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桂林市 > 叠彩区民俗文化

叠彩区十大民俗文化

桂林米粉制作技艺
  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桂林米粉历史悠久,其兴盛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桂林城,并因抗战时期大量外地文化名人和民众的到来和离去得以广泛传播。桂林米粉以桂林各县所产大米及流经桂林境内的漓江水为基本原材料生产,以城区老店历史传承配方熬制的卤水为灵魂,以卤味粉流传最广。相传在秦朝时,秦始皇派大将屠睢率军经桂林南下攻打岭南。因为军中北方将士众多,吃不惯南方米食,所以将士们食量锐减,部队士气低落。为了保障军队正常行军,秦军将领想出办法,“南粮北做”,把大米加工成与面条的形状、口感类似的食品,受到将士们的欢迎,桂林米粉的雏形由此形成。由于长时间在南方丛林中行军,水土不服,许多秦军将士中暑、感冒,患上了疟疾等疾病。军中医生为了给将士们治病,将传……[详细]
抛绣球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抛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在歌圩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每年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人民都要举行歌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头、河畔,他们分成男女两方,拉开适当距离,互相引吭高歌,用歌声来表达问候和增进了解,歌词内容广泛,涉……[详细]
  桂林渔鼓以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俗称道情,源于古代的叙事讲唱道情,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桂林渔鼓用桂林方言演唱,演唱时左手抱渔鼓,右手执板,按节奏边唱边敲,这种演唱形式源于道情。曲调为4句一组的单曲体徵调式。唱时4句一转,反复多次,直至结束。唱词要求生动形象和口语化,基本为7字句,逢双押韵,一韵到底。叙述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可演唱短、中、长篇。演唱者原为1人多角,现发展为2人或多人说唱和表演。其曲调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高亢、明朗,南路柔和、深沉。桂林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曲艺形式之一,从形成至今,积淀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2014年,桂林渔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全部叠彩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