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民俗文化

湖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亦称“花样”、“雕花”,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主要流传于鄂州市,当地剪纸艺人活动的范围遍及周边五省。鄂州雕花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1885年鄂城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制作出售的雕花剪纸行业。1935年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成立,以戴汉生、廖云鹏为会首,会员达到150人,在以鄂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内形成了……[详细]
  鄂州青铜镜修复及复制技艺,2016年入选第五批湖北省非遗代表作名录,是以鄂州出土的战国至唐代铜镜为模本,经制模、泥范造型、泥范焙烧、合金配制及熔炼浇铸、铸后加工、透光等十八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可照容的铜镜工艺过程。其技艺可追溯到商代,传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鄂州市地处江南,早在商代,鄂县(今鄂州)所辖的大冶铜录山就有青铜铸造业。三国时吴王孙权引进浙江铸镜匠师,利用辖区矿产资源,开展大规模青铜……[详细]
  鄂州玉连环根植乡土,世代相传,属曲艺范畴,2009年入选第二批湖北省非遗代表作名录。由古老的民间道教打击乐演奏形式发展演变而来,多用于婚丧、节庆、大型庙会等民俗活动中。玉连环演奏的代表性乐器为“叮当哐”,是在原始的“叮当”的基础上添加而成,后艺人将几种乐器固定成如意图形,取名为玉连环。上世纪七十年代,鄂州民间艺人将玉连环音乐改为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搬上舞台,已衍变成一种新的曲艺形式。玉连环曲调节奏明……[详细]
  湖北省鄂州市嵩山百节龙是一项嵩山村村民在春节期间自发组织开展的大型龙灯游祭民俗活动,传承至今390余年,2016年入选第五批湖北省非遗代表作名录,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作为灯会载体的龙灯有101节,总长425.58米,故谓之百节龙。龙灯扎制从头年开始,历时四个多月,制作工序繁杂讲究,有着严格的制式规格。嵩山百节龙游祭时间在春节期间,整个腊月会陆续收到“接龙”……[详细]
  潜江灯会,是湖北潜江地区春节、元宵期间,广大民众自发参与,通过花灯赏玩赛巧、民俗游街闹春、商贸赶集等活动,以酬神祈福、庆节娱人为目的的综合性传统民俗活动。潜江灯会历史悠久。汉唐以来,潜江多隶属于江陵、荆州等府郡。唐代的《酉阳杂俎》中明确记载:“江陵旧俗,孟春望夕,高列彩灯,士女缘江,喧闹纵观。”明清时期,潜江归属荆州府,在《荆州府志》中就有“上元张灯自十一日起,至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盛,影灯裁绘……[详细]
  汉阳归元庙会是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归元寺定期举办的传统民俗活动文化空间。归元寺属曹洞宗,又称“归元禅寺”,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85)。清代中叶汉阳庙会已颇具名气,每年春节前后众多香客进香祈福,游客如织,以正月初九为最盛,新春祈福仪式与民俗活动结合是该庙会的特色。汉阳归元庙会是当地民俗生活的缩影,它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研究价值。……[详细]
  当阳关陵庙会是在湖北省当阳市关陵庙定期举办的以祭祀关羽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俗活动文化空间。当阳别名麦城,是三国蜀将关羽遇害葬身之地。祭奠关羽,“乡人墓祭,岁以为常”(嘉庆《荆门直隶州志·当阳冢墓》)。清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五记载:关帝庙,“以茔墓所在建立祠宇,有司以时致祭”。庙会于每年春季或秋季举办。主要活动有:祭祀关公、演关戏“当阳杀故事”、民间娱乐活动、许愿还愿、庙市等内容。大量周边县市、外省……[详细]
