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县十大民俗文化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多把抒情琵琶歌列入民间歌曲范畴,叙事琵琶歌列入曲艺范畴(称琵琶弹唱),亦有两者兼备的。由于各地琵琶歌使用的琵琶型号和定弦的不同,土语不同,演唱场所不同,运用嗓音不同,因而形成许多种不同的风格。三宝琵琶歌(又称车江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种,用中型四弦琵琶伴奏,外加果吉(牛腿琴)协奏,由男子操琴,男奏男唱或男奏女唱,男声用本嗓,女声用小嗓,在行歌坐夜的场合演唱,主要流行在三宝为中心的榕江县地区。晚寨琵……[详细]
珠郎娘美
  《珠郎娘美》是贵州侗戏作品。清末,贵州省从江县侗族戏师梁耀庭、梁少华根据贵州侗族聚居地区流传的珠郎娘美故事与民间叙事歌,改编成侗戏剧本。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长春电影制片厂以榕江车江清代美女娘美的真实爱情故事为题材,拍摄上映了黔剧舞台艺术片《秦娘美》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多年来,众多游客在锦绣侗乡车江古榕群下流连忘返时,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这位美丽如仙的侗家姑娘,并对她的惊天爱情悲剧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清道光年间,口寨有一位勤劳聪慧又美丽如仙的侗族姑娘,名叫娘美。与口寨遥遥相望的朵帕寨上,有个聪颖俊秀的孤儿名珠郎,小名秀郎。两家田地相连,在共同的劳动中,两人结成一对恋人。可是,娘美的母亲却将她许配给定达寨的舅家人,后来,竟将她锁在房中不准出来,并准备强行将娘美完婚。珠郎得知娘美被关后,气愤不……[详细]
侗族萨玛节
  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同时,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萨玛节(祭萨)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为了祭祀萨玛,大多数侗族村寨都建有萨玛的祭坛——“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年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详细]
榕江苗族芦笙舞
  滚仲苗族芦笙舞以滚仲苗寨为中心,分布于贵州榕江县八开、乐里、平永、塔石、兴华等乡镇的部分地区,表演中芦笙种类和曲调都很多,音色高亢清亮,男性动作热烈欢快,女性动作飘逸轻盈,在贵州苗族芦笙舞中独树一帜。水城苗族芦笙舞又称“箐鸡舞”,是苗族同胞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来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和生产生活中的经历,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芦笙手所跳的舞蹈最具代表性。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的农闲期间和喜庆佳节时都要演出的自发性舞蹈。芦笙舞的舞曲……[详细]
苗族吃新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苗族人民都会迎来属于他们庆丰收的节日———吃新节。节日前,人们都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吃新节其实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不是去赶集就是去看斗牛比赛。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们都陆续走出家门,赶到附近的芦笙场上跳起芦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谚语“芦笙一响,脚就发痒”。苗家人认为芦笙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发出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芦笙场上,哪个小伙子的芦笙吹得好,就会赢得姑娘们的欢心。反复对唱开怀畅饮一番后,斗牛场开始热闹起来。斗牛也是吃新节的主要活动,一头头油光水滑的水牛,瞪着火眼金睛,由三五人牵护,站在各自“岗位”上。人们像潮水一样汇集过来,芦笙声、芒筒声和怂……[详细]
苗族栽岩习俗
