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详细]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详细]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详细]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有传统大戏80多个,小戏和折戏60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泗州戏的唱腔自由多变,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详细]
  肘阁、抬阁,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相传早于明代就有,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抬阁是由2—8人抬着一些固定在铁支架上,穿着戏服的小演员,按照规定的角色表演一些动作。肘阁从抬阁演化而来。由表演者和执撑者两部分组成。执撑者多为青壮年。身负一个制好的铁支架,在身上绑牢。身穿道袍遮掩,铁架从一袖筒中露出。根据节目内容,选择以鲜花、瓜果、禽鱼、器皿、兵器等装饰铁架,以假乱真,给人错觉……[详细]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详细]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淮北花鼓戏源于明初,50年代初期,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达百余家。淮北花鼓戏主要曲调有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平板、寒板等;舞蹈为“压花场”和“大小武场”两种,有文有武;说唱和咏唱融于一体;角色行当齐全,剧目丰富,计170余出,其中大戏110出,小戏60余出,另有段子72篇。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详细]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广大地区。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皖剧”,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详细]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举办的琅琊山庙会是皖东地区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庙会逐渐衍生和充实了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内容,成为人们游山赏景、商贾贸易、信息交流和共歌齐舞的盛会。农历正月初九,宗教传说是玉皇大帝的诞辰祭日,远近道士相聚,定期举办道教祭坛活动。道教在琅琊山活动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就有道士隐居山中,相继建成玉皇殿、玄帝行宫、三皇古殿、元君殿和……[详细]
  九曲黄河灯阵,是利辛县展沟镇久负盛名的独特民间艺术奇葩,也是该地区流传了几百年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九曲黄河灯阵源于《封神榜》赵公明困姜之牙所布的九曲黄河阵,是指九宫套八卦,灯阵指的是一年365天,用365盏不相同的灯布成的阵,称“九曲黄河灯阵”。阵配对联,上联“火树银花”,下联“九曲黄河”。赵公明守的是转盘灯阵,系八卦之首“坎卦”,其三个妹妹赵云霄、赵琼霄、赵碧霄等分守。真神掌领“离卦”,真魂掌领“……[详细]
  隆阜抬阁是屯溪人民具有民间特色的舞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徽商鼎盛,民俗活动分外热闹,徽州百姓为活跃大小节日气氛,隆阜抬阁应运而生。古徽州的地方戏曲徽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家喻户晓,为隆阜抬阁的表演提供了生动的参照,古时隆阜抬阁也被称作“台戏”。据清初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休宁迎春,共台戏一百零九座。邑东隆阜戴姓更甚,戏场……[详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代晋国人介子推的节日,五河清明庙会则是以祭祀城隍、民间扫墓、祭祖、歌舞、民俗活动、商贸活动为主要内容。体现了人们向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活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传承和发展了淮河文化,……[详细]
  福主庙会流传于安徽省东至县的泥溪、龙泉、尧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庙会主要流传于泥溪镇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组及周边村庄。根据建德县志(东至县)记载,福主庙会是为了纪念在建德县(东至县)为官的陈杲仁、明万历皇帝封其为“福主余公”神号,后乡间百姓均称其为余公。历料上记载,陈杲仁(余公)在至德县(今东至县)为官期间,带领百姓治山治水,修桥筑路,兴办学堂,减免税赋,惩治贼寇,地方平安。由于他关心人民的疾苦,秉……[详细]
  滁菊,俗称甘菊、白菊,在滁州已有上千年历史,原产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光绪二十年出版的《滁州志》中写到:“甘菊产大柳者佳,味胜于杭州而不多得”(摘自《滁州志》2卷第7页)。解放后,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中药学家叶桔泉先生主编的《现代实用中药》一书中对药用白菊花的评价为:“安徽滁州产者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此为最良,浙江杭州次之”(摘自《医药卫生》第28编第1136页)。滁菊独特的生产环境和传统的……[详细]
  皖南花猪,追本溯源就是蓝田花猪。据宋《新安志》记载考证,休宁蓝花火腿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休宁蓝花火腿产生在宋代,发展在明代,清代已著名,真正形成品牌,进入国内市场,还是在建国后的改革开发时期。蓝花火腿选用当地产的蓝田花猪。其花猪的主要特点是吃青饲料,瘦肉多,肉味鲜嫩;皮薄骨细,蹄脚短小,腿心饱满,肉嫩结实。加工成蓝花火腿后,形似竹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肉质细嫩,香气四溢,沁人心脾。食之,油而不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