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民俗文化

成都市民俗文化介绍

  李雅轩太极拳是传统杨氏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流派,发祥地为四川成都,国内外习练者众多,尤以川渝两地最甚,在国际武坛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李雅轩太极拳2011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李雅轩太极拳源于一代太极宗师李雅轩先生。抗战以前,四川尚无太极拳拳种。1938年,李雅轩入川将太极拳带进了成渝两地,川人惊识,这软绵绵的太极拳原来非同一般。李雅轩定居蜀地传播太极拳近40年,从学者……[详细]
  新津端午龙舟会,是端午节新津的一项民俗活动,2009年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津龙舟竞渡始于唐代初年。相传杜甫住成都草堂期间,就曾到新津观看龙舟竞渡。据清道光版新津县志载:“五月五日包角黍,悬剑蒲艾虎于门,饮- 酒,城南竞渡。”说明新津龙舟竞渡这一民俗的历史悠久。清代时,每年端午节都要在西门较场至东门外春敞坝(今新津中学外)的河段内举行龙舟竞渡,各龙舟队均属民办性质,即由各乡绅各……[详细]
  青城武术发祥地是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青城武术是整个青城山功夫的总称。2008年7月年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城武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且受道教文化影响极深。青城山是中国道教起源地、世界文化遗产,八百里古青城,引无数文人、隐士、仙家、圣贤等留踪青城,被各方人物尊为神仙洞府、羽士修真之圣地。八百里古青城,孕育出了独具地域特征和道家文化底蕴的青城功夫东汉142年,张道陵在青城山创立道教开始,两……[详细]
  青城绿林派是清朝光绪年间起源于四川青城赵公山的一支传统武术流派,距今有120余年的历史。初以农民起义形式创派,融合中国传统武术南北二派之长,受中国侠文化思想影响甚大,又涵盖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特点,集技击、养生、修身、演练于一体。传统风格浓郁独特,尤以南派手法见长,在四川武术界享有“绿林小手”的盛名。由于形成背景及历史渊源,绿林派武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较强的总结性。历代高手辈出,影响甚广。……[详细]
  青城武术发源并流传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区,受青城山区地形狭窄崎岖之影响,手法多于腿法,器械多用短兵,以剑法、拂尘、鞭杆为代表。青城武术与道家文化紧密相连,源自汉朝,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年6月,青城武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植根于青城山水,青城武术轻灵飘逸、小巧连环、轻步行走,善在高低不平的山地环境攻防;其亦柔亦刚、以柔克刚,轻灵飘逸、舒展大方的风格,也是源自山水文化的影响。……[详细]
  新繁棕编技艺主要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所辖的公毅、锦水、曲水、通联、石云等村,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新繁棕编技艺相传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在当地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妇女们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手工艺制品。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新繁棕编生产的高峰,夏季主要生产凉帽、拖鞋,秋季则生产工艺棕编提包。新繁棕编的原料多来自彭县、大……[详细]
  唐昌布鞋是我国千层底布鞋的一个分支流派,起源于川西毛边布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明代禁止庶民穿靴,于是,千层底布鞋成了万千百姓的必需品,开始在民间盛行。不同于一般的包边布鞋,川西地区流行毛边槽眼布鞋,其鞋底、鞋帮的制作工艺比较独特。这种毛边布鞋的鞋底经过砂边处理,更加经久耐穿。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宣统年间,成都地区销售和生产布鞋的店铺多达数百家,形成具有川西文化特色的“靴鞋帮”……[详细]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我国传统药材资源达12807种,但中药临床应用和成药制作一般不用生药,而用经过加工炮制的成熟品即饮片。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医疗、调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分别采用修治、水制、火制及增添辅料制作等方法,对生药进行加工的特殊技术,其上可追溯到药材的种植、采集或饲养,其中以炒、炙、烫、煅、煨和火制方法最为常用,故名“炮制”。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或……[详细]
  闹年锣鼓打击乐是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时期传入金龙镇骑龙社区17组。据当地老人回忆,闹年锣鼓历经几代无证可考,只知道是从骑龙社区1组肖子和手里拜师学艺来的。闹年锣鼓的演员由5人组成(一人打大锣、两人打马锣、一人打二鼓、一人打镲)。其乐谱从最初的104个减少到现在的16个;其音乐独具川西地方特色,乐曲优美动人;其内容多为惩恶扬善,陶冶情趣,催人奋进。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闹年锣鼓走入低……[详细]
  又新高跷由清朝末期一蔡姓人氏从外地传入,有100多年历史。自传入后,由于其所需道具简单易制,表演场地不受限制,学习内容通俗易懂,学习群体比较广泛,深受群众喜爱并迅速推广普及。在上世纪20年代,《金堂志》关于又新(原名蔡家河)的记载中就有“十之八九乡民擅高跷”的叙述,证明了当时高跷的普及程度及高跷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建国以后,又新的高跷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内容上更注重活动的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详细]
  民间剪纸起源极早,经过上千年的流传发展,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源于彝族原始巫术之驱邪剪纸,后与汉族地区的民间婚丧嫁娶图案剪纸、日常生活之鞋样、衣饰、窗花等剪纸图形图案相融汇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流派。“剪纸”深受四川城乡人民的喜爱,它是以民风民俗与民间绘画相结合,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在四川及各地城乡广为流行,至今有上千年历史。它形式多种多样,有喜庆系列,祈福系列,装……[详细]
  蜀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为中国织锦第一座里程碑,蜀锦是“四川成都所织造的花锦”(沈从文《蜀中锦》),蜀锦传统手工织锦即是用传统的蜀锦花楼织机以传统手工技艺而织成的锦缎。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中心,岷江上游,东有绵延起伏的龙泉山拱卫,西有巍峨挺拔的邛崃山屏障,岷江水通过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的万顷良田,《华阳国志》里说,“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详细]
  邛崃是中国古老的产茶之地,也是中国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之一。西汉《神农本草经》最早予以记述,东晋《华阳国志•巴志》也有记载。在唐时即位列陆羽《茶经》名茶八区四十三州。然《新唐书》国中名茶区仅列二十州,将邛州与苏、常、衡、雅诸州并举,不分伯仲。花楸被列于崃山产茶“十八堡”之第一堡。宋《元丰.九域志》是最早明确记载为火井茶为贡茶,“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入贡”。至此,邛茶朝贡不绝。遂……[详细]
  崇州市街子镇“汤长发”麻饼由汤仕元创于清乾隆51年(公元178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先后获得1987年成都市“三名”产品展销会名小吃奖、1990年成都市第二届个体名小吃展优质奖、天府食品博览会金牌奖、1992年成都名小吃奖、1993年国际熊猫节银奖,并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2007年被四川商务厅命名为“四川老字号”。汤长发”麻饼位于成都五大古镇之一的街子古镇,解放前麻饼……[详细]
  相传在宋仁宗宝元年间(1035年)马街上场有一周姓的年轻姑娘,在十六岁那年,无意将老屋背后的棕叶采下,并抽丝作编织材料,编了一些小动物,于是附近的小姑娘们都向她讨教,纷纷仿效,古城综编工艺自此产生。后经南宋、元代,已经发展成一种规模的棕编艺术,有了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考究的工艺,有了棕帽、棕鞋、果盒等棕编品种。古城棕编工艺发展到明朝,有了更大的发展,当时马街及周围乡镇家家设作坊,人人习棕编,成为了远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