凭豺狼野狗来乱咬。

这天夜里,可怜的桃叶拼命挣扎,终于将绳子磨断,含着泪向桃花潭奔去,想一头扎进水里了却一生,可怎么也没想到,竟让她日思夜想的人给救了。王献之凝视着桃叶的面庞,轻声而有力地说道:“桃叶,跟我回家吧!”

有一回,桃叶摆渡时心里害怕,而王献之见爱妾心生怯意,不敢登上小舟。才华过人的他,当即吟唱了《桃叶歌》三首:“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其一)。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其二)。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其三)。”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听到心上人的歌声,桃叶顿时惧意全无,踏上兰舟。小舟在水波上荡漾,桃叶的歌声随风飘扬:“七宝画团扇,粲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其一)。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其二)。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其三)。”这就是传之于世的三首《答王团扇歌》。由此可见,桃叶的才华也是非常了得的。

南浦渡两岸的行人听见他俩对歌,纷纷驻足,人潮如涌。这渡口顿时名声大噪,王献之和桃叶的故事,一时成了建康(南京)城里街谈巷议的话题。从此,南浦渡在不知不觉中被叫做桃叶渡了。再后来,这桃叶渡便成了爱情的代名词。

信息来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乌衣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