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民俗文化

厦门市民俗文化介绍

  “闽花艺”技艺厦门市园林植物园位于厦门岛东南隅万石山,始建于1960年,是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4.93平方公里,是一个集植物物种保护、科研、科普、生态保护、旅游服务、城市园林绿化植物推广应用和园林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建园以来,园林植物园在大力荟集植物品种的同时,精心营造植物专类园,使新的人文景观与旧有景观交融,已成为国内颇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园林植物……[详细]
  苏式装裱与修复技艺书画装裱悠久,从战国帛画、缯书到西汉大帛画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时书画装裱的原始动机,只是单纯的悬挂和装饰。而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的装饰和修复还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技艺的出现,为保存珍贵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苏派装裱的特点是裱件平挺柔软,配色素净淡雅、古朴大方、和谐统一,装制切贴,整旧得法,裱工精湛……[详细]
  闽南杖头木偶艺术闽南杖头木偶艺术是一种古龙的汉族传统戏剧,古称“杖头傀儡”,又称“托偶”、“托戏”、俗称“三根棍”。闽南杖头木偶高约1米,装有三根操纵杆,两支控制左右手,中间称为“命杆”控制木偶的头部与身躯表演。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强烈的汉民族风格和浓郁的闽南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详细]
  闽南铁枝木偶艺术木偶戏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闽南铁枝木偶艺术又称闽南铁线木偶艺术,俗称“尪仔戏”,它由皮影戏艺术改良而来,填补了皮影戏不能再亮处表演的不足。在表演中,作为艺术造型的铁枝木偶是表演的主体,演员通过操控铁枝木偶上的铁枝进行表演,让铁枝木偶的表演动作更具艺术性,一尊木偶需要由三人配合,分别操纵木偶的头部、腰部、手与腿,且需要和谐统一连贯的动作配合以及默契的演唱台词……[详细]
  延绳钓(放绲)渔法延绳钓渔法,俗称“放绲”,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捕鱼作业方法,也是一项取之有度的传统生产技艺,凝聚着世代渔民与海洋渔业资源共生共荣的精神和智慧。延绳钓的钓具主要由母线(绲身)、子线(缭下)、钓钩和浮子组成,在绲身上面每隔一定间距延放缭下,在缭下末端系结钓钩,钓钩搭有鱼饵,鱼饵悬浮在一定深度的水中,诱鱼上钩取得渔获。……[详细]
  七娘妈生做十六岁依《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系于户”。依《福州府志》清乾隆十九年(1754)“近世于冠礼鲜能行者,郡中惟一二礼法之家偶一举行。民间则男女年十六延巫设醮,告成人于神,谓之‘做出幼’。”泉州七夕节,其节日活动内容原为乞巧,后来转化为“七娘妈”做生日,俗称“七娘妈生”。依据《泉州习俗做十六岁》,书中记载:“传说中七娘妈是主管妇女幼……[详细]
  五祖拳是武术南少林拳的一种。据唐许稷的《闽中记》等资料记载,在唐代少林武术随着佛教禅宗的南传也已逐渐在闽南地区盛行。清末泉州人蔡玉明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他门派拳法的特点而创立“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五祖拳总体可分为权术套路及对练技术等内容。拳谱套路有80套,共120多个动作。套路的组合讲究精神气力,脚步手法,着重于攻防兼顾,进退有据。对练徒手技术转变灵活,善于利用压技、撬技等各种技法连……[详细]
  福船船帆制作技艺中国古代有“浙、沙、福、广四大名船”。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福船应用极为广泛,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建造的各种“战船”“海沧船”“草撇船”等统称福船。福船的制帆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船帆的最先着风之帆缘称作前缘,它位于船只的前部。后部的船翼后缘称作帆的后缘。从前缘到帆的后缘的假想水平线称作弦,船帆的曲度称作吃水,并且从弦到最大吃水点的垂直距离称作弦深。充满空气以形成凹面弯曲的船帆……[详细]
  厦门城城隍信俗厦门城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建城即设城隍,厦门城城隍是厦门城市文化发源地厦门城的精神化身,城隍信俗随着厦门城百年变化中延续,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其中城隍信俗以爱国主义精神“英雄崇拜”为核心,包含城隍圣诞、城隍夜巡、中元普渡民俗慈善活动、元宵乞龟、城隍祭典、重阳拜斗祈福等特色民俗,如今已然成为维系海内外华人侨胞的重要情感纽带。……[详细]
  厦门海普习俗海普习俗是近水而居的渔家疍民保留的一种习俗,据乾隆《道光志》卷十五载:“鹭门田少海多,民以海为田,自通洋弛禁、夷夏梯航,云屯雾集。鱼盐蜃甲之利,上裕课而下裕民”,“七月朔起‘各社里设醮作盂兰盆会,俗名普度,祀无主之魂”。可见清一朝厦门乃至闽南沿海是以海洋作业为主。而当时海洋作业的群体对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低弱的,因此每逢海战或自然灾害发生时则死伤巨众,而清代也已经有普度习俗。……[详细]
  何厝小操队“何厝小操队”的形成据村中史料记载及老一辈口口相传,可追溯到明朝末年期间。何厝地处厦门东部沿海的最前线。明朝末年,匪盗四起,日本浪人结成的海盗集团不时侵犯厦门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抗清平夷,在何厝村 设有防御军营,称之为“郑厝”与“郑边”(至今何厝村仍然生活着郑姓族人的后裔)。村中民众自发组织乡团筹集武器,习武练兵保卫家园,抗击倭寇匪盗。当时郑家军将士时常在营地中操练阵法、武术,……[详细]
  闽南话汤头歌诀闽南语汤头歌诀,是运用特有的闽南语韵律唱诵七言的《汤头歌诀》,方便汤头歌的记忆、传播和理解。《汤头歌诀》是清康熙年间的老中医汪昂整合中医古方编撰而成,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闽南语汤头歌诀》的韵律自古有之,汪昂编撰完成《汤头歌诀》之后,厦门地区就有人将这样的韵律嵌入歌诀中,指导中医学习和临床应用,传唱至今。……[详细]
  中国剪纸艺术(思明区)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详细]
  李氏经络叩击技艺叩击法源自拍打法,记载于北魏时期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的《易筋经》。到了清代的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医宗金鉴·正骨手法·外治手法篇》中对振梃法的描述,近似于现在的拍打法。李氏经络叩击法的历史悠久,至今已100多年,它是用羊角、木槌或木棒制成的拍子点蘸祖传外用叩击液,在人体各部位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拍打的保健方法演变而来的,是按照一定的部位、力度、节奏、路线叩击,从而达到……[详细]
  鼓浪屿通臂拳鼓浪屿通臂拳源于通背劈挂拳,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属北少林拳种,是中华武术重要的拳种之一。20世纪初,通背劈挂拳第六世祖孙振寰挟艺南下,在厦门鼓浪屿创办了“通背武术社”,他将摔跤、大洪拳、谭腿、六合枪、太极拳等武术流派的精髓吸收进了通臂拳中,形成了鼓浪屿通背拳。经过孙振寰数十年的耕耘,鼓浪屿通臂拳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闽南拳种。1957年孙振寰任福建省武术队主教练,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