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岳阳市民俗文化

岳阳市十大民俗文化

屈原传说
  关于屈原的传说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流传,活跃在湖南省汨罗市的屈原传说是当地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从中可以使人们更为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楚国人。年轻时曾任楚国的要职“左徒”。他一生忠君爱国,同情人民,主张彰明法治,惩治1,虽深得人民的爱戴,却深为权贵痛恨,最终被流放江南,定居汨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都郢都,屈原深感复国无望,又不愿做1奴,遂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含恨投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认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据考证屈原在汨罗一住九年,朝与渔父驾舟撒网捕鱼,日随农夫荷锄躬耕田垅,夜伴妇孺耆宿畅言灯下,与乡民们水0融,深得乡民爱戴。在汨罗期间,他完成了光辉著作《离骚》《天问》《九歌》及《九章》中部分……[详细]
巴陵戏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它是湖南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及邻近的湖北、江西部分地区。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巴陵戏现存传统剧目三百七十多出,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崔子弑齐》、《打差算粮》、《张飞滚鼓》、《三审刺客》等。巴陵戏的音乐分声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声腔又分昆腔、弹腔和杂腔小调几种,其弹腔分为南、北路,又各有其反调,同时还有……[详细]
屈子祠祭典
  屈子祠祭典这一活动主要分布在汨罗江中下游地段(上至新市,下至磊石山,汨罗江与湘江汇合处)及汨罗江中下游两岸的归义、百丈、红花、楚塘和屈原行政区以北一带。汨罗江中下游是屈原晚年生活、居住的地方。2008年,屈子祠祭典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汨罗市屈原纪念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屈子祠祭典的历史渊源:祭屈初始于屈原殉国后,汨罗江两岸人民在每年的端午节自发组织龙舟竞渡、祭屈仪式纪念屈原,祭礼由巫师主持。汉代三闾大夫祠庙设立,官府祭屈活动成为历朝沿袭的祀典。历代官府端午祭奠,有史料可考的有南朝宋湘州刺史张邵亲临汨罗祭祀,并请颜延之作《祭屈原文》。唐天宝七年(748)唐玄宗下敕重修屈子祠,并命地方官“岁时致祭”,将祭祀屈原正式纳入朝廷的祀典之列。此后,历朝数次给屈原追赠封号,官府数次……[详细]
平江影戏
  皮影戏(平江影戏)影戏自明清(可能更早尚待考证)传入平江到现在已有六七百年,平江地域宽广,但影戏演唱大同小异,风格基本统一。平江影戏流传剧目有两个特征:一、原创者名姓失传;二、没有文学剧本。艺人说“戏在心里”,流传下来的剧目都是历代艺人一字一句口口相传的。平江是山区,交通不便。影戏班子人少,一般是三至五个人,有时甚至只有两个人也能唱。影戏班子演出道具容易搬运,所有“影人”、道具、乐器装在一副箱担内,一人肩挑。舞台是用竹子架起来的,拆下后捆成一把,艺人谓之“把子”,一人肩扛。影戏演出场地不受限制,大庙戏台、中庙下殿、小庙门前、农舍堂屋大门内外、街道两边店铺门前都可以搭台演出。这些有利因素,成就了皮影艺术遍及城乡各个角落。平江影戏行当角色同巴陵戏、湘剧相似,分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又有年龄……[详细]
平江民歌
  平江民歌是产生并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域的民间歌曲。平江位于湖南省东北角,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一方古老的沃土,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自唐代开始,随着中国五次人口迁徙,先后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迁入平江的姓氏达100多个,多地域人口的融合,创造了平江特有的民间艺术和平江土语,形成了平江“十里三音”的语言特色,加之这里受地缘封闭的天然屏障的保护,保持了平江民间艺术特色的稳定性。平江民歌是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2008年,平江民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平江民歌大体分为如下几类:1.革命歌谣类。平江地处湘鄂赣三省要冲。西通省城长沙,东连江西修水,北接湖北通城。从五四运动以来,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有震惊全国的平江亚细亚洋油起岸大风潮;有迅猛异常的农1动;有……[详细]
湖南柳毅传书传说
