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盐城市 > 阜宁县民俗文化

阜宁县十大民俗文化

张接骨膏药制作技艺
  张接骨膏药制作技艺,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张氏接骨膏已传承六代,传承时间已有200余年,首创张祥瑞,在上海创立“祥瑞堂”药店。根据《张氏秘本》记载,其正骨之医术为当时正骨名医其家叔所授,《密本》中记载各种接骨手法,接骨膏、止痛化瘀膏、风湿膏等多种膏药配方制作方法,并持续临床使用,效果明显,独特,传至第六代张子坤,因其接骨技术精湛,家传膏药效果独到,不断刻苦研究中草药,在祖传膏药的基础上,对膏药的制作方法不断改进予以整合,根据临床疗效不断优化,结合患者的病理特点,不断优化,用药取得显著疗效。药物组成:当归、泽兰、丹参、三七、乳香、没药、延胡索、桃仁苏木、栀子、侧柏叶、芍药、黄柏、黄苓、生川乌、- 、骨碎补、生鳖虫、续断、黄瓜籽、桑枝等组成。药物制法:1、药……[详细]
阜宁大糕制作技艺
  糕点制作技艺(阜宁大糕制作技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由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申报。阜宁大糕,又名玉带糕、一品玉带糕,阜宁地区传统糕类佳品。产于中国散文之乡——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糕片白如雪,柔如云,甜如蜜,卷得起、放得开,入口香甜、滋润细软、营养丰富、老幼皆宜。阜宁大糕十分美味,主要以糯米粉精制而成。清乾隆年间,乾隆南巡江南,住宿淮安府,阜宁县令以糕点进贡皇帝,乾隆吃后,赞不绝口,赐名“玉带糕”。民间美食师傅总结了地方做大糕的经验,选用优质糯米、纯净白糖、鲜榨麻油及高级蜜饯等,按其比例加工而成。先将上等的整齐糯米在温水中浸泡一天一夜捞起,在热锅里爆炒后筛净,让它又脆又白,然后粉碎成细粉;再与洗过的青菜或涨饱水的蚕豆放在一起,不断匀拌一昼夜,使米粉均匀窨水……[详细]
益林酱油制作技艺
  益林酱油制作技艺,盐城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酱油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益林酱油制作技艺,是制作酱油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制作酱油的技术。1956年,社会主义商业改造,将当时六个酱园店(汇源酱园、复荣昌久霞、汤仁昌、久成、单炳记和李新记)进行公私合营为益林酱醋厂。1966年转为地方国营益林酱醋厂,生产益林牌红、白酱油,产品主要销售于里下河地区,少量销往苏南。1978年开始,产品质量有了新的突破,使益林酱醋厂以为外贸定点生产厂。“金梅牌特优老抽”名扬海外,远销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1981年、1985年先后获省、部优产品。1991年底,益林酱醋厂易名为阜宁县蔬菜公司益林分公司,但仍以生产白酱油为主。2002年改制……[详细]
阜宁面塑
  面塑(阜宁面塑),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面塑,俗称“捏面人人”,阜宁公兴有近1500人会做并且从业面塑,所以在阜宁又称为“公兴面塑”。面塑是东沟镇公兴的民间艺人的祖传绝艺,他们充分利用地方的丰富资源,糯米粉、面粉及一些防腐材料配制而成,通过艺人手、搓、揉、拉、捏,倾刻间便可塑出各种形象。在东沟镇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神奇面塑、祖传绝技;手工搓搓、指头捏捏;梳子按按、刮片修修;人物动物、三五分钟;立竿见影、活灵活现;全靠技巧、凭艺赚钱”。2000年公兴被盐城市评为“十佳面塑之乡”;2001年面塑艺人郭立明、杨红梅、吕士洋、邱为凤等人创作的水浒系列作品荣获盐城市民间艺术品二等奖。……[详细]
阜宁杂技
  杂技(阜宁杂技),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类项目。已有2000多年历史。杂技是一门以人体特技异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变幻神奇的戏法,还包括了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丑角滑稽表演。……[详细]
阜宁淮剧
  淮剧(阜宁淮剧),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源于清代。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流行于淮安府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汉族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详细]
  马良传说,盐城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自明朝崇德年间以来,传说元朝中期,淮安府山阳县城东有位叫马斯文的秀才(马良祖父)与其母在此营生度日。有一日,马母因年老体衰生病,正值湖荡发洪水退潮,马秀才发现家中门口的猫洞中有一只青绿大海螺,欲杀于母亲滋补身体,其母不愿,叫马秀才把它放生湖中。不日,马母病故,马秀才孤身一人来到山阳县城内一位姓张的财主家做长工。张家见马斯文为人忠厚老实,平常做事勤勤恳恳,于是安排他在城东郊外的荡滩饲养马、鹿。马斯文有一次收工回家,见不远处的家中烟囱冒烟,心想我孤身一人又不在家,哪里的炊烟。到了家中,发现桌子上已摆放好刚做的饭菜,好生蹊跷。后来,连上几回都是如此,马斯文设法躲在家中的草垛里想看个究竟。这日中午时分果然家0 现了一位身着绿衣裙衫……[详细]
  凤凰墩—停翅港的传说,盐城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凤凰墩—停翅港的传说在阜宁县是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坐落在阜宁县陈集镇停翅港村,是新四军军部旧址,是阜宁著名的红色文化景点之一,位于阜宁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凤凰墩—停翅港的传说于2013年被列入到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凤凰停翅”开始,很久以前,从西南方飞来一只金凤凰,飞到了乌龟地(今陈集镇境内)上空,盘旋一阵后在清水塘中间的土墩上停翅休息,大叫三声,意思好说:“宝地宝地,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后又展翅向东南方向飞去。从此,人们就把凤凰停翅的土墩叫凤凰墩,靠近的村庄叫停翅港。到1941年7月,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主动撤离盐城,转移至阜宁县农村,11月10日迁驻停翅港村。刘少奇、陈毅……[详细]
  盐城龙舞(东沟龙舞),盐城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东沟龙舞是由东沟人组织并在逢年过节、祭祀祈福、庆典时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东沟龙舞于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正积极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沟镇位于阜宁县西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建镇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史载东沟居民稠密、市井喧阗,为淮东巨埠,抗战时期曾是东益市、盐阜地委和阜宁县民主政府所在地。古时每逢旱灾,为了祈求龙王爷赐降甘霖,这里的百姓们就会自发组织玩龙求雨,到1875年(光绪乙亥)东沟龙已在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由于当时,舞龙活动频繁,参与的人又多,因此龙舞有了很大的发展,舞龙活动已由求雨扩展到春节、元霄节、二月二、五月十三、六月六……[详细]
  阜宁牛歌是江苏盐城市阜宁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牛歌,在苏中、苏北的里下河地区俗称为“打哩哩”,它是农民劳作时与牛沟通的心灵呼应,承载着古老农耕文化的岁月印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广大农村传承。阜宁牛歌原是农民策牛劳作时的特殊歌谣,或悠扬、或高亢、或感伤,记录了田园生活的情感和味道,牛歌也是歌,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歌谣。在阜宁当地,牛歌被称为牛歌号子,俗称打哩哩,它是世世代代的农民和老牛沟通合作所产生的,是牛耕时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牛歌”广泛流传于阜宁农耕地区。据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史称“洪武赶散”。从那时起,耕牛增多,开荒、造田、耕种为人民生活、劳动的主要内容,至今已有646年历史。人们放牛和用牛劳作时总会哼唱起“啊罗罗,哇啦啦”的小调,随着耕牛……[详细]

全部阜宁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