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姑苏区民俗文化

姑苏区十大民俗文化

苏州得月楼
  蜚声海内外的苏州“得月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9年12月,得月楼从12家江苏名店中胜出,将作为江苏菜的唯一代表,同北京全聚德、天津狗不理、杭州知味观等组成中国“八大菜系”,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一起,亮相上海世博园。根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的安排,得月楼上海世博店将于4月20日开始试营业。“得月楼”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苏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为盛苹州太守所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明代戏曲作家张凤翼赠诗“得月楼”云:“七里长堤列画屏,楼台隐约柳条青,山公入座参差见,水调行歌断续听,隔岸飞花游骑拥,到门沽酒客船停,我来常作山公醉,一卧垆头未肯醒”。野芳浜,俗称冶坊浜,位于半塘桥和普济桥之间,同虎丘隔河相望,山水交融,景色优美,从张凤翼的诗中,便可以想象早在四百多年前……[详细]
采芝斋苏式糖果制作技艺
  采芝斋苏式糖果制作技艺采芝斋是苏州著名的专门制作糖果的名店,由清光绪年间金荫芝创建。他从五百个铜板起家摆小糖摊开始,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在观前街七十二号自立店面。粽子糖是采芝斋最早的苏式糖果。金荫芝除了自产自销苏式糖果和炒货外,又增加了苏式蜜饯。“到采芝斋买糖去!”成为人们的口头语。金荫芝便顺水推舟,把店招定为“采芝斋”。采芝斋苏式糖果,因独特的口感与功用,而声名远扬。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服用了苏州名医曹沧州带进宫的采芝斋贝母糖,久治无效的病情日渐好转,贝母糖因有药食同源的功效被列为贡糖。金荫芝自制一块四周雕有龙形的黑底金字“贡糖”牌子,挂在店门口,还请来画家绘制“采芝图”作为商标。采芝斋“半爿药材店”的说法,随着商标的宣传不胫而走,一时间,苏式糖果身价倍增。1949年后,采芝斋不……[详细]
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
  糕点制作技艺(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稻香村是苏州茶食业中著名的三大品牌企业之一,在业内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其中以月饼为最佳。“稻香村”之名,由清乾隆皇帝所赐。据《稻香村志》记载,清乾隆皇帝南巡苏州时,吃了稻香村茶食店制作的清水玫瑰月饼和糕点后,感觉风味独特,亲笔御赐“稻香村”。 光绪年间是稻香村“南店北开、南味北传”的鼎盛时期。稻香村式的真正南味向北京发展以后,当地的点心铺消失了大半壁江山。至解放前夕,苏式月饼品牌已经走出苏州,遍布全国。如今,同根、同源、同门的全国“稻香村”优化整合各方资源,本着“厚道做人、地道做事、成人达己、追求卓越”的企业理念,汇聚业内精英,共同斥巨资数千万元在苏州工业园区新建了一座国内管理先进、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开放式的食品工厂——苏州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详细]
叶受和苏式糕点制作技艺
  糕点制作技艺(叶受和苏式糕点制作技艺)叶受和,原名叶受和茶食糖果号,由浙江慈溪富绅叶鸿年于清光绪十一年创立,将店取名“叶受和”,意在“和气生财”。初期,叶受和由稻香村辞歇师傅“把作”,生产的糕点、炒货、野味、糖果均属苏式。后经宁波人洪品基、陈葆初两任经理博采众长,将宁波糕点香、脆、鲜、丽的特色渗入苏式糕点,制造出独特的带有宁式糕点风味的苏式糕点,如枣子糕、绿豆糕、豆仁酥、四片糕、月饼等,在众多的苏式糕点著名商号中脱颖而出。民国十八年(1929年),叶受和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苏州繁花的观前闹市区,翻造扩建了一幢营业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的三层欧式洋房。在苏州茶食糖果业中,叶受和与老字号稻香村、采芝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1903年,叶受和在景德路设立分店。1934年又在国货公司(现人民商场)设立分店,进入……[详细]
青铜失蜡铸造技艺
  青铜失蜡铸造技艺仿古铜器,是指艺人们采用特殊的工艺手段,以铸造、绘画、雕刻、镶嵌相结合,仿制古代青铜器等文物供人们鉴赏和收藏的铜器。苏州青铜器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仿古铜器则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明代时,苏州的仿古铜器便以“苏铸”闻名。万历年间,苏州即有铜工胡四“铸彝鼎等器能仿古,与旧铸莫辩”。万历、天启年间,有蔡文甫仿古铜器被称为“苏铸”。清乾隆、嘉庆年间也有许多能手,仿制的铜器,以形制、铭文、纹饰以至厚薄、轻重、颜色等都能与原器无二,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近代以来,苏州是仿古铜器制作的重要基地之一,并形成了“苏州造”的地域特色。晚清至民国期间,苏州仿古铜器名匠有周梅谷、刘俊卿等。整器皆伪者,以周梅谷最精,1921年,周梅谷开办仿古青铜器作坊,以失蜡法仿制鼎、彝、卣、觥等古器。他们的……[详细]
