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民俗文化

厦门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龟糕印技艺福建闽南和台湾一脉相承,自古以来就有崇龟的习俗,他们把龟看成能带来幸福生活的圣物,当做福、禄、寿、喜、财的吉祥象征。“龟印”是用来制作一种“龟”形祭祀糕点的模具,制作这种模具的工艺即为雕龟印,它是闽南的一种民间传统手艺,至今已传承了五代人,百余年历史。……[详细]
  厦门贡鱿鱼手工技艺本港鱿鱼是厦门著名海洋产品,个小、肉厚、鲜嫩。贡鱿鱼是厦门民间名小吃。其以优质新鲜本港鱿鱼为原料,工艺精湛:由木炭将其烤熟,再置于案板经木槌反复敲至疏松,最后制成薄片。吃时蘸酸辣醋,味道鲜美。……[详细]
  松筠堂药酒配制工艺松筠堂药酒及其传统配制工艺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松筠堂药酒是一部活的酒史。该药酒的传统配制工艺由清朝举人、名医翁朝言所研创。翁朝言作为鼎鼎大名南少林五祖拳创派大师蔡玉明的入门弟子,是当时的武举人,也是闽南及东南亚一带著名的拳师。……[详细]
  诗词闽南方言吟诵是用闽南方言文读音(读书音)吟诵古诗词的一种艺术表演方式。它主要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诵”指诵读或朗诵;“吟”指吟唱,一般是昔时私塾教育或文人学士根据个人对每首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而情不自禁地哼唱出带有音乐色彩的曲调。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诗词闽南方言吟诵是用闽南方言文读音(读书音)吟诵古诗词的一种艺术表演方式。它主要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诵”指诵读或朗诵;“吟”指吟唱,一般是昔时私……[详细]
  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南普陀素饼)南普陀素饼源于明代,为祭祀礼佛之供品并世代相传,其制作技艺秉承天然、营养、科学、健康、环保的养生理念,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选料讲究:均采用优质原料,馅料自己生产,有独门的配方和工艺,并严格按佛家素食要求采购并使用;二是制作精细:纯手工制作,主要有制馅、泡皮、搭酥、擀皮、包馅、定型、烘烤等环节;三是外观均匀有质感,产品呈扁圆形,色泽均匀,呈金黄色;表皮有层次感,皮薄馅……[详细]
  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鼓浪屿馅饼)鼓浪屿馅饼历史悠久,是福建省特产之一。因其口感香甜酥细、湿润冰凉、口味繁多,深受厦门本地群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同胞喜爱。而这独特的口感归功于其传承百年的配方及工艺。鼓浪屿馅饼传统制作技艺历经百年繁衍发展,仍然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未被异化。由传承百年的配方及工艺纯手工制成,独具地方特色。……[详细]
  厦门微雕(许通海微雕制作技艺)我国微雕艺术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厦门微雕(许通海微雕制作技艺)为其重要分支之一,其起源于闽南地区雕刻碑文、工艺品等,至今已流传百年。许通海传承祖上技艺,不用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等外物,全凭肉眼、意念和感觉运刀,每平方厘米刻500余汉字,能在一部微雕作品融入超百万字经典华章,是寿山石立体微雕和九龙璧硬玉微雕的创始人。他还创新发展了平面微雕、立体微雕、软微雕、硬微……[详细]
  闽派盆景技艺(厦门)闽派盆景在福建尤其是闽南的厦门、漳州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百多年来,闽派盆景的发展不曾停止,闽派盆景技艺及艺术欣赏的理论,主张盆景创作要尊重自然和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对于山水盆栽主张分为写生盆景、写意盆景和写事盆景,将闽派盆景的主要表现特征归纳为“势、老、大、韵”和“活、清、神、意”八个方面。闽派盆景技艺传人突出盆景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树种以榕树为主,兼以榆、朴、枫、雀梅、七里……[详细]
  闽南跳鼓舞跳鼓舞俗称花鼓弄,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相传起于春秋时期,在泉州广泛流传据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古老的跳鼓舞以鼓为主,技艺高超,潇洒奔放,但各处表演形式不尽相同。最具影响的,是流传在泉州城内及其附近晋江、石狮、下南安的旋鼓舞和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的凤坡跳鼓。跳鼓舞主要用于谒祖、晋寿、佛诞、庙会、祈雨等宗教信奉活动。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详细]
  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福建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戏、掌中木偶,是福建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傀儡戏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代,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布袋木偶戏因使用的木偶躯干是用布缝制而成,其形酷似布袋而得名。其特点是表演者用指掌操纵木偶模仿人的表演,以唱、念、做、打演绎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既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有较高的技巧性,又能以喜怒哀乐传递人的情感……[详细]
  厦门方言讲古是闽南方言的曲艺说书形式。它是厦门百姓闲暇时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 “讲古”,原指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实已扩展为讲述古今一切民间故事。传统讲古的表演形式是艺人坐或站在讲古场里放着惊堂木的桌边,手执书本或折扇,用生动丰富、风趣诙谐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话、顺口溜或四句念等,伴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变化多端、动人心弦的语调和声腔,辅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必要时还拍响桌上的惊堂木,绘……[详细]
  座落在同安城东北8公里的三秀山南麓的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竹坝农场),山青水绿,风光秀丽,那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归国华侨。这些自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8个国家归来的华侨能歌善舞,那带着蕉风椰雨、南洋风情的民族舞蹈具有异国情调,服装绚丽,舞姿优美,或奔放,或柔婉,亦歌亦舞,歌舞并茂,展现了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成为同安区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近……[详细]
  蜚声海内外的同安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同安现代民间绘画拥有众多作者,他们以田园风光、乡风民俗、农家生活为主要题材,以农民的切身感受,以丰富的想象和娴熟的技巧,创作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作。上世纪50年代至今,同安现代民间绘画除频频在全国获奖外,还先后被文化部选送到瑞典、英国、丹麦、挪威、阿根廷、乌拉圭、突尼斯、菲律宾等国家参展。这些具有民族化、生活化、自然化、装饰化效果的画作……[详细]
  荷叶说唱是厦门地区特有的说唱艺术形式,最早源于清乾隆年间在四川形成的“苏镲说唱”。50年代,厦门引进加工,在厦门的芗曲说唱的基础上,吸引“苏镲说唱”优点,形成现有的荷叶说唱。“荷叶”由苏镲、竖板、竹箸和彩带组成。荷叶说唱形式活泼,气氛热烈,说、唱、演、奏(击)节拍明快,节奏感强,善于表现情节紧张、斗争激烈的生活内容的曲目。荷叶说唱表演形式多样,有一人多角,化出化入,也有全体乐队参与主演者边演唱边伴……[详细]
  每逢民俗日或节庆日,同安城乡鼓锣喧天,一台台布袋戏争相亮相,观者如云。布袋戏又叫“掌上木偶戏”,源于明嘉靖年间,泉州(同安古属泉州府)一秀才由“隔帘表古法”手托偶人伸出帘外,边说边唱边演而成。传入同安后称“布袋戏”。布袋戏演员依靠五个手指头,操纵木偶表演,表演者既要说白又要演唱,一人演唱多角,剧中不同人物又有不同艺术处理。布袋戏很注重台词艺术,重视声情变化,使人物语言表达性格化。布袋戏早期为排楼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