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 > 启东市民俗文化

启东市十大民俗文化

评弹北调
  评弹北调,南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评弹北调”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的唱腔主要是从流传于民间的阴歌、山歌、佛序等曲调沿革而来,经过各个时期的说书艺人根据剧情需要,发挥各自特长,兼收苏州评弹南调韵味,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加工创作,逐渐形成“评弹北调”唱腔,即已被公认的“评弹北调”;唱腔缓慢抒情,拖音悦耳,具有浓郁乡土气息。“评弹北调”具有长江以北独特的启海地方色彩。曲调起源于当地民间艺人各类不同行当的唱腔,如作香火的唱起来,少不了唱阴歌味道;唸经的唱起来,还是像唸佛序;唱山歌的唱起来,还是浓厚的山歌味,……凡此等等,虽然流派各异,但总称还是“评弹北调”。目前流传下来的“吭吭调”、“哎哎调”等行腔比较简单,但悦耳动听的乡土味,加上通俗易懂的启海方言,特别适应启海人的欣赏……[详细]
南通色织土布技艺
  江苏省南通市,滨江濒海,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自明代起就是中国著名的棉产区。数百年来,当地农民男耕女织,“家家习为恒业”,史有“木棉花布之产甲诸郡”之称。19世纪末,南通色织土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独特的工艺印染以及粗厚坚牢、经洗耐着的特性享誉海内外,成为地方一大特产。20世纪初,南通色织土布获得空前发展。农村专业土布织户十余万户,从业人员达百万众,土布年总销量达1700万匹。南通成为历史上继松江之后全国著名的土布之乡。南通色织土布技艺采用单锭手摇纺车纺纱,脚踏手投梭木机织造,染色、摇筒、牵经、络纬、穿综、嵌筘等工序都保留较原始的方法,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手工色织技艺。民间流传的土布品种多达6大类数百余种,典型土布纹样有蚂蚁、柳条、桂花、金银丝格、芦纹系列,以及双喜、彩格、绣球花、文字类提花锦毯织……[详细]
吕四渔民号子
  吕四,唐五代时是一片沙洲,遥遥浮现在烟波之上,古时称“东瀛洲”。东瀛涨沙成洲,逐渐水草茂盛,统治者把一批批“犯人”发配到这里来煮盐为生。三分盐七分渔,沙洲逐渐成熟,海鸟翔集,鱼游浅滩,盐民开始下海捕鱼,于是产生了渔歌。渔歌有反映生产劳动欢乐情绪的。如《撑船歌》:“春夏秋冬四季天,我撑船逍遥在外边,三十六行买卖我不做,我撑船为业去天边……”渔民作业生产时,人要出力、出劲,就必须打号子,渔民把打号子叫“喊歌”。如吕四民歌《人要出力把歌唱》中唱的:“天要落雨北风狂,鸡要啼来扑翅膀,船要快来双支橹,人要出力把歌唱。”吕四渔民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原生态渔歌吕四渔民在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完整的劳动号子,如对草、拢绳、打索、点篙等几十1短不一的号子,一种作业一种号子,有的一种作业多种号子。旧时,吕四……[详细]
  南通鸡脚棉栽培技艺,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南通鸡脚棉种植始于宋元时期,主要由江南松江地区传入,在沿江沿海一带发展,后经通州、如皋等向内地推进。清末后期,随着张謇推广废灶植棉,鸡脚棉就渐渐向北方发展。南通鸡脚棉有黄花、白花、红花三种,有易染蓝的特性,色泽鲜艳,着色力高,是蓝印花布的染色的主要品种。南通鸡脚棉具有抗虫、抗盐碱、抗台风、早熟、优质、稳产等特点,尤其适合于沿海滩涂种植。……[详细]
  南通油馓子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油馓子是通派传统茶食果子,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色泽金黄、入口酥脆、香而不腻,用开水冲泡加红糖,酥软健胃,尤为产妇所青睐。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馓子可以“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所以在过去年代,看望产妇必送馓子,成为南通民间风土人情之一。……[详细]
