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 > 如皋市民俗文化

如皋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南通竹艺(永泰竹刻、胡集竹编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南通的竹刻工艺小品,以发挥竹的材质美、形态美、色泽美为基础,选材与工艺相结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它避开了竹竿单纯的直线形态对工艺的制约,将竹的干、枝、梢、节、根须视为统一的整体加以构思,巧妙地按竹的干、枝、梢、节以及根须的生长形态,依形就势地取舍成型,使其形象生动且意趣盎然。其制作工艺以“简”为要,并……[详细]
  荡旱船,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荡旱船又名划旱船,最早流行于黄河流域,相传尧帝时,洪水连年泛滥,尧帝命大禹一面治水,一面大力制造船筏,挽救灾民。大禹疏通河道,引洪水入海,制作船筏把百姓运送至高地。洪水退后,临时制作的船筏便搁置于陆地。农民耕作之余,在空地上推船玩耍,叫做“跑旱船”。不料这个游戏被尧子丹朱看到,便坐到船上,命下人推着玩。因船体加上人陆地坐着推太重,……[详细]
  常青花担,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花担》又名《茶花担》、《凤凰担》,流传在如皋西乡常青镇的薄万、楼冯、土山、王陈、吴庄等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花担》是由女角挑花担、男角舞扇、载歌载舞的舞蹈,《花担》即以其道具命名。明末清初,流传在民间的《花担》是一女子挑担,一男子舞扇,边走边唱。所挑的花担是竹篮里插上冬青叶、柏树枝,挂上纸花,贴上写着“福”、“寿”或“天下太平……[详细]
  江安号子,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江安号子也称劳动号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农民从事劳动时,大伙一起演唱的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应和,以统一步调来减轻劳动时的疲劳。解放前,山歌与号子在江安地区非常盛行,走进乡间农村,处处可闻,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农民的体力劳动逐步被机械化替代,肩挑改为车运,圩田地区的人力水车被电灌站取代,行嫁妆改用拖拉机,乃……[详细]
  永安沙山歌,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长江镇在100多年前还是一个长满芦苇的沙滩,到1921年才由当时的垦殖社筑堤围垦,人们称他为永安沙,围垦不断扩展,吸引了大江南北各地的农民纷至沓来,他们在这里耕种、捕织创业生活,他们也从各地带来了许多方言、风俗习惯,也带来了各地的民歌、民谣、山歌、小调,他们在共同生活中互教、互学、互唱、切磋改进、交流、加工,逐渐形成了具有长江……[详细]
  如皋香袋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香袋又称荷包、香囊,中盛- ,谓之- 香包,民间认为系襟带间可以祛病辟邪。如皋香袋主要是以各式花布,用丝线缝制成形状各异、富含寓意的小布袋充填“衣香”而成。其中药配方主要有檀香、川穹、山萘、白芷、苍术、石菖蒲、羌活、板蓝根等10多味名贵中药,按照传统的中药加工工艺精心炮制,长期使用能醒脑开窍、活血化瘀、散风止痒、祛邪解毒……[详细]
  白蒲黄酒酿造技艺,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唐宋以来的州志、县志中就有白蒲黄酒、冰雪陈酒的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0﹚镇志载“酿酒用雪水、茶米、麦曲是谓雪酒,陈数年者尤佳”。浙江张姓迁居蒲镇后,见水质好、河运方便、市场又大,即在蒲开办槽坊酿制黄酒。至第七代传人张正清,继承黄酒酿造工艺,一直从事米酒、陈元酒、蜜酒(统称黄酒)的酿造,该酒坊一直沿袭到解放后。白蒲黄……[详细]
  白蒲茶干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三香斋”白蒲茶干始于清康熙丙子(1696)年间,当时,蒲镇屠氏在北街开设了“三香斋”茶干店,精选白皮大豆,自作三伏酱油,选用多种天然名贵香料,经十数套工艺精细制作而成。因很有特色,美名“屠三香”,被誉为白蒲一绝。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期间,本地官员将“三香斋”茶干作为精美食品进奉,乾隆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亲笔御书“只此一家”……[详细]
  林梓潮糕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林梓潮糕制作技艺流布地域为江苏省如皋市林梓镇。明洪武年间,金陵巨富沈万三其弟沈万四为避祸北渡,在如皋梓村南街开设“老万和”糖坊兼糕点店。他家做的糕点,配以中药茯苓、桂花,操作工艺秘不传人,所制糕点胜人一筹。林梓潮糕以优质糯米和一定比例的粳米为原料,舂成米粉,拌白糖、桂花、松仁,使荷叶垫笼底,制成圆形糕坯,水蒸而成,共10……[详细]
  耥子灯,南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耥子灯又称耥花灯,是流传于如皋西部地区的民间舞蹈。过去用“斗”量米时用“T”型的耥子将粮食刮平,民间将耥子的横木上挂两盏灯起舞。寺庙里的和尚做“佛事”时,也有手持耥子灯走阵图的“跑方”。1957年文化站长马竟成会同吉书明、石昭则等挖掘整理了民间的耥子灯,穿插以“三角菱”、“四角菱”、“六角菱”、“破荷叶”、“双龙入海”、“绕风车”……[详细]
  黄氏玉容丸制作技艺​​​​​​​中医黄庆平老先生出生中医世家,在行医过程中,经常遇到面色黄褐、月经紊乱和绝经前后烦躁不安(更年期综合症)的妇女前来求诊,他就沿用祖传配方并参考《医宗金鉴》中的“玉容散”配制了“黄氏玉容丸”。服用者褐斑逐渐淡化,各种症状明显改善,就这样“黄氏玉容丸”成为当时如城家喻户晓的治疗妇女疾病的……[详细]
  豆腐制品制作技艺(白蒲茶干制作技艺)扩展“三香斋”白蒲茶干始于清康熙丙子(1696)年间,当时,蒲镇屠氏在北街开设了“三香斋”茶干店,精选白皮大豆,自作三伏酱油,选用多种天然名贵香料,经十数套工艺精细制作而成。因很有特色,美名“屠三香”,被誉为白蒲一绝。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期间,本地官员将“三香斋”茶干作为精美食品进奉,乾隆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亲笔御书“只此一家”以示褒扬。白蒲茶干为卤制豆制品,呈淡咖……[详细]
  风筝制作技艺(如皋风筝制作技艺)扩展如皋风筝历史久远。城镇居民受空间限制,他们不以粗犷、雄浑为满足,而向纤巧轻盈的造型风筝发展。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更赋予风筝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特色的如派造形风筝。如皋风筝的扎制工艺比较繁琐。首先选好篾料,按所要制作的品种分类配备好待用。扎制时计算出比例再打样品,打完样品后蒙面试飞。在放飞过程中不断改样,直至符合要求才比照样品正式扎制。风筝扎制好后再裱糊,一般……[详细]
  木雕(南通红木雕刻)​​​​​​​南通红木雕刻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丰富,题材广泛,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上世纪50年代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红木看江苏,江苏红木看南通。”由此可见南通红木雕刻在全国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南通红木雕刻在传承和发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不俗业绩。南通红木雕……[详细]
  明末清初的冒辟疆栖隐如皋,其妾董小宛于“食谱茶经,莫不精晓”,如皋传统美食“董糖”即为董小宛所首创。​​​​​​​董小宛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入嫁如皋后,对“秦淮董糖”的制作又有了更新。她发现如皋地产的大麦焦屑(俗称焦屑)有祛暑气、吸油腻、健肠胃等功效,便将面粉改用大麦焦屑作基本原料,并掺和地产的芝麻粉、饴糖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