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十大民俗文化

淮海戏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淮海戏的形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海州(今连云港市)一带流行由秧歌号子发展而来的[太平歌]和猎户所唱的[猎户腔],有邱、葛、杨(一说张)三人将其加工润色为[怡心调]和[拉魂腔],并以此来演唱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后邱去淮北,葛去山东,杨留在海州,他们各自吸收了当地民歌和语言的特色,遂形成泗州戏、柳琴戏和淮海戏。淮海戏于1830年前后出现演出班社,至1880年后,海州的东海、灌云两县就有一百多个班社。1940年艺人们成立了“艺人救国会”,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编演《小板凳》、《大后方》、《三星落》等一大批现代剧目,发挥了宣传队和战斗队的作用。淮海戏音乐唱腔丰富多彩,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详细]
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国三大内家拳(形意、太极、八卦)之一,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创,完善于元明,流行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二十世纪初,灌云大伊山人马继福在河北拜名拳师李存义为师学习形意拳,并将其带回灌云。灌云地区古属海州,现属连云港市,形意拳由河北传入灌云县至今有一百多年,已有了第五代传人。形意拳拳法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主,以浑元桩、三体桩为基础桩法,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等,对练套路有:绞山捶、五行相克、安身炮等,器械练习以刀、枪、剑、棍为主,多以“三合”“-”“连环”命名。形意拳外形模拟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等十二种飞禽走兽的动作形象。要求“起如风、落如箭”,快速、稳健、严密、紧凑,刚柔相济,近身快攻,一发即……[详细]
指板琵琶制作技艺
  指板琵琶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表现力十分丰富的弹拨乐器。它以檀木、红木等硬质木材挖制成半梨型指板,张上桐木面板形成共鸣箱,在面板上安竹制品,作为音位,张四根弦,以“义甲”弹挑发声,由弦经面板、音柱引起共鸣箱振动。其制作材料与乐器结构直接影响乐器的音色、音质和音量。好的琵琶,带有类似金属的明亮而坚实的声音。徐士成原为灌云县淮海剧团琵琶伴奏员,在长期的弹奏实践中,他觉得琵琶的音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一直在探索琵琶制作的改进方法。经过多次试验,创制了新的琵琶样式——指板琵琶。徐士成在实践中觉得琵琶的下把位发音板中心部位易被按弦的左手按住,发音板的发音,共振受到抑制,容易出现“死音”。而且,传统琵琶在面板上直接排品,发音也受到……[详细]
工鼓锣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苏北大地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据研究,它的原始形态和大禹治水(史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东海县羽山)有关,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在清代中叶,工鼓锣形成了完整的说唱形式。清同、光年间,在苏北地区极为盛行,不仅声名显著的艺人辈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争奇斗妍。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工鼓锣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各种“艺人救国会”、“艺人集训队”等进步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编唱了《打倒小东洋》、《伪军十叹》、《反扫荡》等新书目,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作用。一些艺人利用特殊身份,亲身参加革命战争。有的为革命光荣牺牲。在淮海占役中,艺人踊跃支前,鼓舞士气,被淮海地区民众亲切地称为“淮海锣鼓”。……[详细]
谢氏膏药外敷疗法
