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潍坊 > 昌邑民俗文化

昌邑十大民俗文化

昌邑土陶烧制技艺
  昌邑土陶历史悠久,影响较大,明清时期最盛。在历代的传承中,形成了复杂、细致的工艺流程。昌邑土陶的工艺要求非常复杂,程序要求的也比较细致,注重火候的掌握。从备土、踩泥、做陶、晾晒、装窑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要谨小慎微。制陶多用当地黄粘土及潍河两岸的黄胶泥,取耕作层以下两米左右的没有沙子的“立土”;踩泥是通过加水人工用脚把泥踩匀;做陶是通过土陶模具制作泥胎;泥台晾晒后就开始装窑烧制,烧火的火序为小火、上墨、退墨、中火、狮子火、介火、大火、封火八个火序,从点火至封火,一般小窑8小时,大窑24小时,春秋季略短,冬天略长;最终土陶出窑完成制作。昌邑土陶应用比较广泛,大略可分为建筑装饰构件系列、日用系列、祭祀系列、玩赏系列及各种惟妙惟肖、造型逼真的人物、动物和景物。……[详细]
柳疃传统织绸工艺
  柳疃丝绸是指茧绸,即柞绸,又称山东绸或鲁绸。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昌邑柳疃一带的人开始到东山(山东栖霞桃村一带)贩柞绸、纩丝和织绸。柳疃从东山进柞茧后,逐步发明了柞茧的纩丝。柳疃人于道光年间发明木制脚踏纩车,柳疃丝绸正式问世,并在不断的传承中,柞蚕缫丝技艺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泡丝、药丝、撴丝、撂籰子(倒丝)、牵机、刷机、撞轴、缯机、织机、漂炼、晾绸、平绸。柳疃丝绸织工细密,色泽光亮,手感舒适,经磨耐用、冬暖夏凉。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柳疃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柳疃丝绸以其手感密糯、飘逸高雅的独特风格,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开拓了南洋诸国丝绸市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在中国以及世界茧绸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详细]
乾隆杯酒传统酿造技艺
  乾隆杯酒传统酿造技艺,起源于元明,创号于乾隆盛世,历经近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操作流程各环节至今保留完整,生产过程中以昌邑盛产的高梁、小麦、大米、糯米、玉米五种粮食为主要原料。在原料粉碎时,呈“梅花瓣”状;配料过程中,“无团糟,无白眼”;人工装甑时,达到“轻、松、匀、薄、平”;加热蒸馏时,把握“缓汽蒸馏,大气追尾”的分寸;原料糊化时,必须保证“熟而不粘,内无生芯”。同时,从其包包制曲工艺环节中分离出的许多优秀菌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教育教学等不同领域,从而备受科技界的重视。乾隆杯酒传统酿造技艺继承了老一辈酿酒师傅操作积累流传下来的“粮必精、水必甘、曲必陈、器必洁、工必细、贮必久、管必严”等很多三字经酿造口诀经验,在工艺上始终沿用传统的泥窖发酵、高温堆积、混蒸混烧、缓气蒸馏、量质摘酒、陶坛分级、……[详细]
孙膑崇拜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昌邑市东永安村都要举行“烧老牛”的祭祀活动。该村明朝万历年间始建孙膑庙,“烧老牛”就是纪念这位杰出的古代军事家。正月初六人们便开始用当地产的竹子、棉槐条、高梁秸等扎制老牛。到正月十二,老牛轮廓轧好后,妇女们便开始用黄色彩纸剪制牛毛,并用各色彩纸剪制成花、牛鞍、大刀铃铛等饰品,粘到老牛身上。老牛身高5米,身长10米,独角角长1.8米,威武壮观,神气十足。正月十四上午,人们纷纷上前触摸老牛,希望带来吉祥。龙灯、秧歌、高跷队在老牛身前表演。上午8时,在主祭的指挥下,二十多个男子将老牛抬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龙灯、高跷队在牛前带路,绕村一周前往孙膑庙。老牛被抬到孙膑庙边的广场上,头冲南,尾朝北。临近午时,主祭带领信众们按程序祭拜,祈求孙膑保佑四方平安,祈求老牛将病、灾带走,最后一……[详细]
小章竹马
  小章竹马是潍坊昌邑西小章村马氏家族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它是一种集出征列阵、戏剧表演、民间舞蹈和武术打斗于一体的特殊民间歌舞形式,民间俗称“跑竹马”。每逢新春佳节、元宵灯会,村民都会精心组织,认真表演。小章竹马表演的是元末明初,一元朝武将奉命押送美女去南方进贡,遇山游山,遇水玩水的行进过程。马队共有9匹竹马组成。4男4女各驭1匹,分列两队,另有一人驭黄膘马,着元朝官员服装,扮督军押后,称为“老座马”。队伍的最前面,有一青年挑着一面“马”字大旗,为马队旗号。接着便是武术队的化装武士,其中4人抛马叉,2人滚马叉,2人耍单刀,2人舞动双刀,2人耍拐子枪,2人耍梢子棍,20人肩扛红缨扎枪,另有挥舞钢鞭和绳鞭者若干人。武术队之后便是马队。马队最前面是一马童打扮、手提马鞭的队列指挥,称作“马牌子……[详细]
武手拳
  武手拳源于清代,由清朝名师王洪良传至昌邑。其基本功有陆趟踢腿、十二小单拳;主要- 有行功、内功心法;武术套路有翻车捶、异极剑、野战刀;- 有行功、内功心法等。武手拳的特点为大开大合,攻防开合,功防劲力,弹蹦跳跃,近身靠打,以巧破千斤,打人不见影,以打兼防,速来快入,柔中带刚。……[详细]

全部昌邑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