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民俗文化

陕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城隍爷出府”是鱼河乡镇一项悠久的民俗活动,更是世代繁衍的民俗传统文化活动。每逢正月十三、八月初二鱼河府城隍庙城隍爷出府之日,鼓乐齐鸣,炮声震耳,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云集古庙,街道人潮涌动,龙虎月牙旗,半朝銮驾整队开引,城隍乘坐八抬大红官轿,灯官身骑母驴引路,数名和尚奏乐紧跟,沿街鸣锣长号开道,另邀周边村庄,数班社火(秧歌)随后表演助兴,身坐大红官轿的城隍急奔狂跑,巡视检查,寻找目标,惩恶射邪,放粮……[详细]
  明代,安徽庐州等地实边之民徙居镇川一帯,他们将那里的花鼓灯传入榆阳,与本地踢鼓子相融合,演变成具有一定特色的镇川花鼓秧歌。花鼓队一般由40多人组成。队分两行,领头者2人,1人举“幌伞”,1人举虎铮”,称之“伞火”,随后为武士打扮肩挂腰鼓者20余人,之后有衣着不究,手持小铉(小锣)、小钹者20多人,末尾有“蛮婆”“蛮汉”装扮者各1人。表演时,两人一对,或两打腰鼓者相对舞打腰鼓,或1名击小铉者、拍小钹……[详细]
  柳编可以说是沙漠地区文化的产物。千百年来,在沙漠草滩上生息繁衍的人们,经过不断的生活实践,利用盛产的沙柳,创造出各种类型、不同作用,多种造型的柳编用品,如笸萝、簸箕、纳粪兜、针线笸萝等。在陕北的柳编制品中,榆阳的柳编制品颇负盛名,用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榆阳柳编主要是用沙柳,此柳木材质软,可用于圈林、筑篱、编排柳栅、挂淤防洪、结扎风墙,拥扎柳鞍、建筑简易房屋及牲畜棚圈。细嫩的柳枝还……[详细]
  榆林的男人好酒,而且酒量都颇好,可谓无酒不成生活。在冬季农闲的时候,男人们几乎天天会与亲朋好友喝上几杯,若遇结婚嫁娶,儿孙满月等喜事,更是要喝个痛快,好酒的人早早的就围坐一桌,顾不得七碟子八碗,顾不得婆姨娃娃的嘶声叫唤,直到喝的有人钻桌子底下,有人睡炕上为止。然而在酒桌上,除了有骰子、扑克等喝酒方式之外,还有一种以歌喝酒,边酒边歌的饮酒方式,于是就逐渐形成了陕北饮酒习俗之一唱酒曲。唱酒曲是为了活跃……[详细]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它,便是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详细]
  锣鼓唢呐一哇哇声,扭起秧歌唱太平,山也舞来水也舞,舞得人寿年也丰。一个地区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如果说榆林信天游放飞的是情感,那么,榆林秧歌便是精神的狂飙。作为文艺发展始祖的秧歌,很早便在榆林生根。榆林秧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亦歌亦舞的表演。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详细]
  陕北剪纸艺术品,俗称窗花。即妇女们将它剪好后,贴在糊着雪白薄纸的窗格子内,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开的春花绽放在农家屋内,七彩纷呈,别有一番景象。每逢春节,农村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婆剪的窗花,贴满窗子和炕头,流光溢彩,引人入胜。那时,走进农村就同走进窗花世界,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陕北剪纸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介入百姓生活、民俗活动。到了清代,它走入宫廷,登上大雅之堂。陕北剪纸独具一格,别有洞……[详细]
  傍晚,漫步在镇巴苗乡广场上,眼前便浮现出五彩缤纷的灯火,只见身着五颜六色苗族服饰的少男少女们,手拉着手,围成里外三个大圈,载歌载舞,欢天喜地,这便是镇巴赫赫有名的百人苗舞表演。精湛的表演,不时引来南来北往的行人驻足观赏,随之,行人也不由自主地融人阵容,翩翩起舞。古老而神奇的镇巴,既是西北最大的苗民聚居地,又是中国最北的苗乡。据《镇巴县志》记载,二百多年前,能歌善舞的六姓苗民,抛家带口,从贵州千里迢……[详细]
  羊皮鼓(舞):略阳县白雀寺、荷叶坝、横现河、马蹄湾、白水江等地,流传着一种带有氐羌族文化色彩的民间舞蹈羊皮鼓。羊皮鼓舞离不开羊皮鼓,它是舞蹈表演中的伴奏乐器,又是特定的道具,形成羊皮鼓舞的独特风格和动律。羊皮鼓,是用羊皮蒙在蒲扇形或桃形的铁圈上,并在铁圈的把柄处系许多小铁环(多为八或十二个),制成可以舞动的单面鼓。它是用藤鞭击打鼓面和摇动铁环发出的“彭、嚓”声,构成舞蹈节奏和丰富多变的鼓点音响。通……[详细]
  羌族建筑风格独特,技艺高超,材料以石材为主,与汉族建筑以木料为主,罕用石材、追求“盛德在木”的基本原则大相径庭。羌族建筑融合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三种主要形式——游牧民族的帐幕式、汉族的窑洞式和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特征,风格古朴。羌族建筑在对游牧民族帐幕式的继承上,体现为其室内至今还完整保留中心柱的结构形式,且羌人已将中心柱演化为室内空间中的精神之柱。这种表现形式,与羌族的历史经历关系密切。羌族先人中有很大……[详细]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另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及陕西宁强等地,约30多万人(2000年统计)。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字。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音乐。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歌舞有喜庆歌舞和丧事歌舞两种。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由两个乐句或4个乐句组成,有的带有曲头或……[详细]
  宁强大巴山区,是古羌人的栖居之地,经历过数百年历史变迁,现今大部分居民仍为黑衣羌后裔。在他们的嫁娶习俗中有着浓厚的羌族遗风和独特的情趣,“破阵子”就是其中的一种。“破阵子”通常是女方摆阵,男方破阵,只有破了阵,男方才能体体面面地把新娘子接走。“破阵子”虽然只是嫁娶礼节中的一个环节,却是男女方(主要是男方押礼先生和女方总管)斗智斗勇的过程。尤其对男方接亲的押礼先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每一步都关系到成败……[详细]
  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酒歌: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山歌:这类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因而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详细]
  “锣鼓草”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劳动者疲乏、劳累、寂寞之感。……[详细]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复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