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易县民俗文化

易县十大民俗文化

易水砚制作技艺
  易水砚乃中国名砚,产于古易州(今河北易县)。《易州志》载:“砚台,产于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优等石料和独特艺术风格名扬天下。易水砚制作技艺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唐诗赞曰:“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适忆最深处,应名著石人。”宋代时,易水砚更为皇族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墨汁滋润而不易蒸发干涸,具备砚石所要求的发墨、储墨、润笔、励毫四大条件。2008年,易水砚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易水砚取材于太行山区的西峪山,石料是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有的还点缀着天然……[详细]
摆字龙灯
  易县西陵镇忠义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范围内,始建于雍正元年,原为建造泰妃陵的内务府衙门,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忠义村,至今,已有283年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满族文化内涵、鲜明的陵寝文化特色、淳朴的民风为摆字龙灯的生长、传承构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摆字龙灯因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各种字形而得名,又因龙体分节而有“节龙”或“段龙”的别名。摆字龙灯产生的年代无文字可考。据传,摆字龙灯原是清朝乾隆年间成立泰陵衙门时由承德避暑山庄带来的,距今已有二百八十余年的历史。当时是整龙,为纪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断成十三节,节节断开且用细绳和三个竹环紧紧相连。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舞龙者均为守陵人员。摆字龙灯也时常进皇宫表演,并多次受过皇封,慈禧太后……[详细]
易县绞胎陶瓷制作技艺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北边缘。绞胎瓷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所谓绞胎瓷,是用红白两种泥料糅合在一起,拉坯成形,再入窑烧制而成的陶瓷工艺品,其花纹似木纹和旋转纹。拉坯成形后的图案贯通于陶器的内外壁,工艺难度很大。绞胎瓷的制作工艺于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保存至今的绞胎瓷文物只有数件。易县绞胎瓷不仅沿袭了古老绞胎瓷的传统技术,而且在色彩和设计上吸取了彩陶的长处,形体新颖美观,手感细腻柔和,是集观赏、收藏、实用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普通陶瓷是在坯胎成型后,在表面利用施釉、绘画、雕刻、粘贴等方法,实现其装饰美化或艺术创作目的的,而绞胎瓷则是按绞合方式和泥料颜色的不同,使其构成各类抽象的艺术画面,而且花纹由表及里,内外相联。它不仅具有类似宝石的质地,而且具有古朴、……[详细]
易县清宫传统刺绣
  清宫传统刺绣又叫宫绣,始见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的古易州,广为流传于辽代,兴盛于明清,晚清时达到巅峰,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中国刺绣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清宫传统刺绣传人因绣院解散而流落民间。为将这项技艺传承下来,1979年王占录承包绣花坊经营刺绣业务,1991年创立了以传承、制作、创新、销售为一体皇家御绣服饰企业——河北易水工艺美术厂。王占录凭借对清宫传统刺绣艺术的极度热爱与痴迷,与子女一起挖掘、整理、研究、优化整合它的设计、制图、印刷、成品等多个工艺环节,探索出一套完善的工艺规范流程和制作标准。第3代传人王小潇尤其擅长刺绣针法和图案设计,曾为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设计绣制钢琴罩;2008年在北京创立箫韶凤仪(北京)服饰文化有限公司,设计、研发清宫传统刺绣新产品;与世……[详细]
  易县燕子古乐是活跃在易县高陌乡燕子村及周边乡村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大约于明朝正德年间传入,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古乐队的老者口传,当时燕子村的一处古迹——观音禅寺进行重修,一位和尚担任监工,寺庙修缮后,他将3套古乐曲传授给村民作为纪念,并留下古乐谱一本。此后,每逢寺庙诵经或有重大活动时,村民便组成20余人的演出队伍进行演奏,表达对-的敬仰以及祈求平安、欢颂盛世的朴素情怀。村内现存观音禅寺塔残碑中记载,该塔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1510年)重修,与民间传说的溯源相符。古乐曲由云锣、笛、笙、管等文场乐器和鼓、镲、铙、板等武场乐器演奏,音韵悠远古朴,保持着古曲的原汁原味儿。燕子村目前完好保存着两件传承几百年的云锣和光绪七年(1881年)修订的古乐谱一套。古乐谱含三套套曲:《麻义郎》、《挑袍》、……[详细]
  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又称拾幡圣会,是一种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古典音乐。因演奏时使用乐器很多,最多时达108件,以“拾”概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东韩村拾幡古乐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顾善堂的宫廷乐师告老还乡后向村民传授的,传承至今已有九代,近二百多年的历史。东韩村拾幡古乐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所用乐器主要是传统民族乐器,在演奏时以笛子起头,然后其他乐器再起合奏。演奏的形式有“行乐”和“坐乐”两种,具有宫廷古典音乐的特征。东韩村拾幡古乐从宫廷传入民间后,只在逢年过节、迎接上级官员查访时演出,一般不为民间婚丧嫁娶活动演出。演出时,拾幡圣会仍保留着宫廷乐队的排场,演出队伍由仪仗队、文乐队和武乐队组成,全体队员身着满族服饰,阵容庞大,特色鲜明。演奏的依然是从……[详细]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后土文化主要分布在距县城14.6公里的后山(又称洪崖山)上。后山山势险峻,气候温和,植被丰厚,风光秀美,有“洪崖秋色”、“洪崖积雪”之美景。易县后土文化影响广泛,每年农历3月15日前后,来自国内十余个省市的数十万的香客、游客到后山拜神、祈福、还愿,形成了一道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事象。后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易县后山是5000年前黄帝部族由西北高原东迁后聚居、生活、祭祀之地。黄帝统一各部落后,虽建都于今涿鹿县矾山,但后山是其近畿和家庙祖祠所在地,仍把重臣留在后山,掌管祭祀等事宜,形成了最初的后山庙会,其内容是帝王诸侯举行祭天、封禅、祭祖等活动。到了汉朝,后山庙会有了新的传承与发展,在民间至今流传着“后山奶奶救刘秀”等故事。明、清……[详细]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后土文化主要分布在距县城14.6公里的后山(又称洪崖山)上。后山山势险峻,气候温和,植被丰厚,风光秀美,有“洪崖秋色”、“洪崖积雪”之美景。易县后土文化影响广泛,每年农历3月15日前后,来自国内十余个省市的数十万的香客、游客到后山拜神、祈福、还愿,形成了一道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事象。后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易县后山是5000年前黄帝部族由西北高原东迁后聚居、生活、祭祀之地。黄帝统一各部落后,虽建都于今涿鹿县矾山,但后山是其近畿和家庙祖祠所在地,仍把重臣留在后山,掌管祭祀等事宜,形成了最初的后山庙会,其内容是帝王诸侯举行祭天、封禅、祭祖等活动。到了汉朝,后山庙会有了新的传承与发展,在民间至今流传着“后山奶奶救刘秀”等故事。明、清朝……[详细]

全部易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