苏派鸟笼制作技艺
  传统鸟笼制作技艺(扬派雀笼传统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有鸟雀市场,设有鸟雀馆。至今,苏州城内还有保留完好的乌鹊桥。南宋时,鸟笼制作已很精致,艺人詹成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玲珑活动”。到了明清时期,鸟笼制作更是高手如云,工艺精湛。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苏州玄妙观西脚门的“天凤斋”鸟笼店,曾制作过两件精品鸟笼:一只叫《秀眼笼》,一只叫《黄豆笼》,笼上镶嵌象牙、樱木、檀香木等,构思巧妙,做工精美。“天凤斋”鸟笼店曾在店门口打出了“非卖品、唯我有”的招牌。当时,陆涵生也制作了一件精品鸟笼,除用紫檀木外,还由苏州著名银丝镶嵌艺人查惠铭做了金银丝镶嵌,时值十件纱的代价……[详细]
松鹤楼
  松鹤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徐氏在苏州玄妙观创建,经营面点带卖饭菜。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由于古人以松鹤寓长寿,故取名松鹤楼。松鹤楼是目前苏州地区历史最为悠久、饮誉海内外的正宗苏帮菜馆。它是苏帮菜厨师的摇篮,也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老字号餐饮品牌。松鹤楼的名厨在国内外烹饪大赛上屡获金奖,而松鹤楼也荣膺了商业部、内贸部授予的“金鼎奖”、“中华名小吃”及“国家特级菜馆”等称号。由于松鹤楼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苏州美食,因此,它常常见诸电影和文学作品。影片《中华三味》和《美食家》都取材自松鹤楼,而著名小说家金庸在其《天龙八部》中就多次提到松鹤楼。2007年,八十四岁的金庸重回松鹤楼,在品尝了苏帮美食后,欣然命笔,写下了“百年老店,历久常新,如松长青,似鹤添寿”的题词。松鹤楼从气象万千的明清……[详细]
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
  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申报。苏州菜历史悠久,故宫《御膳档案》上有“苏宴”的明确记载。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第一需求。春秋时期,专诸“从太湖学炙鱼”。战国时期,屈原的《招魂》亦写到“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苏州菜至明清朝代更是发展至极致。康熙,乾隆下江南时,苏州织造府的厨师全程为皇帝掌勺,不论到扬州天宁寺行宫,还是至杭州府行宫、西湖行宫等地都是苏州织造府“厨役”为皇帝备膳。故宫《御膳档案》记录: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九日乾清宫总管郭永清等奏,十四、十五、十六,此三日伺候上苏宴。2011年9月,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州织造官府菜,是由苏州织造府……[详细]
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
  苏州吴医荟萃,药业兴盛。清代中期,吴门名医雷允上研究吸收了吴门医派的精华之后,把吴门医术发挥到了极致,于姑苏阊门开设了诵芬堂药店。雷允上所处的时代正是吴门医派温病学派日趋成熟的时代,医家在对温热病治疗的实践中发明了剂量很少但很有效的治疗方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六神丸。当时医药虽已基本分开,但雷允上却集医药于一身,把行医与制药结合在一起。在长期的临诊卖药实践中,雷允上掌握了大量古方,积累了不少民间验方、单方,并对此进行了精深的研究。特别是对时疫急救药、外科多发病药,他根据临诊经验,按君臣佐使之道不断修改麝香、犀角、牛黄、羚羊角、珍珠等名贵香料细料及剧药的配伍,制炼出了六神丸等久负盛名的药剂。受现代西医西药的冲击,人们对中医药方剂的认识缺乏科学的认知,导致了中药衰落,也直接影响了雷允上六神丸制……[详细]
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
  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轧神仙”原本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以后逐渐演变为集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个盛大庙会。成为苏州人一道经久不衰的民俗文化事象集中体现的独特风景线。同时也是舞龙、舞狮、挑花担、抬阁、民间吹打等等民间传统艺术广泛展示的大舞台,起着既娱神又自娱自乐的作用。久而久之,便成为苏州的一大民俗节日,同时也形成了一个集民间工艺、农业生产工具、花鸟鱼虫、风味小吃的集市盛会。自宋代淳熙年间(公元1174-1194),苏州有个习俗,农历四月十四,吕祖(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诞辰,苏州民众乃至无锡、上海、浙北等部分乡镇的人,纷纷自发地前往福济观(神仙庙)进香。据民间称:是日,吕纯阳要化身乞丐、医士、小商小贩混在福济观进香人群中济世渡人,点化庶民。吕纯阳医道高明,苏州……[详细]

全部姑苏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