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民俗文化

厦门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歌仔说唱是流传于厦门、漳州及台湾等地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源自宋元时期。它以丰富、生动的闽南民间语汇为歌词,以通俗易懂、易学易传的闽南民歌、民谣为曲调,吸取戏曲、南曲、南词的养料,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传唱和创造而逐渐丰富和完善,成为福建的四大曲种之一。语言生动诙谐、平仄押韵,唱腔优美,地方色彩浓厚。歌仔说唱语言生动诙谐、平仄押韵,唱腔或粗犷豪放、雄浑有力,或温文婉约、幽雅纤细,地方色彩浓厚,深受……[详细]
  清末泉州人蔡玉明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它门派拳法的特点而创立“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厦门市新垵村历史上就是武术之乡,清末民初,蔡玉明得意弟子沈扬德到新垵传授五祖拳,设武馆,从此五祖拳在新垵村开始流传、继承、发展。新垵五祖拳总体可分为拳术套路及对练技术等内容。拳谱套路有80套,共120多个动作。……[详细]
  宋江阵是民间武术团体演练形式,是集南少林武术和舞蹈、杂技为一体的广场表演项目;源于明代抗倭斗争中的军旅步战武术阵法和乡团训练,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化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一种武舞结合的演艺阵头。金门的宋江阵是从厦门同安传过去的,故其宋江阵演武模式与厦门地区基本相同。宋江阵是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传统、优秀的民俗广场表演艺术。……[详细]
  疍民是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追求生活、发展生产、祈延生命、敬仰神灵的独特风俗习惯。如婚俗,海上结婚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疍家姑娘头饰,头上用红纱线盘成烟筒箍;创建大钓艚渔船,成为闽南定型的捕鱼船;疍民尊崇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和镇港鱼等。……[详细]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竞技游戏习俗。它起源于厦门,传说在明末清初已有中秋博月饼的习俗,后流传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门等地。中秋博饼是通过掷六个骰子的方式,博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共6个等次,获取大小不等的月饼(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饼8个,二举饼16个,一秀饼32个),是一项游戏法则公平、简单、有趣的竞技游戏活动。早期的博饼多以家庭为单位。在中秋……[详细]
  漆线雕源于古代佛像雕塑工艺,形成于明末清初,经厦门蔡氏十三代传承至今。漆线雕是以线条盘结成浮雕的工艺: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后,手工搓成“漆线”,经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四个流程,塑造出浮凸的图形。线雕画面精美,线条流畅,蔡氏工艺尤以制龙见长,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详细]
  蜈蚣阁是艺阁的一种,是闽南特有的民间游艺活动,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1、今为文艺踩街形式之一。厦门流行的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东屿等村。蜈蚣阁装扮的形式是以多节阁棚连成蜈蚣身,边有两人扛抬,象征蜈蚣之足。阁棚的数量视财力和人力而定,由20一108节不等,因其节节相接,行走弯弯曲曲,委蛇而行,形似蜈蚣,故称为蜈蚣阁。……[详细]
  在厦门沿海一些村落有举行送王船的仪式,送王船是送“代天巡持”的王爷,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祷”,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笺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造一艘王船,把王爷请上船,在海边焚烧。……[详细]
  厦门方言讲古,清代中叶就有了。即为用闽南方言(厦门话)说的说书。讲古是平民百姓喜闻乐听的口传文学,它运用闽南话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闽南的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颇受百姓欢迎。……[详细]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汉族儿童歌谣,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闽南童谣是闽南歌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丰……[详细]
   被美国作曲家哈逊端赞为“伟大的音乐”的南音,是“晋代衣冠南渡,丝竹传于闽中,汲盛唐古乐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清响,摭宋元教坊之珠翠,继昆山弋阳之遗风”。南音又称“南乐”、“南曲”、“南管”、“弦管”。南音源远流长,有“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之根”的美誉。南音初时属宫廷音乐,由于曲调优雅、柔婉,演唱又系中古音,闽南方言又保留着大量中古音的发音习惯,故为闽南人所喜爱,由宫廷步入民间。位于……[详细]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执戈穿甲民间又称之为“戈甲戏”,又因有三生三旦三花脸九个角色,也称为“九角戏”等。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唱腔语白属泉腔,用泉州话演唱。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起源于闽南民间阵头“宋江阵”。因以扮演梁山好汉和以演宋江故事为主,早期称为“宋江戏”。清中叶之后宋江戏艺人吸收竹马戏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突破专演宋江戏的局限,发展成为文武合演……[详细]
  答嘴鼓是闽南民间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近似我国北方的对口相声。它的重要特点是,善于运用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俚俗语,充分发挥闽南方言丰富多彩的音韵结构所构成的富有变化的音律美和节奏美,严格组织对白的韵语押韵,采用组织“包袱”的手法和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笑科”(爆笑料)等艺术手段,来表现生活,刻画人物,从而取得较强的喜剧效果与艺术感染力。闽南地区各种形式的民间口头文学(如歌谣、顺口溜、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