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民俗文化

湖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荆州地处江汉平原,长江荆江段,自古就是优质木材、生漆和黄金产地,是璀璨的楚文化发祥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高峰,早已被中外专家所认同。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二千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沙地区世代传承。建国以来,荆州地区楚墓中陆续出土的漆器已超过五千……[详细]
  “跳三鼓”是湖北省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主要流传在我市石首市和江陵县。跳三鼓由民间丧葬风俗“跳丧鼓”发展衍变而来。按清道光年间的《长乐县志》和清光绪年间的《江陵志余》记载,跳三鼓在石首地区流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跳三鼓主要活动与分布区域在湘鄂边的石首、江陵、公安、松滋、华容、安乡、南县等县(市)。为逝者演唱的跳三鼓称为“孝鼓”,为高寿长者演唱的称为“寿鼓”,各种喜庆场合演唱的称为“……[详细]
  “双镲子”为湖北省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松滋市素有“古乐乡”之美誉。自古就有“响水就有歌,无歌无乐不捭禾”之说。汉唐时期,鼓乐尤甚,历史上,松滋民间器乐丰富多彩,乐种和演奏形式多种多样。20世纪80年代,文化部门收集到锣鼓点子、唢呐曲、丝竹合奏曲及独奏曲多首,尤以双镲锣鼓(又称双镲子),地方特色较浓。双镲子(打击乐)又称双镲锣鼓。它同其它锣鼓的不同之处是鼓和镲所处的位置不同,双镲锣鼓……[详细]
  五虾闹鲇又名五虾闹鲶、五虾戏鲇、虾子灯等,是一种群众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流传于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五虾闹鲇”为湖北省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俗称“虾子灯”、“玩虾子”,是在荆州流传多年在街头广场表演的一种民间彩灯舞蹈。以荆州市中心城区、洪湖市等地为盛。清代“五虾闹鲇”便盛行于荆州了。旧时,荆州城区会玩“五虾闹鲇”的以制鞋工人居多。清光绪以后洪湖市峰口镇盛行玩“五虾闹鲇”。虾子灯……[详细]
  荆州鱼糕,又名百合糕,俗称荆州花糕,为湖北省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荆州八大名肴之一的鱼糕,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出游于纪南城外偶食之而爱,被引为楚宫廷头道菜肴,直至清末,鱼糕仍出现在宫廷宴席中,据传乾隆过往荆州时,尝过鱼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末代皇帝胞弟爱新觉罗·傅杰先生访荆州品过鱼糕后欣然挥毫“辽沈无双味”加以称赞。荆州鱼糕在荆州广为流传,民间百姓婚丧……[详细]
  “毛把烟砂罐茶”是湖北省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地处湖北中南部和武陵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松滋,是烟茶的产地之一。自古以来耕农有种烟种茶之习惯,也有吸烟、饮茶之风。饮茶可以助消化、解油腻、祛暑热、提精神;抽烟可以提神抗疲劳、助思考。烟茶作为一种礼俗,始自春秋时代,清末民初极盛。松滋西南部山区的土家族人群传承沿习种烟种茶、烹茶、饮茶之风,进而扩展开来,于是便有了“种、吸毛把烟,煮、喝……[详细]
  汉滩小曲是湖北省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俗称“汉滩丝弦”又称“外江小曲。”发祥于荆州地域。是流传在宜昌至九江等长江沿岸城乡的古老曲种,在清末,民国初年和建国初期曾盛极一时。汉滩小曲由明、清时期流传的民间小曲发展而来。解放前,这一曲种是流浪江湖的民间艺人,特别是盲艺人的谋生手段。它用以四胡为主的丝弦乐器伴奏。以坐唱为主。演唱时男女搭配,女演员击云板、男演员操琴,可单唱、对唱、多人围唱,曲……[详细]
  “关羽传说”是湖北省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关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有着一个由人演变到神的特殊过程。正如荆州沙市龙堂寺关羽神龛上的对联说的一样:“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并在我国形成了特有的“关公文化”现象。“荆州关羽传说”中的关羽形象则多为义薄云天的大英雄,也有关羽伏魔除妖一类的传说,这源于它的神奇性、趣味性、精彩性。也弥补了史料与文学上对关羽事……[详细]
  “荆州三国故事”是湖北省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荆州在三国时期为魏、蜀、吴三国必争之地。荆州三国故事,在三国风云中产生,在民间口头传承。因其内容广博,精彩纷呈而遐迩闻名;因其植根百姓,而弥足珍贵。荆州三国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其间有反映遍及古城内外、荆江南北的三国遗址遗迹的风物传说,有歌颂历史人物叱咤风云,-的战斗故事。从反映刘关张结义的《桃园三结义》到描写赤壁之战的《曹鞭港》、《泥鳅报……[详细]
  “铅锡刻镂技艺”是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铅锡刻镂”技艺是荆州敖氏家族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该技艺在敖氏家族世代相传,家谱记载已过五代。“铅锡刻镂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精细程度和纹饰的流畅自如。用《铅锡刻镂》技艺铸造出的青铜器纹饰造型与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极为相似。该技艺利用铅锡的独特性能,能让制作者对器物的纹饰及造型随心所欲。在设计图样上,……[详细]
  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据历史资料考查,金元时期传入我国。在明代又将唢呐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我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区不同,其称呼也各不相……[详细]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品种之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民借助民歌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抒发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马河镇地处荆门西北,位于漳河源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接栗溪、南临漳河、西与当阳、远安相望,北连南漳。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厚道,聪慧乐观。千百年来,在劳动生活和求生存的斗争中,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民歌,……[详细]
  “推故事”是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漳河(原烟墩)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当地几个富有艺人创编的,当时在漳河一带,民间艺术活动种类较多,主要有狮子、彩船、高跷等,当地人称这些民间舞蹈为“玩故事”。由于该舞蹈与这些类似的舞蹈不同,人们便称之为“推故事”,并逐步成为当地十分活跃,且受农民喜爱和欢迎的表演种。推故事表演所使用的道具是两辆龙头车,两车分别由一人掌车,一人推车,掌车人为花旦,推车人为丑……[详细]
  石桥驿民间舞蹈高跷,始于先秦时期,当时,主要是王宫作乐。以后各朝,日渐盛行,以致于流传民间,成为民众欢庆丰收及节假日欢娱的一种形式。本地高跷,分文、武两种。它们的相同之处:1、均有5人左右的乐队;2、均是3-7人的踩跷队;3、踩跷队中均有旦、生、丑角等。武跷队:除演唱一些欢庆词、歌颂词等外,还表演类似于杂技的各种舞蹈动作。文跷队:以演唱为主,也做一些必要的舞蹈动作。……[详细]
  “采莲船”又称旱船,是一种传统民间习俗舞蹈,以采莲船为道具,多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表演。采莲船一般用竹篾做龙骨扎成船状,外用各色布块和彩纸糊成,船顶犹如楼阁亭榭,底部呈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采莲船的玩法是:锣鼓家什响起,玩船开始,一女子站在船内,摹拟采莲船行进的各种姿态,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撑篙(桨),艄婆撑舵;艄公手持竹篙在旁撑船并表演各种唱词,船后由艄婆化妆成花脸做丑角,手摇大蒲扇,扮做滑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