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通州区民俗文化

通州区十大民俗文化

面人(面人汤)
  面塑是以面粉为材料,采用揉、搓、剪、挑、压、粘、贴等手法来造型的艺术,北京通州“面人汤”的面塑艺术便是其流派之一。“面人汤”面塑艺术始于清末,其风格流派由近代著名面塑艺术家汤子博先生(1882—1971)创立。汤子博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博采众长,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广泛吸收各地雕塑艺术特色,将此前的民间面人由“签举式”面塑玩偶改塑为“托板式”案头面塑,从而使面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艺术品。此后,“面人汤”陆续创作出“核桃面人”(在半个核桃中陈列的精微的面塑)、浮雕面塑、悬塑面人和制钱面塑等多种样式。所用材料有面粉以及陶、木、泥等,并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及动物的胡须和毛发之类,以加强形似的效果。“面人汤”的面塑形体完整饱满,造型略作夸张,色彩鲜艳醒目,制作手法多样,注重神……[详细]
通州运河龙灯
  两条通州的运河龙灯在结束厂甸庙会的演出后,日前“光荣退休”,被请进国家博物馆“颐养天年”。通州区县镇的运河龙灯是特有的传统龙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一般龙灯的龙头为圆形,而县运河龙灯的龙头为方形。这是因为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所以县龙灯融会了南北龙灯的特点,形成其独特的风格。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两条龙灯,均身分7节,身长17米,仅一个龙头就重十余公斤。目前,龙灯表演队的队员们正在制作新龙灯,龙骨和龙尾已经完成,月底新龙灯就可以“上岗”了。72岁的副队长冯乃良担心,艺人们渐渐变老会让运河龙灯面临人走艺绝的危险。为抢救运河龙灯,市文化局已将其列入市第一批10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之一,并投入资金,采取培训传承人等一系列保护措施。……[详细]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它是运河船工为统一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歌品种。运河船工号子的渊源,如今只能根据演唱者的回忆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它是以家庭、师徒、互学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如今运河号子的唯一传人是通州永顺镇盐滩村75岁的赵庆福。通州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早在秦代就有漕运活动。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定都北京,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每年运粮漕船两万余艘,首尾衔接十几里,伴随浩浩荡荡宏伟船队的,是此起彼伏,气势磅礴的号子声。光绪末年,漕运废除,通州码头地位逐渐消失,但在运河上民间的客货运输直到1943年,运河因大旱断流时才停止。至此,与漕运共兴衰的号子也从大运河上消失。但是船工号子因有传人,所以流传至今。运河船工号子与漕……[详细]
  北京大顺斋,坐落在京杭大运河源头的通县(古称通州)东魏庄,以经营糖火烧、清真糕点享誉京城.大顺斋始建于崇祯年间(1640年前后),迄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创办人刘大顺(回民),从南京上元随运粮船来北方谋生,落脚在通州.先是走街串巷,挑担叫卖糖火烧\炸果子.后来在南街安家大院开了2间铺子,取名“大顺斋”,一铭刘家铺子,二求买卖顺利,生意越做越兴旺.到了清乾隆年间,又在邻近闹市的回民胡同购置了5间房子,2间作门面,3间当作坊,生产经营糖火烧和南味清真糕点.产品除门市零售外,还批发给小贩经销.清末,大顺斋在刘大顺第六代孙--刘九爸的苦心经营下,生意进入鼎盛时期,先后设立了4家分号:通州的“大来号”,北京城内的“大生号”、“大新号”、“大兴号”。大来号专门为大顺斋提供制作糖火烧、糕点用的面粉、芝麻……[详细]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汉族手工技艺,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由“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结合而成,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明代的万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瓯永固杯、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金嵌珠宝朝冠顶、现代的珠宝天坛祈年殿、中华世纪龙等都是花丝镶嵌的代表作品,突出地显示出花丝镶嵌精湛的技艺、优美的造型、华丽的皇室风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凝结。【制作工艺——巧夺天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工艺繁复,用料珍奇,历史上,花丝镶嵌仅作为皇家御用之物,可见其华贵之态。花丝镶嵌包含两种“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花丝是用金、银、铜做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拔成细丝,编结成型。花丝工艺基本技法用八个字……[详细]

全部通州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