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南陵县民俗文化

南陵县十大民俗文化

南陵目连戏
  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自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建县后,一千四百多年来,遗有大量闻名于世的人文景观和赏心悦目自然景观。南陵目连戏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据县志载,明代神学家王阳明和清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由此可见演出时代久远。据本县民间老艺人忆述师辈,已至明代,清时名伶辈出,班社应邀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间。清代同治时的《江南通志》就有“目连戏伶人多为南陵人”的记载。南陵目连戏剧本为《目连救母》,共3本150出。剧目所用曲牌215个。全剧叙述傅相笃信佛教,救孤济贫,死后升天;其妻刘氏开荤毁佛,打僧骂道,被罚地狱受苦;其子傅罗卜拒婚出家,法号目连,为救母入十层地狱,终赎母衍成正果。由……[详细]
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
  南陵县何湾镇,沿江开放城市——芜湖的西门。南靠革命老区——泾县,西临佛教圣地——九华山,北依铜都——铜陵。何湾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清水秀,民风纯朴。素有“三国故地”、“牡丹之乡”的美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仁人志士钟情于这片沃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寓居于何湾寨山,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千古佳句。明代文武双全的刑部郎中丁镃就出生于这块沃土,并著有《东江集》传于后世。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祭祀活动,为大王冲佛香的生产、生存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大王冲佛香生产历史较为久远,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1521-1566),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那时皖南一带寺庙就有无大王冲佛香不成庙之说。到了清代,更是技压群芳,一枝独秀,曾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及日本、韩国。也许……[详细]
十兽灯
  “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余年。十兽灯用竹篾扎成,糊裱宣纸、彩色纸,再描绘各种饕餮纹饰,兽形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tan)、犭孔(hou)、旱獭、四不像、龙等十种,另配有彩云八对。玩灯的主要演员20人,其他配角共约50余人。演员扮《三国》或《封神榜》人物,演“三结义”、“过五关”或“文王访贤”等。舞灯时,先由彩云开场,“十兽”鱼贯而入,走“长水浪”、“满堂红”、“满天星”等阵势,杂以“渔夫捕蚌”、“三丑会”等舞蹈及伴唱,伴唱唱词方言浓厚,别具一格,由锣鼓唢呐伴奏,唢呐曲牌为“朝天子”、“一曲梅”等。十兽灯流传于南陵西乡一带,它以古朴雄浑、怪异清新、意境深远、栩栩如生、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为当地群众所喜爱。十兽灯扎制,以其生动的艺术构思,巧妙的绑扎和精致的编织……[详细]
4、送春
送春
  送春,是弋江农村春节前后一项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人们通过送春拜年表达祝愿、交流情感,其中的对唱还具有很强的娱乐性。送春分布于南陵、芜湖、当涂、宣城及江苏省的南京高淳等地。在民间,送春相传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六月降雪,延误农时,通过天子送春,以期大地回春、庄稼生长、百姓安居乐业”的传说,流传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送春在形式上表现为人们敲锣打鼓,挨门挨户唱春歌,名曰“送春”。春歌歌词为七字一句,句末押韵。演唱时多用当地方言行腔切韵。春歌内容多为祝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四季平安之类的吉祥语。还要求送春者上门见啥唱啥,随机应变,上古下今,七十二行,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口头传唱的“百科全书”。送春由于简单易学,多是同伴口传身授,自由学唱,无固定师徒关系,属集体传承,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详细]
丫山藕糖制作技艺
  丫山藕糖的加工制作由来已久,相传始于宋代。当地山民们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因丫山藕糖味道甜美,“藕”与“偶”字谐音,于是,人们便赋予丫山藕糖许多丰富美好的涵意:送给老人则有敬祝身体健康、永不孤独之意;送给年轻人则有祝愿喜气盈门、喜结连理之意;送给老朋友,则有希望互相往来,增进友谊之意等等。每逢春节来临,它便成为当地人走亲访友必备的馈赠佳品,文化价值突出。“丫山藕糖传统制作技艺”的诞生主要是缘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秉赋。丫山地处深山,昼夜温差大,加之光照充足,当地所产稻米含糖量很高,是熬制糖稀的最佳原料,山民们制作藕糖有了原料基础。其次,这里山高路险,交通极为闭塞。每逢春节,人们都会为置办年货而发愁,而春节食品又必不可少,于是,山民们便在自家里制作一些糖食,……[详细]

全部南陵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