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民俗文化

昆明市十大民俗文化

撒尼人服饰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之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分布于云南省石林县境内。他们勤劳、善良、活泼。别以为撒尼人与撒梅人的名称只差一个字,服饰会很相似,其实撒尼人与撒梅人的服饰截然不同。著名影片《阿诗玛》就是根据彝族撒尼人著名民间长诗改编的。影片吸引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影片中阿诗玛和阿黑哥的服饰就是彝族撒尼人的服饰。撒尼人的服饰在彝族可是颇具特色的。撒尼男子是用麻布缝制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以图案式花纹,缀以蓝色或其它色布的衣边,穿着在身,显得大方、朴素、健美。撒尼女子头上戴五彩花帽,这种花帽由各种颜色的条带拼镶而成,顶端与双耳垂直的地方,插有一对三角形绣花的角,当姑娘有了心爱的人,就会把它们取下来,作为信物送给他。帽檐上下两端用银泡、白珠或贝壳来装饰。用数串小珠串系于双耳边,一直垂到……[详细]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最早流传于路南圭山和弥勒县山区,是彝族阿细支系最喜爱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跳月又名跳乐,阿细语称为高斯比,意为快乐的跳,撒尼语称之为三弦比即三弦舞。据说它是由阿细古老的民间舞蹈老人舞发展而来。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里各村的人们常相聚在一起,进行各种娱乐,而跳月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平时,当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小伙子用竹笛吹起燎人心动的旋律,大三弦弹起热情奔放的曲调,于是在场坝上,在松林里,姑娘们便踏着轻快的节奏走来,面对小伙子拍手起舞,令人心醉的阿细跳月便开始了。他往在跳月中相识、相爱,跳到月落,跳到日出。跳月分为青年舞、老人舞、娃娃舞三种。其基本舞步是跳步和三步乐。青年舞节奏明快,动作跳跃旋转,情绪热烈奔放,充满青春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老人舞节奏缓慢,动作在三步……[详细]
重彩画
  云南重彩画是崛起于云南的一个绘画流派。画家作画时,先用铅笔或毛笔在高丽纸上勾线,再用水粉上色,重彩画吸取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优点,重气韵、机理,色彩明快、醒目,极富装饰效果。重彩画可在画廊、宾馆买到,其中水平参差不齐,购买者应细查。有兴趣的购买者可自己寻访重彩画的高手,直接上门购买。( 昆明)  云南现代重彩画,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丁绍光、蒋铁峰等一批云南中年画家研创的。他们以中国画的线条造型,应用中国画所没有而西方现代绘画中厚重醒目的斑斓色彩给画面注入了勃勃生机和绚丽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它的内容大多是反映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它将东西方绘画语言、古今技法熔为一炉,具有极强的透视感。画面上丰富艳丽的色彩和夸张与写实结合……[详细]
鸡冠帽
  撒梅人(尼濮),彝族一支,居住在云南省官渡、红河、楚雄等地。鸡冠帽(撒尼莫吐),是撒梅人少女戴在头上的吉祥物。……[详细]
昆明羽毛画
  羽毛画分昆明羽毛画和大理羽毛画。昆明羽毛画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人物的画面,有百鸟朝凤等图案,也有云南石林、西山龙门、黑龙潭、大观楼和奇花异卉的形象。大 理羽毛画则多以反映大理白族地区少数民族、山水风光为主要特色如白族少女、苍山 洱海、三塔、蝴蝶泉等。羽毛画是利用云南丰富的野禽、家禽的羽毛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经手工粘接而成。它 具有色彩天然,立体感强,永不褪色,美观大方等特色。……[详细]
  苗族叙事长诗《昭蒡俭和高帕施》广泛流传于昆明、曲靖、昭通和楚雄等州市的苗族地区。这部长诗讲述一对苗族青年恋人昭蒡俭和高帕施为了追求美好自由的爱情,运用巧技,从企图强娶高帕施为妻的恶人多漫多龙家中逃出,历经千难万险,摆脱了多漫多龙的追捕,终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到“天边”(远离黑势力统治,通往美好生活的地方)。7年之后,仙人亚盎得知了这对恋人为自由与幸福逃到“天边”的事,派出天兵神将帮助他们铲除万恶的多漫多龙,使这对苗族恋人返回家园与亲人团聚。《昭蒡俭和高帕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统治色彩,反面人物多漫多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化身。长诗通过昭蒡俭和高帕施1婚姻1的英勇斗争,来体现苗族人民1和战胜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精神,在苗族现实生活中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当有人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时,就会有人对……[详细]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详细]
  昆明调流行于昆明市区及呈贡、晋宁等滇池周围的汉族地区,昆明附近部分少数民族中亦有传唱。昆明调泛指这一地区的汉族山歌、小调,民间有调子、民歌等多种称谓。昆明调多在山野田间歌唱,一般不受季节限制。除平时及插秧、薅秧时节的田间对唱外,大规模的歌唱活动常集中于当地每年举行的歌会(调子会),如传统的“三月三”山歌会、六月二十四“跑马山歌会”、“玉兰调子会”、“红石岩歌会”、“观音山调子会”等。多以“赛歌”的形式出现,甲乙双方各有若干“歌师傅”指点策划,即兴编词,互相问答,体现集体智慧。赛歌常相持数日不分上下。歌词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男女情爱、家乡风光、历史、地理、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知识、趣闻。昆明调曲目繁多,流传较广的有耍山调、猜调、大河涨水沙浪沙、拈鱼、赶马调、送郎调、放马山歌以及东门腔、西门腔、草……[详细]
  彝族(撒尼)刺绣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主要聚居区,其中以挑花为主要刺绣工艺。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绣,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长期以来,经过一代代撒尼妇女的精挑细绣,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搭配、精美的图案构思、巧妙的图案组合、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彝族(撒尼)刺绣的主要花样有三弦花、八角花、八瓣花、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狗齿纹、火焰纹、跳脚纹、石榴纹、青蛙纹、树纹、蕨草纹以及一些简单的菱形、三角形、条纹等图案。一类是以平绣为主的、较为细腻柔和的写实性花卉图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花草纹样,如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荷花等。另一类以镂空贴花(又叫抠花)为主,构图粗狂,抽象,花样有云纹和波浪纹……[详细]
  摔跤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比较常见,在云南省尤以彝族为甚。其中,石林县和元谋县彝族摔跤活动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最受群众欢迎。元谋县小凉山乡彝族摔跤,彝语称为“格”,表示力量、技术的意思,是一项古老的为广大青少年男子喜爱的体育运动,它能强健身体,鼓舞斗志,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给大家带来欢乐。摔跤表现着彝族人民的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精神,与彝族自古尚武的观念和习俗密切相关。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同胞酷爱摔跤运动,每逢火把节和其他喜庆节日,各村寨常要开展摔跤比赛。摔跤赛的目的:一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强团结,增加节日喜庆气氛,三是为着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20世纪90年代起,石林县人民政府每年举办全县性摔跤比赛。为培养摔跤人才,先后建立了石林业余少年体校等训……[详细]

全部昆明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