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民俗文化

苏州市民俗文化介绍

  水乡婚俗(太湖渔民婚俗),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苏南水乡婚俗与我国古代礼仪一脉相承,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等“六礼”,但又具有水乡特色,以流布于常熟沙家浜镇周边地区和昆山周庄地区较为典型。最能体现水乡婚俗特色的,是迎娶这天的婚礼大典。沙家浜和周庄习俗,除……[详细]
  中秋显宝,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中秋显宝流行于吴江区黎里镇及其周边地区。黎里处于江浙两省交界处,位于京杭大运河平望段东侧,历来受战乱侵扰较少,社会安定,生活富足,文化发达,遂使中秋显宝得以成俗。中秋显宝在清代《黎里志》(徐达源1805年)风俗篇中即有记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里中各设香案张灯彩,富家大室,更陈设骨董,互相炫耀。”据记载,该俗起于“元时”,历史……[详细]
  祭孔仪式,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苏州文庙(府学)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所创,是江浙沪地区最大、全国第二的孔庙。祭孔,是尊崇与怀念孔子而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由古至今,这里就是苏城老百姓进行祭孔仪式、表达对至圣先师孔子尊崇之情的场所。南……[详细]
  姑苏吆喝(叫卖),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吆喝”是随着市井商贩应运而生的一种语言形式。姑苏吆喝,主要以苏州话为载体,流播于苏州街巷商贩间。姑苏吆喝,历史悠久,自古已然,存在于民间,依附于商贩,一直流传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商业环境和购物习惯的变化才渐趋衰微。苏州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商贩众多,吆喝内容也特别丰富。如吆喝售卖食品的:“臭豆腐干——”“腌金花菜、黄莲头……[详细]
  谭氏中医外科,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太仓潭氏中医外科,因太仓牌楼卫生院谭伯琴擅长中医外科治疗而得名。谭伯琴于17岁到璜泾镇戴一飞诊所学医,是戴的开门徒弟(戴一飞为当时太仓的名医)。谭20岁学成出师并开始单独行医,于1950年进入岳东乡联合诊所,岳王成立公社时即进入岳王卫生院,1963年调入牌楼公社卫生院。谭伯琴毕生致力于中药外敷治疗疾病,并成为远近皆知的一方名……[详细]
  贝氏痔科疗法,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吴江中医痔科,最早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当时,桃源日晖坝沈氏痔科已誉满江浙。1952年铜罗联合诊所成立,其痔瘘科为当时苏州地区最早独立设科并配备病房的中医特色专科。1978年12月吴江中医院成立,县卫生局特调原吴江县铜罗医院院长贝荣能先生到中医院开设痔瘘专科。贝荣能先生对中医痔瘘的诊疗经验丰富,造诣颇深。……[详细]
  戚氏中医儿科疗法,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戚氏中医儿科疗法,源于苏州吴江古镇同里。至今已有180余年历史。其创始人是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第四代传人戚文光。戚文光于清朝道光年间(1824年)始悬壶济世。他深谙岐黄,对儿科学识研究及积累颇深,在多年的从医诊治中,为周边群众带来了福音,久而久之,遂蜚声于民间。传至第三代传人戚幼圃时,因其只生育二女,按照中医世家“传内不传外,传……[详细]
  裴氏中医儿科,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常熟支塘裴氏中医儿科,源自明代太医院医官裴昌原。裴昌原举家自浙江海盐徙至支塘赤沙塘。裴氏世医,尤以儿科著名。远近百里,每日备礼相请,络绎不绝,黑夜登门延请,无不立赴,贫病施药,名满江南。传至清代的裴惠芳,已传十世,“专治小儿疾病”。裴惠芳闻名于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家传有24个秘方,辨治婴幼儿诸症。裴惠芳在继……[详细]
  苏派酿酒技艺(常熟福贞黄酒坐缸酿制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福贞酒,又名福珍酒(馥珍酒),是江苏常熟虞山佳酿。其源于唐,盛于宋元,闻名于明清。清光绪年间,常熟人平观澜在平桥街开设大隆酒坊,主要生产福贞酒。用传统工艺生产的福贞酒,色似琥珀,醇稠如蜜,微带橘香,酒性温和、芳香鲜爽,挂杯留壁、酒体晶亮明澈,酒度在10-16度,其酒质的雅味最适合吴地人的口味。目前……[详细]
  黄埭西瓜子炒制工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烘炒食品中的西瓜子,是百姓日常消遣待客的零食之一。黄埭西瓜子,从众多的烘炒食品中脱颖而出,成为瓜子食品中的精品而独领- 。黄埭镇,位于苏州相城区,北通虞山常熟,东靠陆慕、蠡口。黄埭西瓜子,又名黄埭香水西瓜子,由殷福熙在清同……[详细]
  黎里饴糖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饴糖,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发芽的植物种子达到一定的温度,其中的淀粉发酵分解稀释后转化为糖份,这种稀释胶状体即为饴糖。我国饴糖的制作始于周代至两晋。明清时期,是饴糖制作的兴盛时期。黎里饴糖制作,始于清代。黎里,为苏州市吴江区东南部的古镇,旧名梨花村,又名黎川、禊湖。民国时期,黎里已有十来家糖坊,共有单灶(俗称手枪灶)二十来座……[详细]
  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生禄斋,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端的芦墟镇,由黄渭阳与徐生官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生禄斋制作的传统糕点享誉吴江及毗邻的江浙沪地区。该店制作的苏式月饼,更是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而闻名。据《吴江文史资料》记载: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时到过芦墟,吃了芦墟生禄斋制作的月饼后赞不绝口。自此,生禄斋月饼就成了进京的贡品。……[详细]
  正仪文魁斋青团制作工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青团,从南朝开始,就被江南人民作为清明节祭祖的供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沿袭成俗后,成了一种时令糕点。正仪青团,是昆山有名的一道时令美食。正仪,原名信义,2004年并入昆山巴城镇,现称正仪街道。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是正仪老街最为热闹的时候。街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青团作坊。昆山本地人和来自苏州、上海等周边地区的食客……[详细]
  梅李木桶酱油酿造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酱油起源于豆麦酱,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调味品。梅李木桶酱油,始于明末清初,由常熟梅李北街孙万源首创。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1928年,李金兴酱坊并入“梅李大丰食品”。挂牌后的梅李酱园仍然是一个作坊。新中国成立后,梅李酱园……[详细]
  石梅盘香饼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石梅盘香饼,发源于江苏常熟虞山东南麓“石梅”地区,深受常熟及周边县市如张家港、江阴顾山、南通等地区百姓喜爱,并畅销华东地区。石梅盘香饼作为苏式糕点重要一脉由来已久。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在常熟石梅读书时,一店主特为太子制作了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