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 > 周至县民俗文化

周至县民俗文化介绍

  二曲礼仪,是指传播于周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它源于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李二曲,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名顒,字中孚,号二曲,周至县城西郊蔡园堡人。二曲礼仪的实质是继承儒家传统礼仪,躬行关学“以礼教为本”。它是儒家传统礼仪与周至本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主要体现于周至民间的红白喜事活动中,以表孝意、表敬意、表庄穆、表隆重而举行的礼节仪式。二曲礼仪,主要……[详细]
  周至县起良村位于秦岭北麓的耿峪河与白马河之间,周至与户县的交界处,是一个约有一千三百多人口的小村庄。该村村世世代代都以蔡伦的造纸术造出了“ 纸”即“蔡侯纸”,一直传承至今。2011年,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良村造纸起源于东汉末年,兴盛于两晋时,历史十分悠久。当年起良村地处汉上林苑五柞宫,是皇室的纸作坊。关于村名,这里是有故事的。据传,起良村明朝前叫利泽里刘地,……[详细]
  周至皮影雕刻技艺是流传于周至县马召镇上孟家村。清光绪年间由礼泉老艺人赵一刀传入,并一直在葛氏家族中传承发展,到葛占峰时已传承五代。周至皮影雕刻是在泡制好的牛皮上画好图案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色彩,再用牛皮丝组装合成。其雕刻工艺比较复杂,分为选皮、泡皮、刮皮、晾晒、制皮、过稿、雕刻、涂彩、发汗、上漆、组装、合成等十一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雕刻……[详细]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管乐器。其发音开朗豪放,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唢呐单吹,双吹,两人组合的单吹单打,三人组合的双吹双打,五人以上多于十人组合的混合班子,包括有丝弦,打击乐伴奏的戏曲坐唱。周至唢呐可追溯到唐朝。相传唐明皇女婿郭爱被流放周至勒马时,自解烦恼,将自己……[详细]
  大蜡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周至县终南镇豆村,人们习称豆村大蜡。这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经历了唐、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大约1300年、43代传人。豆村大蜡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座,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座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置。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圆台体垒接而成,每层都有一个圆形的、一寸厚台面,叫做蜡盘。蜡盘外有蜡芽,蜡芽口径2~3公分,长10~15……[详细]
  周至曲子源于陕西地域内最为流行的民歌小曲。其历史悠久,在周至、眉县、户县及周边地区比较流行。周至曲子的主要特征是一唱众和,其用语为陕西关中语言,有着极强的地域特征。曲调丰富,情绪、节奏变化较大。一是歌唱性较强的抒情性曲牌,如《看女》《郑旦哭祠》等;二是叙述性曲牌,如《赵颜求寿》《王婆卖鸡》;三是节奏、速度对比明显,戏剧性较强的曲牌,如《华容道挡曹》《对花》;四是唱说结合的曲牌,如《五更鸟》《六月花……[详细]
  起源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楼观建清庙,祭祀老子,是庙会的先声。魏晋南北朝时,周至建起一些佛教寺庙,庙会渐兴。唐代李渊认李耳为远祖,在楼观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宗圣宫等建筑。唐代皇帝6次到楼观,举行隆重的皇家谒祀大典。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副将伊斯出钱营建大秦寺,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正月初七(2月4日,礼拜天)立碑,信徒- 庆祝50天,这是首次正式记载的周至庙会。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详细]
  哑柏刺绣可溯源于西周、秦汉初兴,随唐继起,衰落于民国,振兴于今。哑柏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气候温和,适宜于栽桑养蚕、抽丝织帛。清乾隆年间,周至县令邹儒大力推广蚕桑事业,并在哑柏建有织帛工场。按照哑柏乡俗,姑娘出嫁,必须上等绣品陪嫁,方显姑娘才艺。一是居室绣品门帘;二是床上被面、枕头;三是服饰、凤冠、霞披、裙袄等;四是小装饰品,荷包、香包、飘带等。有的习俗还保留至今。手绣以平针、齐针、散套针、切针、扣针……[详细]
  剪纸本县豆村的剪纸最为有名,现存有清代精品百余件。它吸收了剪彩、刺绣和皮影艺术的特点,构图丰满完整,布局讲究,变化多端,有主有从。贴在窗纸上的暮窗花,单色彩线窗花,精巧细腻似白描;点色窗花则简练概括、色彩丰富,是剪纸、绘画的有机结合。内容有走兽、花鸟、社火芯子、戏剧人物、吉祥字样等。50年代后,周至妇女的剪纸,创作出不少精美的作品。刘阿丽等4位女青年创作的花卉剪纸组画,1984年曾作为陕西民间美术……[详细]
  芯子是节庆日表演的立体惊险高空社火节目。在木平台装上三四米的铁柱,将演员固定在铁柱骨架上,用杂技造型扮成故事细节,用纸、布等物塑上背景。如刀尖站人,发丝系人,棒头倒立,担挑双人等,神奇惊险而巧妙。令人身临其境。大型带背景的芯子称焰光。清末,哑柏仰天村与邻村竞赛社火芯子,从灵泉寺佛象后的彩绘佛光上得到启示,芯子衬以巨大的焰光背景,平面上用大小不同的青瓷,粘结成变化的图案组合,有的还可转动,既富丽而又……[详细]
  社火盛于清代至今。县内乡镇和大村几乎年年上演。上阳化村演出两班社火,镇东村演三四班社火,传为盛举。社火有单马社火、对马社火、车社火、高台社火等,扮演历史神话戏剧人物。终南甘沟村灯社火晚间表演,表演者身跨竹马,马头、马身、马尾点燃蜡烛,头戴蜡灯,手持刀 等道具上亦挑烛灯。灯火灿烂中,表演动作,变换队形,似古战场两军挑灯夜战。……[详细]
  龙舞是我国独特的舞蹈形式,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龙舞艺术的存在,龙舞寄托着人们对龙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也流传着这样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至龙灯。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由鹿角、狮鼻、虎眼、牛唇、马面、鹰爪、鱼鳞、蛇身、凤尾等部分组合而成,是团结、吉祥的象征,表现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在古代,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十分崇拜龙,甚至黄帝自命真龙天子,其子……[详细]
  周至道情是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道情,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汉族民间演唱曲艺。最初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改恶从善为宗旨,也是道家所说的“点化”。周至县历史悠久,周至县楼观台是老子(李耳)说经的地方。后来,在汉、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楼观台成为全国有名的道观,来往1及游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内有人将教内的经典,文献等改为“道情”演唱。楼观台也是“道情”这种……[详细]
  《周至皮影》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的民间艺术,周至县广济镇西欢乐村,距周至县7公里,东邻马召镇,南毗骆峪乡,西接翠峰乡,北壤四屯乡、侯家村乡。广济镇西欢乐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传统戏剧———周至皮影,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周至皮影》,已有近百年历史。用炮制好的牛皮、刻画好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颜色。在人物的手颈部位安……[详细]
  民间舞蹈《牛斗虎》源于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的楼观镇八家庄村。早年在庄东什字的井庙内的木匾上就记载着“乾隆年间八家庄耍牛斗虎”的字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今《牛斗虎》仍主要分布在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村及周边地区。《牛斗虎》舞蹈结构由五人组成,用竹子、麻纸、油布、颜料等材料制成老虎和牛的道具。两人舞牛头、虎头,两人演牛尾、虎尾,一人扮演牧童。《牛斗虎》的舞蹈迂回非常丰富,也很讲究,虎的动作有四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