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青浦区民俗文化

青浦区十大民俗文化

1、宣卷
宣卷
  在市郊农村,说起沪剧、越剧、淮剧,可谓无人不晓;倘若谈论宣卷,许多人就知之不多了。宣卷,顾名思义,即讲书的意思。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具特色。宣卷源于唐代的“信讲”和宋代的“谈经”,至清代出现以唱宣卷为职业的艺人。宣卷艺人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民众说讲民间事物和民间传说,故宣卷艺人又被人们称之为“说讲人”。由于听讲的对象大都是本地农民,所以宣卷艺人的说讲语言特别注重通俗易懂,以吸引和取悦观众。据传,当时的宣卷艺人没有多少文化,他们表演的宣卷没有脚本,故事情节都是艺人们从平时观看的古装戏中照搬过来,然后写上自编的唱词,卷成纸卷,表演时摊在桌上,用通俗的语言宣讲卷中故事,并加入了应景的即兴演唱。为了增加演出气氛,表演者还配备了一只木鱼,边敲边唱,自编……[详细]
青浦田山歌
  田山歌唱腔最具个性特征的曲目、主要传唱区域为上海市青浦区今练塘、赵巷、金泽、商榻、朱家角等镇一带,同时衍生流传于松江、金山、奉贤等区,均系水稻耕作区域。外省传播区域为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等邻近地区。青浦地区的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的田山歌,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主要流传于青浦区的赵巷、练塘等地区。其演唱形式独特,自成一格。赵巷的吆卖山歌的演唱形式是分头歌、前卖、前嘹、发长声、赶老鸦、后卖、后嘹、歇声等部分组成。其中的赶老鸦、歇声是合唱,而前卖、后卖、发长声等部分是一个人独唱;前卖和后卖即是承上连接的意思。而所谓的前嘹、后嘹是顺着前句接唱辅助词“虚词”的意思。练塘的落秧歌分头歌、买歌、嘹歌。头歌部分由一人独唱,接着是买歌部分由男声合唱;然后是嘹歌部分由女声……[详细]
阿婆茶
  沪郊青浦区淀山湖西畔的水乡小镇商榻地区,自古以来,沿袭着一种民间习俗—阿婆茶。这里的农家人,特别是农村里的阿婆,每天你来我往,聚在一起,几张桌椅围坐在农家客堂里或廊棚里,桌上放有咸菜苋、萝卜干、九酥豆等自制的土特产,边喝茶边聊天,谈山海经、拉家常、嘴不闲、手不停(做针线活等)其乐融融。这种以茶为礼、以茶待客,并能交流思想感情的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成为商榻风俗礼仪。商榻阿婆茶的起源至今难以作出确切的考证,但是这里的许多人家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存着祖辈传下来的各式茶具:有印有宋代景德年号的青花小瓷碗;也有颜色艳丽、图案华美的盖碗;有形象逼真、古朴典雅的莲花观音茶壶;也有胎薄质细、小巧玲珑的茶盅等等。商榻人煮茶的工具也非常具有传统特色:家家户户灶间里都有一只壁灶,场上有风炉,烧的水,泡出来的茶,更……[详细]
摇快船
  摇快船从清朝顺治年间形成民间习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时间,是老百姓在农闲时节(农历七月二十七)前往位于淀山湖中的三官堂庙朝拜焚香,回朱家角赶庙会在漕港河以船为载体进行自娱自乐的水上竞技表演。三百多年来,摇快船和当地社会的经济、文化、人文发展紧密相关。早期简单的船体结构和外部装饰通过漫长的演变发展,形成独特的摇船形式和华丽的外部装饰以及精美的服饰,演变过程中体现和记录了朱家角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发展历程。摇快船竞技表演的形式,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社会特征和生活习俗,是水乡朱家角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描绘了清朝时期市郊水乡的世俗风情,它反映了近代水乡百姓的文化生活和审美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精神生活上的追求,成为上海市郊水乡生活习俗的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详细]
涵大隆酱菜制作技艺
  创立于公元1886年的涵大隆酱园,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泰安桥堍。石库门风格的店面、黑漆铁钉双开大门,围墙高过7米,涵大隆酱园砖雕匾状招牌位于店门正上方,一米见方的凹刻“酱园”二字分列大门两侧,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进门是24平方米的天井,店堂的八开镂空排门和门檩上都雕有精美的花纹。内里是约8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店堂,木质柜台和货架上放满了各种瓶装和散装的酱菜。店堂后面是作坊。初建投入50980万元(旧币),建有制作用房2000多平方米。西起市河江,东至新风路,占地约8亩,分酱菜、饴糖、乳腐分装制作区。涵大隆酱菜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20多年,涵大隆酱菜制作在选料上因地制宜,适时选用当地土产,酱菜制作技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涵大隆酱园特色的酱菜制作。初建时,有师傅和学……[详细]