  湖南柳毅传书传说主要讲述的是湖湘书生柳明英上京赶考,偶遇被财主金百万家1于荒野牧羊的龙女三公主。柳问明情由,慨然为其下海传书,使其重获新生。三公主的兄长龙太子一怒之下,将金家的八百里庄园沉降为洞庭湖。几经周折,二人义重情真,终于结为夫妻。湖南柳毅传书故事展现出奇异浪漫的色彩和清新俊逸的风神。情节也离奇曲折,富有戏剧性,自唐代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柳毅传书故事形成于洞庭湖区,是古代湖湘百姓对地堑性湖盆——洞庭湖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无法科学解释的产物。唐代李朝威据此作传奇《柳毅传》后,影响遍及全国。宋代以来,《岳阳风土记》《岳州府志》《巴陵县志》《洞庭湖志》等,都有关于《柳毅传书》的记叙。民间传说,更以《八百里洞庭》《柳明英修书下海》《丘山府巴陵县》等多种版本流传。岳阳……[详细]
临湘花鼓戏
  临湘花鼓戏由岳阳花鼓戏发展而来,后期又受长沙花鼓戏的影响,形成以岳阳花鼓戏为主体,兼唱长沙花鼓戏和临湘地方小调的花鼓戏演唱风格。因主要在临湘市境内的桃林河流域流传,使用的舞台语言是临湘方言,故当地又称之为临湘花鼓戏。因演奏的主要乐器中有叫嗡琴者,当地老百姓又俗称其为“嗡琴戏”。2006年,临湘花鼓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湖南省临湘市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就是临湘花鼓戏的起源地。除在本市境内流传外,还传播于湘鄂赣毗邻地区的湖北省崇阳、通城、赤壁、洪湖,江西省修水、铜鼓,湖南省岳阳(含云溪区)、平江、汨罗、华容等县市,形成了一个以临湘为中心,影响到湘鄂赣的较大文化圈。临湘花鼓戏从清道光年间的“两小”(小旦、小丑)已具雏形,发展到清咸丰、同治年间的“三小”(小旦、小生、小丑……[详细]
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青山活水出好茶,君山银针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主要生长在洞庭湖君山岛。生态环境优越,茶品绿色健康,茶文化底蕴深厚,见于文字记载已逾1200多年。君山银针的闻名得益于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一芽一叶”独精制作,历经摊晾、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复包、足火、精选等九道工序,闷中取宝,酵中取精。其中“九不采要求”“双式复烘”、“双式闷黄”是君山银针芽身金黄,滋味鲜醇爽口、回味悠长的重要工序。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作为一项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国际上已获得多项荣誉。发展和传承它,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非遗扶贫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挥打造地域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凝聚民族力量、传承历史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详细]
岳州扇制作技艺
  “岳州扇”全国三大名扇之一,据岳阳县志记载,始于明末清初,从湖北省洪湖传入,是一种优秀的民间工艺品,解放前,主要是利用岳阳优厚的楠竹资源及快捷的水、陆交通为全国各地扇厂作嫁衣,提供扇骨等半成品,远销沈阳、北京、武汉、上海、南京、苏杭等地,早期为全国扇骨生产集散地,也是上海王星记扇庄、苏州扇厂、杭州扇厂定点供应基地。历经几代人努力,特别是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整合楠竹资源,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涌现一批如李忠友等制扇专业精英,岳州扇才真正开始了自己成规模制成品扇的历史。扇子总是与文人墨客相关,岳阳楼为闻名全国的三大名楼之首,加之范公的“岳阳楼记”更是名垂宙内,为岳州扇赋与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才辈出的苏、杭也是全国扇子产地之一,但苏杭本地不产扇骨原料楠竹,原料均须从岳阳等地外运,时间久了,会变……[详细]
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
  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是一个以湘北民间传统手工生产制作技艺为起源,以三国文化为底蕴,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结合现代生产技艺的传统酱菜制作技艺。其产品从原料的大棚种植,到祖传密法的制作以及土法窖藏各环节,均为原生态方法,用此法所生产的产品口味非常独特,口感以湖湘人的偏辣为主,综合了川味的麻辣,北方风味的甜酸,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辣中有麻,麻中有酸,酸中有甜的独特的大众化风味。主要产品有:古香榨菜、精制剁辣椒、兰花萝卜、沉香腐乳、八味豆豉、乡里豆瓣、腊八豆、芝麻麦酱、什锦菜、酸辣豆角等。……[详细]

全部岳阳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