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0页

  霍童二月二灯会的由来,可追溯到隋朝。据记载,隋谏议大夫黄鞠为避隋炀帝1,迁徙咸村,后与早年定居石桥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为报答姑丈情谊,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姑丈诞辰之日举行灯会活动。白天表演高跷,傍晚举行纸扎、铁技、线狮、舞龙等游艺。后发展到霍童全村四境。灯会上,杂技与竞技项目精彩纷呈,特别是以霍童线狮为最。……[详细]
  香店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南少林寺僧众因反清复明被清廷毁剿,时武僧智远潜匿到福州“庆香林”香店,以避清廷之缉拿,免遭了灭顶之灾。其感激之情时念心怀,故在店内暗中传授罗汉拳,定下规矩,只传内(香店香场老板和工人)不传外,因避嫌隐名为“香店拳”。后经香店历代拳师吸取南北各派系功夫,融汇成了独特的武术派系,从此代代相传。……[详细]
  福建省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拳术即八井畲家拳,俗称“八井拳”。其吸取中华南少林(南拳)功夫精华而融汇成独特的、另成派系的拳术(武术)而闻名闽中、闽东和浙南。明成化年间,八井村雷氏始祖雷安居、雷安和兄弟俩迁居吾洋(又称“牛洋,现属八井村自然村之一),秉承祖传拳术而教后裔练武,从此代代相传。……[详细]
  宋江阵是民间武术团体演练形式,是集南少林武术和舞蹈、杂技为一体的广场表演项目;源于明代抗倭斗争中的军旅步战武术阵法和乡团训练,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化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一种武舞结合的演艺阵头。金门的宋江阵是从厦门同安传过去的,故其宋江阵演武模式与厦门地区基本相同。宋江阵是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传统、优秀的民俗广场表演艺术。……[详细]
  泉州“刣狮”又叫“舞狮”、“弄狮”,相传为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是闽南地区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刣狮”已有几百年历史。“刣狮”,闽南话“刣”为“杀”,也就是“杀狮子”。“刣狮”有不同的套路表演方式,最为出众的是宋江阵表演阵法。泉州“刣狮”是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完整保存了我国少林五祖拳的传统技艺的精华。……[详细]
  五枚武术创始人是清代少林僧尼五枚祖师(亦称五枚师太、五枚道姑)。有传女不传男的说法,五枚拳是中国武术稀有的拳种之一。上杭人丘正元和安徽凤阳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得其真传,后结为夫妇同回上杭,创立梅花拳(亦称五枚拳)软桩八法。据说五枚武术在北方已失传,而丘正元和梅花将五枚武术带到南方,已传闽、粤、赣三省。……[详细]
  泉州妆糕人是以传统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经过祖传工艺加工,配制成为五颜六色的具有良好的塑造力的糯米团,以多种捏塑手法,制作塑成高约10厘米的妆糕人。经过近些年发展,新妆糕人已从传统的、粗犷形的手工制品发展到精致的、细腻的、惟妙惟肖的手工艺术品,成为闽南地区所特所有的艺术奇葩。……[详细]
  源和堂蜜饯已有近百年历史,是福建最早且规模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厂区现址在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350号。其生产地鲤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终年温暖湿润,四季长青,十分适宜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城郊型特色农业。源和堂蜜饯制作技艺始于1916年。庄杰赶、庄杰茂两兄弟开设一家水果摊,为防止余下的水果烂掉,用食盐腌渍,再晒干制成咸、酸干果。而后进一步研发,加糖、各种药材而制成咸、酸、甜俱全的李咸饼、七……[详细]
  泉州惠安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依托闽南地区皇宫起仿宫殿式大型传统民居的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而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它融合闽南地区的传统,既具有古朴、淳厚的艺术风格,线条流畅,人物造型生动,又具有南方文化精巧的成分,与传统的北方木雕呈现不同的审美意向,是闽南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详细]
  连江县畲族织染业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主要是纺织苎麻布、腰带(蚕丝彩带)和其他饰物,以连江县畲族织染业最为著名。织染苎麻布从拧线、圈线、纺线、游线到织布、染布、游布共七个过程,工艺流程多,工序复杂;织腰带等则以自养桑蚕抽成丝线做“经”,购各种颜色的棉线做纬,相对启动生产容易,可随需即织。随着社会发展,畲民生活条件改善,苎麻布已经逐渐退出畲民服饰用布范围,但是在嫁妆中需要“新面裳”、和红布袋还是用苎麻……[详细]
  东山宋金枣为清晚时期百年老店铺寿全堂研制。它采用新鲜金枣与丁香、甘草、川贝、陈皮等十多味地道中药材,按祖传秘方精制而成,具有消食、祛风、健脾、益胃等功效,尤对食积腹胀、胸闷、水土不服等更具独特疗效。该金枣咸淡适中,风味独佳,冲含两宜。寿全堂宋金枣自创制以来,在厦门、台湾、新加坡等地享有盛誉,成为居家旅行必备品与馈赠佳品。……[详细]
  陈文龙是南宋末年的名臣、儒将和抗元英雄,其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疾、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忠心报国的事迹十分感人。由于民众对陈文龙崇拜的虔诚而升华为一种民间信仰,已有600余年的历史。陈文龙作为福州三海神之一,与妈祖、拿公齐名。陈文龙信仰民俗崇贤、涉外、民俗和商贸的文化特色异彩纷呈。其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信众普及。……[详细]
  疍民是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追求生活、发展生产、祈延生命、敬仰神灵的独特风俗习惯。如婚俗,海上结婚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疍家姑娘头饰,头上用红纱线盘成烟筒箍;创建大钓艚渔船,成为闽南定型的捕鱼船;疍民尊崇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和镇港鱼等。……[详细]
  岩溪珪塘叶氏族人将陆秀夫与另外两位宋末名臣、抗元英雄文天祥、张世杰合尊为宋朝三君子,又称九龙三公。明弘治末年在普济岩内特奉三公入庙崇祀,并每年举行三公下水操这一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再现当年陆秀夫负南宋小皇帝跳海,不甘为俘虏,在水中继续与敌斗争到底的情形,以表达对陆秀夫凛然民族气节的崇敬和缅怀。下水操形式古朴典雅,队伍壮观,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详细]
  东山县铜钵村净山院妈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庙宇供奉的是玉二妈,“开漳圣王”陈元光第二女儿陈怀玉“怀柔夫人”。明末郑成功率领水师挥戈东征台湾驱逐荷夷时将净山院“怀柔夫人”神像请上船,祈求妈祖神灵的保驾护航。台湾收复后,部分将士把随军出征的玉二妈金身恭请护送返乡,两尊神像并列同祀,尊称为大妈,把台湾回归的一尊称为二妈。玉二妈香火也在台湾敷衍扎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