  南通大糕蒸作技艺,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南通人蒸的年糕,叫“大糕”。在南通,过年有吃年糕的习俗,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作为年俗重要组成元素的大糕,蒸作大致为八步:浸米、打粉、拌粉、上甑、蒸粉、定型出笼、分割、凉糕存放。刚出笼的年糕要趁热用浸湿的纳鞋绳进行快速切分,一笼分割十二块,挑出最方正饱满的敬祖宗,然后切出小块沾糖给长辈、小孩及邻里乡亲进行分享。切好的年糕要放在竹匾上晾,直到表面油光变滑了,才可以收筐珍藏。等年糕彻底吹干了、硬结了,再把它浸到矾水或者是腊水(腊月里的雨水)里,就不会得裂坼,也不容易上霉,也有的人家把它切成片,晒成糕干,蒸、煮、炒、煠来吃。……[详细]
  南通大漆髹饰技艺,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大漆,采自深山老林中的漆树,也称生漆、原漆。我国保存着众多明清家具及古建筑,其木质未腐,主要是涂有传统大漆,工艺过程中反复擦漆,使它形成牢固的漆膜,将内部材质保护完好,与外界空气隔绝不易氧化。故宫博物院有一把唐代的“大圣遗音”古琴,表面为大漆髹饰,历经千年,依旧完好。南通地区属于潮湿、温暖的海洋性气候,而如皋水绘园明代建筑的梁柱,以及摆放的家具仍然完好,传统大漆髹饰工艺起到了决定作用。……[详细]
  启东芦编工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启东芦苇属于东部滨海苇区,是芦苇84个变种、6个变型中的佼佼者。它刚柔兼具,以韧见长,是启东人最早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和日常用具的制作材料。启东人早期用“芦柴”编做“环洞舍”用于栖身,后来用“芦头”编成房屋的“芦笆墙”、“芦笆门”和“芦笆床”;用“芦花”编成御寒的鞋叫“芦花靴”;用“芦花”填充的被叫“芦花被”;把“芦头”用绳子串连起来的晾晒工具叫“帘子”;把“芦头”压成片编织起来,用来晾晒粮食的叫“芦扉”;用“芦头”编成房屋的顶面则叫做“芦编瓦缏”。虽说如今的启东人早已不用芦苇当建筑和编织材料了,但芦编工艺、芦苇情结深深印在启东人的心里。……[详细]
  南通灶头画(启东灶头画、里下河灶头画),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灶头画是一种民间技艺,在启东、里下河地区曾风靡一时。解放前,农村地区用砖砌灶的人家很少,只有少数有钱的粮户才用得起砖灶。解放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砖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为了美化灶头,也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了祈祷丰收与平安,人们开始在灶头上画画。都说民以食为天,在内容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鱼)、牧童嬉牛等很自然成为了百姓人家的首选灶花,还有观音菩萨、大肚弥勒、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哪吒闹海等神话故事也是灶花的常用题材。也有人喜欢花草山水,总之,灶花的题材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在材料上,最早的灶花都是黑白的,所用之墨是用铁锅上的“镬锈”自制的。把“镬锈”刮下来加上醋,放在石槽里……[详细]
  灶君菩萨的故事,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灶神,亦称灶王、灶君、灶君菩萨、灶王爷、灶公公、司令灶君、护宅天尊等。民间一般称“灶王爷”、“灶君菩萨”和“灶公公”。他的尊称是东厨司命、定福真君。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主管炊事的神抵,最初人们心目中的灶神是一位女性,后来们认识到“火性炎上”,水属阴,火属阳,灶神应以体现阳刚之美的男性为主,故灶神的形象便从原来的女性变为男性。灶君菩萨的故事介绍了灶神的前世今生,既有浓厚的神话氛围,有蕴含着劝人勤勉的教育意义。早些年,这个故事在这片东疆沃土上广为流传在此只希望这一民间文学能为更多人熟知。所有的民族起初都只是空心的,所谓民族意识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文学艺术及众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本民族的经历填充渐渐成为实心的,……[详细]

全部启东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