  苗族人民传统上就有一种叫“埋岩”(也叫“栽岩”,埋岩时将一块长方形的石条埋入泥中,半截露出地面)的公众议事和“立法”活动,比如“1岩”、“财礼岩”等,实际上就是对1犯罪处理后的备忘碑和商定婚姻财礼数目的纪念碑。这类似于中原内地在无文字时“悬刑象于象魏”的制度。由于苗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只能立无文字的石头。但实际上它和刻有法律内容的石碑的作用是一样的,当地人们了解当时立碑的目的和实情,谙熟立碑的内容,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又有此类问题发生时,审判者可以作为法的依据和“先例”来处理时下的案件。可见这些无字的石碑蕴含着的丰富的法律文化信息,所以苗族的“埋岩”立法活动以及以此为依据的审判习惯在苗族法律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在新中国建立以前,苗族属于典型的口承法律文化类型。由于苗族历史上不曾发明过文字……[详细]
滚仲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侗、水、仡佬等民族常跳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其种类繁多,动作千姿百态。而苗族芦笙舞则主要分布于榕江县的八开、乐里、平永、塔石、兴华等乡镇的苗、侗、水等民族聚居地区,尤以滚仲苗族所跳的芦笙舞最为独特。榕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珠江、长江流域,总面积3315.8平方公里,人口约33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26.57℅,主要分布于古州、三江、平江、朗洞、计划、兴华、八开和两汪等乡镇。滚仲是平江乡的一个苗族自然村寨,座落在狮子山的山背上,位于平江乡政府北约9公里山坡上,距县城北19公里,海拔740公尺,辖5个自然村,共80余户,居住着封、王、江、李和蒋五个姓氏的人户,木瓦结构住房,块状聚落。农户以种植水稻为主,黄豆、油菜亦有出产。是……[详细]
  榕江侗族服饰是贵州南部侗族服饰的典型代表。从结构和风格来区分,主要有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四十八寨侗族服饰、苗兰宰荡侗族服饰、三宝侗族服饰和天甫侗族服饰五种。其中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和四十八寨侗族服饰以色彩艳丽,工艺精巧,图案优美,赏心悦目而久负盛名。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地处黔东低山丘陵南部,雷公山东南部坡麓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浅切割低山山地,县内北有雷公山,南有月亮山。东靠黎平、从江,南连荔波,西与三都、雷山接壤,北与剑河县毗邻,总人口约32万人。境内有侗、苗、汉、水、瑶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38%,其中侗族人口最多,占全县总人口的38.38%。榕江县境内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以珠江水系为主。榕江侗族大多聚族而居,多数村寨依山傍水,也有少……[详细]
  摆贝苗族服饰是榕江县苗族民族服饰中极具代表性的苗族服饰之一。它以独特的手法、细腻的制作工序、单调中又穿插、揉和各种花纹图案等特点。榕江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跨珠江、长江流域上游地带,人口约33万,居住着苗、侗、水、瑶等十多个民族。各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摆贝村一带的苗族服饰文化更具代表性。摆贝村,位于县城西端41.5公里处,距乡政府西北面2.5公里。座落在风景秀丽、森林茂密的一个山坡上,全村10个村民小组,300余户、1600余人。摆贝苗族服饰起源于何时,据当地古歌传颂:“百鸟衣制作产生于明朝末年,是当时榕江的一个旺族(陆氏)为了纪念被洪水冲走的儿子,召集全榕江制作服饰技术最精湛的师傅共同研究创造出来的。”后来,人们模仿其花样图案,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摆……[详细]
  都柳江苗族鼓藏节是苗族以“鼓社”为单位,一个地支周期12年举行一次的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大典。世居在都柳江两岸、月亮山区的绝大部分苗族村寨都有过鼓藏节的习俗,根据其称谓不同,主要分别分布于榕江县的计划乡加化、乌虐、加宜村、加退村、摆底、加两、加去、摆拉,兴华乡的摆贝、高排,古州镇高文高武及八开高同、高随,八开乡格拢、长寨等。榕江县位于黔东南州东南部,珠江水系都柳江中上游,总人口33万,以侗、苗、水、瑶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4.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中低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有大小河流60多条及大片原始森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2%,有关苗族“鼓藏节”的文字记载,乾隆年间任贵州巡抚的爱必达在其《黔南议略》一书中记载:“黑苗蓄发者居多,衣尚黑,短不及膝,十年蓄牯牛祭天地祖先,谓之吃牯藏……[详细]

全部榕江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