拜香舞
  拜香舞是我国江南地区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庙会舞蹈。重固镇的拜香舞起源于宋朝,先是在重固镇新丰村的猛将庙会上表演,后逐渐发展到重固回龙村及重固集镇北面的法会庵。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八月十八、八月十九、八月二十,这三个地方举行隆重庙会吸引重固镇及周边地区的香客和村民前来烧香拜神、在娱神的同时也进行自娱自乐的各项民俗活动。拜香舞有武拜香和文拜香两种。“武拜香”是由男性少年24人组成,身穿白底黑镶边紧排纽武士衫裤,头带英雄巾,脚穿黑布小圆口鞋和纱袜,右手握香凳,边行走边做出各种整齐的舞蹈动作。队伍中也有人吹哨子、敲锣、扬旗,热闹非凡。文拜香在“武拜香”之后,由女性组成,同样着装艳丽,有舞蹈动作和拜香节奏。……[详细]
上海田山歌(吴歌)
  吴地民歌民谣总称“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江南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为吴歌之一种,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四个郊县,以及江苏的吴江、吴县和浙江的嘉善、嘉兴等邻近地区。上海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所唱,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 歌”。上海田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自由,拥有大量拖腔和多声部形态。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多表现民众的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是观察上海及周边……[详细]
练塘糕团习俗
  练塘糕团制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位于青浦西部的练塘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因其由长江水承载的泥沙冲积而成,故土质松软肥沃。因而练塘的稻作文化尤为发达。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充饥温饱上。诸如庄糕、圆团这样的甜品也适时而生。从光绪版《青浦县志》卷二“风俗篇”中“正月初一鸡初鸣悉起开门燃爆竹正衣冠拜天地家庙燃烛柱香陈茶果糕团”的记载,足见随着传统节日的诞生,糕团已用于迎新祭祀的习俗活动之中。练塘糕团制作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材料做成甜品的技艺。其以糯米碾成粉,加水揉和后,经过多道工序,将湿粉或米团制作成方形的庄糕和半球形的圆团。除了春节,练塘地区一贯盛行男婚女嫁、丧葬祭祀、建房造舍、搬家迁移等重大活动中庄糕、做圆团的习俗。像铺床糕、抛梁糕,是喜庆的象征,而丧葬祭祀将庄糕、圆团作……[详细]
金泽状元糕制作技艺
  金泽状元糕是青浦金泽著名特产之一。金泽状元糕,是以纯梗米经淘洗晾干、椿细、蚕筛、配料(绵白糖、桂花、松子粉〕拌和搓匀、隔水蒸、划片、烘烤和作坊工具配合。精湛的技艺为一体,制成自己特色的“状元糕”。此名由来有二种说法:一说江南地方农历正月十五称上元节,有赛花灯、放烟火、火树银花之举。以此糕供献灯、观灯者作点心用,又便携带、以此得名“上元糕”二说科举考生都带糕应试:一取吉利二可充饥,预祝考生一举成名,因“上与状”本地音同,故改成“状元糕”好口碑流传至今。状元糕制作起源于清同治年间(1863年)金泽万昌生设糕作坊,制作状元糕技艺特色风味:薄、香、甜、脆、酥而不腻,名于上市受到社会上声誉,在民国期间,金泽池生源、池源泰分别设糕作坊,制作状元糕,又有吸引了周边地区同行业江苏吴江、芦墟、周庄、浙江嘉善、……[详细]
赵家豆腐干制作技艺
  赵家豆腐店制作的豆腐干是金泽传统特产,起源于1894年(清光绪4年),发展于民国初期,已有一百多年传承历史。赵家豆腐干制作技艺在三代相传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祖传秘方,严格选料,精确用时控温和不断技改等方法,使其“肉质紧密细腻,咬口柔韧相兼,回味鲜香长久”的特色成为青浦的名特优产品。长期销往江浙沪100多个销售点。民国时期金泽古镇就有倪永兴、北同兴、南同兴、北南兴、南南兴、罗正泰、孙富记、沈恩记豆腐店名号十多家,唯独赵家豆腐店尤为突出。解放前后,江南水乡小镇都有豆腐店作坊数百家,出了名的就是赵家豆腐店,出类拔萃。赵家豆腐店精湛的制作技艺曾一度吸引众多的同行前来交流学习,影响十分广泛,技艺传遍周边地区的周庄、西塘、芦墟、枫泾等水乡古镇。……[详细]

全部青浦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