  房县“舞火龙”,也叫玩龙灯、耍龙灯。舞火龙是最具房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玩灯历史悠久,相传始于盛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进入腊月扎火龙,正月十三出灯,正月十四至十五玩灯,正月十六灯会就要结束了,叫做“倒灯”。每逢元宵,火龙都会一展风采,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观赏,深受人们的喜爱。房县火龙已入选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房县都会举办文艺大巡游活动,将舞龙灯、诗经、黄酒、扭秧……[详细]
  阳新采茶戏,至今已两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在“花灯戏”发展为“采茶戏”的过程中,黄梅戏和汉剧的传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面给予阳新采茶戏很多影响,至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它已成为独具风格、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剧目多达一百多个,还涌现出如李盛满、徐世怀、陈新岩等名演员。阳新采茶戏音乐由……[详细]
  传统舞蹈《老背少》主要流行在宜城市鄢城一带,其历史可上溯至清末时期。《老背少》的表演主要凭借两种道具,一是公公的假上身,二是媳妇的假腿,表演者胸前挂公公假上身,身后系媳妇假上肢,合起来就象公公背媳妇,表演十分生动。由于公公上身和媳妇下肢是道具,所以要求表演者两脚走公公步法,上身做媳妇姿态,而且始终围绕“背”来表演,艺人的口诀是“重心下沉两腿蹲,一步一沉前倾身,点头探望腿打颤,老少两体一身分”。该舞……[详细]
  过去,沙洋农户建新房,墙砌好后,堂屋中间墙尖上要安大梁,也叫“中梁”、“栋梁”。上梁是件很慎重的事。因为在过去人们建新房很不容易,许多都是几代人积蓄才能做新屋。上梁先选黄道吉日,还要请亲朋好友作客送贺礼。门上还要写对联:“上梁欣逢黄道日,竖柱恰遇紫微星”。同时还用五尺红布或红绸子作梁衣,上面写上“吉星高照”四个大字,用红线系在梁中间。红布的两头钉上一对铜钱。梁请到堂屋正中,搁在木马上,捉来一只公鸡……[详细]
  从前,人们生了小孩,要办“洗九宴”,“洗九宴”意即孩子出生第九天,要进行一次从上到下的全身洗浴,又取其谐音“喜酒”之意,故名。“洗九宴”前,娘家要“送祝米”,这些都是沙洋传统的老习俗。“送祝米”一般在“洗九”进行。日子确定后,婴儿的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等就要花一笔钱“送祝米”。客套话是“不怕空手汉,只怕不来人”,“人到情到”。“洗九”规矩较讲究。外公、外婆等一行到来,鸣放鞭炮,用大唢……[详细]
  “八字”,就是指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简称生庚。根据天干地支相配,恰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婚前男女双方交换庚帖,以卜八字是否相配,是否和谐,谓之“合八字”。在封建社会里,“八字”是非常保密的,当家人都能把家人生庚八字背的滚瓜烂熟,以便在媒人说亲、盖屋选时、打灶择期、请人算命时告诉。从前说亲,媒人一般都是两个,这叫好事成双。当小孩出生后,好心的亲友开始盘算,为其物色衡量合适的婚配,这叫“量……[详细]
  从前,沙洋的姑娘出嫁都要坐花轿。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人一生中只有出嫁到婆家这天为尊,因此坐花轿是她们最荣耀的日子。坐轿前要“开脸”,选两个年轻俊俏又有知识的媳妇,帮出嫁女用线扯净面部、后颈等处易见的汗毛,眉毛要扯成弯弯的月亮一般,并悄悄告知一些生理知识。开脸前称“毛丫头”,开脸后就呼“新姑娘”了。然后开始“上头”,即将头发梳洗干净,整好发型,别上饰物,显得风采照人,光耀无比。花轿披红挂彩,红色为……[详细]
  沙洋从前把新郎称为“状元”,所以结婚这天新郎吃的这顿午饭叫“状元席”。结婚这天,非常热闹,也很讲究。宰猪,请喇叭迎客,门上贴大红双喜字。席前,新郎要剃光头刮胡须,头戴瓜皮帽子,衣着也是里里外外全是新的。中午的时候,堂屋正中,摆方桌,板凳。礼宾先生把新郎请来,在桌子正中坐着,还有帮新郎料理事务的两人分坐两边,接着将未婚的亲兄弟、叔伯兄弟、表兄弟等请来陪席,特殊情况下也有已婚的,上首、下首各坐三人,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