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 > 广陵区民俗文化

广陵区十大民俗文化

扬州剪纸
  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这反映了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大诗人杜甫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诗句,即谓此。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剪纸艺人作了《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有“明目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详细]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它在清代初期即已形成。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二人至八九人分持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由及檀板、碟子、酒杯等自行伴奏坐唱,走上高台后大多由5人分持琵琶、三弦、二胡、四胡和扬琴自行伴奏坐唱。唱腔曲调为各类曲牌,早期主要用【劈破玉】、【银纽丝】、【四大景】、【倒扳桨】、【叠落金钱】、【吉祥草】、【满江红】、【湘江浪】等,后来主要用【软平】、【骊调】、【南调】、【波扬】、【春调】、【补缸】、【鲜花调】、【扬子调】、【杨柳青】、【雪拥蓝关】等。节目分为采用单支曲牌演唱的“单片子”和两支以上曲牌连缀或联套演唱的……[详细]
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艺人邹必显独创新书《飞跎传》,讽刺嘲笑的矛头直指统治阶级中的显赫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压迫者的心声,丰富了扬州评话的表现内容。扬州评话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详细]
4、扬剧
扬剧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初,两种戏合并形成维扬戏,后简称扬剧。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组成。花鼓戏音乐包括种大麦调、磨豆腐调、深亲调、跌怀调等曲调,风格健康淳朴、生动活泼;香火戏音乐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调、渔调等曲调,高亢粗犷,乡土气息浓郁;扬州清曲和扬州小唱包括满江红、叠落、侉侉调、梳妆台、剪剪花等曲调,行腔优美,典雅细腻,娓娓动听。扬剧伴奏……[详细]
扬州五亭食品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别样的名片,它可以是一朵花,一棵树,当然也可以是一只包子。在扬州,包子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之一;如同这个古朴而新兴的城市一样,传统的扬州包子在新时期做出了新花样,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五亭包子”便是其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扬州五亭食品有限公司确立以现代科技促进扬州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的经营思想,着力于中国维扬菜的工业化研制。1995年已形成了完善的企业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严格执行生产现场作业规范和食品卫生操作规范,产品检验合格率一直保持100%。同时五亭公司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率先实现了速冻包子工业化生产;研究开发的“五亭”牌速冻包点系列,打破了扬州包子只能现做现卖的固有模式。2002年,公司在国家生态示范区高邮送桥又投资兴建了一个养殖、加工白鹅业生产基地……[详细]
扬州木雕
  扬州木雕发端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明清达到巅峰,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装饰性到艺术性的清晰的衍化过程。扬州盐商推崇精致文化、扬州画派标新立异的创作思想、扬州园林的盛甲天下、“扬州工”的崛起和繁盛,对扬州木雕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扬州木雕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扬州木雕是一种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的美术形式,将绘画、雕塑艺术融为一体,以刀代笔、以木为纸而绘画,或以刀为器、以木为料而雕塑。扬州木雕精选材质,极重刻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刀随画意,意在刀先。雕刻的刀法主要有平雕、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具体运用时虚实结合、深浅有度、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形成了浑厚、古朴、圆润、纤巧的艺术风格,尤以楠木雕的雍容华贵、凝重大气而独树一帜。传统的扬州木雕题材极为广泛,以吉祥如意、神话故事、花鸟鱼……[详细]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2003年列-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古琴于春秋战国时期便风行古扬州,至唐、宋渐显出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至明末清初,徐常遇一代宗师的出现及由他编著的《澄鉴堂琴谱》问世,使广陵琴派日臻成熟。广陵琴派在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韵、琴论、琴社、琴派等领域都独领- ,别具特色。它兼容性与独特性共存,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主张“海内为一家,南北无二派”; 传承性与开拓性并举,各代传人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均有新的建树。广陵琴派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为美学标准,崇尚“清微淡远”,追求“洒脱、畅扬”的情趣。演奏中“重而不虚,轻而不鄙,疾而不促,……[详细]
扬州竹刻
  扬州竹刻艺术起源于西汉早期。经考证,扬州杨庙镇西汉墓出土的西汉竹刻《山水古柏图》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最好、由扬州人雕刻的艺术品实物。扬州早期的竹刻以皮雕为主,且受濮仲谦的影响甚深,属于写意类的作品。清代中期,皮雕渐趋精细。至咸丰以后,扬州著名书法家、画家、印家吴让之以刀代笔,参与竹刻艺术,他将金石、书法和绘画等多种艺术技巧熔铸于刻竹之中,创造了新刀具、新刻法,开创了扬州竹刻特定的浅刻技艺。其法如在纸绢上 书 画,极具文人气息,在江淮间流传甚广,逐渐形成了以浅刻见长的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竹刻艺术。竹刻技艺分雕、刻两种,雕有皮雕、根雕;刻有浅刻、深刻之分。刻竹时用笔抑扬顿挫,徐急快慢,意随刀至,一刻而就,深浅浓淡,虚实主次,别有一番笔墨意趣。扬州竹刻题材广泛,选料考究,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一方竹……[详细]
  清宣统年间,前身是“富春花局”的“富春茶社”出现,经过多元化地对茶点进行改革创新,创造了独有的饮食文化,且一直延续至今。2008年,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富春茶社的前身是创建于1885年的“富春花局”。清宣统二年(1910年),“富春花局”创始人陈霭亭去世,其子陈步云继承了父亲的花局,并将经营盆栽的“花局”改成了招待扬州上流人士的“茶社”。在长期的经营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饮食文化,并将这一文化根脉延续至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江苏扬州的“城市名片”。“富春茶社”独创的“魁龙珠”、经过改良被誉为扬州面点“绝代双骄”的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三丁包子”等等美味茶点,一直流传至今。“魁龙珠”是用浙江龙井、安徽魁针,加上富春花园内自家种植的珠兰兑制而成。此茶取……[详细]
10、富春
  扬州市服务公司的富春茶社是一座闻名中外的老店。1885年始为富春花局,由茶座起家,历经百年,形成了花、茶、点、菜、结合,色、香、味、形俱佳,闲、静、雅、适取胜的特色。它是维扬点菜的正宗代表。富春茶社的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评为名特食品,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被誉为“扬州双绝”。荠菜包、萝卜丝酥饼、蟹黄包、野鸭菜包菜等名点因季而异,应时迭出,味美多变。鸡汤面、各式煨面、炒面,味道浓厚。各种酥点、蒸饺、应时小吃和粉点,更是花式繁多,味不雷同。富春菜以清淡味雅见长,大煮干丝、水晶肴蹄、春笋烧鲴鱼、清炖蟹粉狮子头、糖醋桂鱼、拆烩鲢鱼头名菜味隽永,风味独特。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富春茶社最近引了新的调料,增加了一些新的烹调方法,选用低筋特富粉,采用酵母发酵新工艺,使富春点菜在原有基础……[详细]

全部广陵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