  谢氏膏药外敷疗法,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谢氏膏药外贴疗法,是以中药配制的膏药外贴体表即可治疗疾病的方法,亦是祖国传统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简、便、效、廉”的特点,深受病人治疾首选,在本县及周边县市广为流传,深得信赖。谢氏膏药外贴疗法以中医药理论“理、法、方、药”为指导思想,结合家传在膏药方面的经验研究而成,在谢氏家族中代代相传,并持续临床应用,对膏药组方、制作、应用等方面不断优化,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病症、组方配制各种膏药,不仅在外、骨伤、皮肤、肛肠等科疾病等治疗方面显示出中医外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内、妇、儿科等疾病也有显著疗效,具有应用方便、起效迅速、免口股、输液、手术之苦,显示出很高的医疗、文化及社会价值,亟待保护……[详细]
淮北盐民习俗
  淮北盐场是我国四大海盐场之一,地跨连云港市和盐城市下辖的赣榆、连云、灌云、响水、滨海、射阳六县区,延绵数百公里,滩涂面积约400万亩,生活着数十万盐民,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风俗习惯。江苏海盐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海盐的主产区之一,有“两淮盐、天下咸”之称誉。《史记·货殖列传》:“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有海盐之饶”;《新唐书·食货志》载:“海州山海之利,盐茶为大端。”建国后,淮北盐场有青口、台北、台南、徐圩、灌西、灌东、新滩、射阳八大盐场,年产盐200万吨左右,盐工数十万人。其中青口、台北、台南、徐圩、灌西盐场地属连云港市。淮北盐民习俗主要有生产风俗、社会风俗、生活风俗和信仰风俗。盐民的生产方式由古代的煮海为盐到明代以后的日光晒盐,掌握了独特的生产工艺,形成了“八卦滩”、“结晶池”及早观风向、午观晴……[详细]
东海舞狮
  狮舞,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舞蹈类项目。东海县舞狮是一种民间自发兴起的民俗舞蹈活动。主要表演形式有:把门、打滚、攀高、跳跃、挖球等各种动作,加上鼓手助阵有一种北方雄狮威风,自1860年即活动于东海县桃林镇一带等地。1860年太平年军经过桃林时接见太平军首领的马氏族人即为舞狮能手。抗日战争时、春节戏会、宣传抗日等主要庆典活动都有舞狮活动出现,解放初期,舞狮活动人褚司圆先后率舞狮队到各处作宣传活动,配合当时政治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群众文艺协会成立,舞狮是一项重要活动项目,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现在已由韩永才组织领导此活动。桃林舞狮是东海县唯一一家农民舞蹈强项,也是连云港市传承时间长,辐射面积最广的农民舞狮队伍。……[详细]
灌云花船
  花船舞(灌云花船),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花船又叫旱船,灌云人把花船表演称作“玩花船”。花船以竹木扎成骨架,以布幔围成船身,上有船顶,以红布条挂于演员肩上。以各种纸花进行装饰,故称“花船”。花船由2人表演,一旦一丑。旦角顶船,称作“船瓤子”。丑角一手执竹竿作篙,一手执破笆扇。二人配合做出推船、顶船、行船、扯篷、串艞及搏击风浪等舞蹈动作。以锣鼓敲“急急风”、“一盆火”、“鱼吧嗒嘴”、“幺二三”等锣鼓点子伴奏。灌云花船还有一个特色是表演花船剧,一旦一丑相互戏谑,角色跳进跳出,诙谐有趣。常演剧目有《王妈说媒》、《小秃闹房》、《王婆骂鸡》等。……[详细]
  唢呐吹奏乐,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音乐类项目。唢呐是流传于我国各地的民间吹奏乐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各地的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并创作了大量吹奏曲牌,但各地的曲牌又不尽相同。流传于灌云地区的曲牌有数十种。有的是灌云地区历代艺人自己创作演奏的。有的是学习外地曲牌,并加以改造的。有的与地方流行的民歌小调有着渊源。唢呐演奏多为婚丧嫁娶、生辰寿诞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地方庙会、春节、元宵等节日庆典活动的项目之一。如灌云的伊山、板浦每年正月十五的锣鼓棚,都以锣鼓和唢呐为主。唢呐曲牌的吹奏都有一些讲究。旧时婚礼,男女双方各请吹奏班子。女方请的班子跟轿吹,一直吹到男家,再由男家请的班子接上吹。有的男方见女方请的班子吹得好,还将其留下在院外与院内自请的班子轮番吹奏。小孩周岁时请唢呐……[详细]
  龙舞,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板浦民间舞龙活动源远流长。据考证始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板浦始建“板浦场”(即板浦盐场),建场日举办规模较大的喜庆活动,组织民间艺人举办舞龙表演。到了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板浦场始设“盐课司大使衙门”,首任大使丁乙上任伊始,板浦一些垣商大贾联合主办了声势很大的龙灯晚会,因在晚上举行,故从原“水龙”创改为“火龙”——彩色巨龙与焰火、烟花、爆竹、礼炮、龙灯等配合,更为精彩而壮观。经过千年以来历代传承艺人的不断创新,古镇舞龙活动日臻完美而充满独特魅力。……[详细]

全部灌云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