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县十大民俗文化

苗医药(骨髓骨伤药膏)
  苗医药(骨髓骨伤药膏)传承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苗族医药特色和苗族文化特征,主要流传于麻江县境内的下司镇、宣威镇的各个苗族村寨,至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下司回龙龙氏家族的苗族医药(骨髓骨伤药膏)是该家族的祖传秘方。由于龙氏家族是武术世家,平时喜好习武。骨髓骨伤药膏创始人龙再文在日常生活和习武过程中遇到筋肉骨折伤、跌打损伤,然后自己寻找药物治疗,创立了用岩马桑、见血飞、透骨香等15味药经过晒干、粉碎、高温、过滤,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浸泡而制成的炼膏技术。骨髓骨伤药膏的配方和制作工艺独特,结合苗乡的医学文化和独特的苗族民间外治疗法,实施熏洗疗法、膏药外敷、穴位敷贴等属于苗医所说的“皮肤吃药”的内病外治之法。除了适应风湿病、骨折、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外,对皮肤、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详细]
贵州剪纸
  谁都知晓贵州苗族的衣衫上有五彩溢香的美丽刺绣。但谁知道那千针万线密密匝匝的花朵底下,都有一张好看的剪纸?而会绣衣的苗女们,哪个闺房 中会没有存放的花样?  《苗族古歌》“迁徒”一段中唱道:“姑姑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可见剪花刺绣对于苗人生活的必要。  贵州苗族剪纸主体纹样的动物中,有龙、吉玉鸟、蝴蝶、鱼等,人物有央公央婆、蝴蝶妈妈、苗族英雄务么细及驭龙伏狃的苗人男女。另外,太极阴阳鱼,枫树及苗楼建筑也常常 出现在画里。这些形象都与苗族的古老信仰和传说有关。  贵州剪纸由于各地刺绣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有特点。   施洞型的剪纸确定外轮廊之后,在形体的内部破刀剪出随势而走的涡状线或齿状线。而台拱型的剪纸则以镇扎眼成虚线状。造型特征施洞剪纸为粗犷,而台拱剪纸更趋秀丽。与西北……[详细]
  枫香印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其工艺流程是先在老枫香树脂中加入适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过滤形成枫香油,然后用毛笔蘸上即时溶化的枫香油,在自织的白布上描绘图案,再用蓝靛浸染,沸水脱去油脂,清水漂洗,晒干,碾平。贵州省枫香印染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麻江县和惠水县。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技艺主要流传于以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为主的18个自然村寨,在邻近的干桥、秧塘村的部分村寨也有流传。清代的众多地方志对此均有记载。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中,技艺和用料自成一体,极为讲究,所用材料均取自天然枫香树油和牛油,用配制成的油料在布上绘图点花,渗透力强,风干后质地柔软,图案清晰,色彩对比强烈。产品主要用于服装、背带、被面等。瑶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枫香印染技艺全靠口传心授,印染的图案承载了瑶族的历史变迁、生活状况、民俗风情等人……[详细]
  仫佬年是麻江县仫佬人重要的传统民族节庆活动。麻江仫佬人主要分布于麻江县境内的基东村、翁袍村、翁偿村、琅琊村、中寨村等,在这些仫佬人聚居的村寨大都有过仫佬年的习俗。麻江县位于黔中腹地,贵州东部,清水江上游,县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低山、低中山,丘陵及河谷盆地占全县总面积78.4%,县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麻江仫佬原称“木佬”,199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仫佬。仫佬之名最早载于《新元史》的木娄苗,元、明、清时期,史书多以“木佬”、“木娄苗”、“姆佬”等相称。仫佬年定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日。相传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仫佬人敬仰兔子的纯洁,他们的祖先曾以兔作为定亲礼物,成亲之日正好又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场天,因此在……[详细]
  麻江县河坝瑶族服饰是贵州“育”这一支瑶族的代表服饰。以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为代表。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县城距贵阳109公里。全县总面积120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约23万,其中少数民族占76.2%,瑶族人口6732人,占总人口的3%,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低山、低中山、丘陵及河谷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4%,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县境自然景观秀丽,东部山峦叠峰,西部峰林连绵,北部群山巍巍。麻江县瑶族自称“育”,又称“阿夭”、“夭家”,史称“夭家”、“夭苗”、“绕家”。1992年10月,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认定为瑶族。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境内瑶族说“绕家话”。瑶族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相传瑶族祖籍江西、湖广一带,迁到平越(今福泉市)……[详细]
  “瑶族隔冬”是河坝瑶族祭祀去世老人的一种传祭祀式。现主要流传在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河坝村以瑶族为主,属麻江县龙山乡,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处麻江县东南部,属武陵山山脉余脉,总面积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左右,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距县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河坝河从寨中穿过,河坝村总人口3500余人,瑶族占88.38%,是麻江县最大的瑶族居住地。“瑶族隔冬”起源时代已不可考。河坝瑶族是自称“育”的“绕家人”,历史上曾有“夭家”、“夭苗”等称谓。约于明代迁入,1992年民族识别定为瑶族。但是各种习俗仍沿用“绕家”的称谓。“河坝瑶年”又叫“绕家过冬节”,定在每年第十一个月的第一个虎场天。在近三年内,谁家曾有老人去世,就要在“过冬”之前举行“隔冬”仪式,祭祀去世的老人。隔冬……[详细]
  凤凰装,是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也是畲族服饰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畲族文化内涵。现主要分布在麻江县杏山镇的六堡、营山、中山、仙鹅、坝寨、茅坪及宣威镇的岩莺,碧波乡的偿班、石板等村寨。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全县总人口约22万,其中少数民族占76.2%,畲族人口3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6.66%,占贵州省畲族总人口的77.92%。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低山、低中山,丘陵及河谷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4%,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畲族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大多是元末和明朝洪武年间,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由于统治阶级残酷镇压,一部分畲族人被迫融合于其他民族,余下的畲族人居住的区域,以麻江县为中心……[详细]
  贵州省苗族织锦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苗族织锦以母传女的方式世代相传,盛行不衰。麻江县苗族织锦主要有锦布和花带两种。锦布一般宽一尺余;花带根据用途宽窄不一,宽者五六厘米,窄者仅二三厘米,长度同样根据需要确定。苗族织锦所用丝纱分素、彩两种,彩纱可有五色。织锦图案多源于生产、生活,以自由灵活的装饰纹样为主,主体是几何图形,以大菱形为框架,各种图案花纹相互连接在一起,布满画面,整体图案规整紧凑,饱满对称,美观大方。雷山县苗族织锦有手织和机织两种,而以手织为主。所谓手织,是将织锦带的一端系于固定的树干,一端系在织者的腰带上,然后用综线在织锦带上挑织经线纬线。织平布的综线只要两综,一般用黑线和白线即可织成;织锦则至少要五综以上,经纬交织,显出立体感较强的图案。一般情况下苗锦都是反……[详细]

全部麻江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