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 > 仪征市民俗文化

仪征市民俗文化介绍

  月塘镗叉舞​​​​​​​,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镗叉舞》是清朝中期以来,流行于仪征市月塘、移居谢集一带,是当地农民在正月灯会和重大节庆期间经常演练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联,至今延绵不断。《镗叉舞》是男子群舞,人数在30人以上。舞者手持特制铁叉,身着对襟布衫,头扎白毛巾,……[详细]
  霸王城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霸王城传说讲述的是楚汉相争时,项羽与韩信斗智斗勇的故事,最终证明项羽有勇无谋,韩信以智取胜。霸王城的故事,通过对项羽、韩信人物个性的刻划,证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人物。民间故事的产生总是同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该传说再现了楚汉相争时风云人物的思想活动、行为、做法。民间故事的产生绝不是空穴来风,进行认真研究、保护……[详细]
  《二度梅》口头文学,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唐肃宗年间,山东济南府历城知县梅魁为官清正,晋升为吏部给事,被奸相卢杞陷害。其子梅良玉投奔岳父侯鸾,侯鸾赖婚,梅良玉只身逃跑到陈东初家,立志为父报仇。一夜,暴雨将陈家花园盛开的梅花打残,陈东初与梅良玉祈告上天,如能报仇,三天之内梅花再度开放,赤诚之心感动上帝,梅花果然二度重开。梅良玉与陈东初女儿陈杏元订下亲姻,又遭卢杞拆散。……[详细]
  “臣”字门儿科中医术,是在我国中医儿科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术。从清中期至今已相传六代,历经200多年,久负盛名。“臣”字门中医术开始精于内、外、妇、儿诸科病症的诊治,至第二代朱冠臣,因历史因素,专行儿科中医术,并开始在仪征行医。“臣”字门继承张仲景、钱乙、许叔微等先贤之卓识,发扬医者德为先之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本门独特的见解,在江淮一带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至此,一代代“臣”字门中医儿科传人依靠家……[详细]
  扬州民歌(胥浦农歌),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江苏仪征胥浦农村一带的农民,干起农活就唱歌。栽秧有栽秧唱,车水有车水唱,推耙、薅草唱不离口,担未上肩,先打起号子,田野上此起彼落。胥浦农歌于2009年6月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已有2500年的历史。春秋时伍子胥过河就有渔歌问答的对唱。伍子胥在逃亡想要渡江时寻求渔翁的帮助,渔翁边划船边唱:“白日昭……[详细]
  谢馥春脂粉制作技艺是一种从鲜花中采撷香气,注入原粉、油料,辅以中药等其他材料制成香粉、梳头油、香件的特殊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技艺类项目。“天下香料,莫如扬州。”明清时期,扬州香粉业鼎盛一时。戴春林香粉铺开业于明崇祯元年(1628);清康乾年间又有以制“状元香”闻名的张元书香铺继起;清道光初,薛天锡香铺开业,其香粉行销京城,谓之“京货”;清道光10年(1830)……[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