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 > 广陵区民俗文化

广陵区民俗文化介绍

  甘草山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甘草山的故事流传仪征地区,歌颂的是民间英雄甘平不畏艰险上昆仑山求仙草,降服黑龙,为渔民治病而献身的英雄义举。甘草山的故事内容迭宕起伏,情节环环紧扣,使人读来步步深入,到结尾时令你肃然起敬,佩服甘平为民献身的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爱家乡、爱民族教育是很好的教材。甘草山是一个真实的地名,通过考古发掘证明是和故事相对应的古文化遗址。因现代城市……[详细]
  扬州古街巷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扬州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巷城”,其古街巷之多、之奇,堪称中华之最,现存的数百条名街巷,体现出扬州城市的风貌和神髓。每一条街巷都流传着一个甚至数个美妙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与街巷的建筑、名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而又相得益彰,构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古街巷具有藏而不露,沉稳持重的特点,而扬州古街巷的传说则具有耳……[详细]
  扬州琼花与琼花观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琼花,在植物学上名聚八仙。在文化学上象征着独一无二、气节操守、风月繁华等。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琼花乃是隋炀帝胞妹所化,炀帝为到扬州看琼花而- 。故事版本很多,见《说唐》、《隋唐演义》等书。扬州琼花观始建于西汉成帝时,称后土祠,供后土夫人。因祠的周边是羊巷,又称羊里观、羊离观。唐僖宗时,高骈镇守扬州,在祠南建三清殿,供奉……[详细]
  扬州八怪传奇故事,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有一批平民出身的书画家集中于文化名城扬州,以郑夑、金农、黄慎、李鱓、罗聘、高翔、李方膺、汪士慎等八人为首,他们艺术趣味和个性相投,互为影响,在画风上不受传统约束,别具一格;且在做官和为人处事方面,常被人议论为离经叛道,在艺坛上被目为奇人怪才,故被称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艺术上独立特行,生活中不媚求权贵,敢于……[详细]
  共和春小吃制作技艺共和春小吃品种多样,以饺面、炒面、鲜肉锅贴、韭芽春卷最具特色,制作技艺各有千秋,以饺面为代表。传统的共和春饺面必用“跳面”,唯扬州有之。所用虾籽经曝晒、炒制、碾碎,投放汤锅煮沸,使鲜味充分释放。共和春炒面为软炒面,用扬州炒饭的技艺炒面条;锅贴皮用高筋粉,开水打花,揉制成团,馅含皮冻,掌握火候,半煎半煮。共和春小吃的最显著特征是大众化。它满足了扬州民众以及南来北往游客的最普通的生活……[详细]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2003年列-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古琴于春秋战国时期便风行古扬州,至唐、宋渐显出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至明末清初,徐常遇一代宗师的出现及由他编著的《澄鉴堂琴谱》问世,使广陵琴派日臻成熟。广陵琴派在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韵、琴论、琴社、琴派等领域都独……[详细]
  扬州竹刻艺术起源于西汉早期。经考证,扬州杨庙镇西汉墓出土的西汉竹刻《山水古柏图》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最好、由扬州人雕刻的艺术品实物。扬州早期的竹刻以皮雕为主,且受濮仲谦的影响甚深,属于写意类的作品。清代中期,皮雕渐趋精细。至咸丰以后,扬州著名书法家、画家、印家吴让之以刀代笔,参与竹刻艺术,他将金石、书法和绘画等多种艺术技巧熔铸于刻竹之中,创造了新刀具、新刻法,开创了扬州竹刻特定的浅刻技艺。其法如……[详细]
  扬州木雕发端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明清达到巅峰,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装饰性到艺术性的清晰的衍化过程。扬州盐商推崇精致文化、扬州画派标新立异的创作思想、扬州园林的盛甲天下、“扬州工”的崛起和繁盛,对扬州木雕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扬州木雕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扬州木雕是一种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的美术形式,将绘画、雕塑艺术融为一体,以刀代笔、以木为纸而绘画,或以刀为器、以木为料而雕塑。扬州……[详细]
  扬州市服务公司的富春茶社是一座闻名中外的老店。1885年始为富春花局,由茶座起家,历经百年,形成了花、茶、点、菜、结合,色、香、味、形俱佳,闲、静、雅、适取胜的特色。它是维扬点菜的正宗代表。富春茶社的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评为名特食品,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被誉为“扬州双绝”。荠菜包、萝卜丝酥饼、蟹黄包、野鸭菜包菜等名点因季而异,应时迭出,味美多变。鸡汤面、各式煨面、炒面,味道浓厚……[详细]
  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是由原扬州三和酱菜总公司和扬州四美酱品厂两个百年“老字号”企业合并组建的民营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酱菜、酱油、花色酱、腐乳、醋等系列调味品,拥有年产8000吨酱菜、15000吨酱油、500吨腐乳和500吨花色酱的生产能力,是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企业50强。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321016010022),并在2006年获得……[详细]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别样的名片,它可以是一朵花,一棵树,当然也可以是一只包子。在扬州,包子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之一;如同这个古朴而新兴的城市一样,传统的扬州包子在新时期做出了新花样,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五亭包子”便是其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扬州五亭食品有限公司确立以现代科技促进扬州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的经营思想,着力于中国维扬菜的工业化研制。1995年已形成了完善的企业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的……[详细]
  清宣统年间,前身是“富春花局”的“富春茶社”出现,经过多元化地对茶点进行改革创新,创造了独有的饮食文化,且一直延续至今。2008年,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富春茶社的前身是创建于1885年的“富春花局”。清宣统二年(1910年),“富春花局”创始人陈霭亭去世,其子陈步云继承了父亲的花局,并将经营盆栽的“花局”改成了招待扬州上流人士的“茶社”。在长期的经营过程当中……[详细]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初,两种戏合并形成维扬戏,后简称扬剧。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详细]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详细]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它在清代初期即已形成。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二人至八九人分持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由及檀板、碟子、酒杯等自行伴奏坐唱,走上高台后大多由5人分持琵琶、三弦、二胡、四胡和扬琴自行伴奏坐唱。唱腔曲调为各类曲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