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邵阳市民俗文化

邵阳市十大民俗文化

隆回花瑶挑花
  在海拔1300多米的隆回县虎形山地区,崇山峻岭、古木参天,大瀑布峡谷鬼斧神工,这里居住着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其服饰独特、色彩艳丽,人称“花瑶”。史料记载,汉代以前瑶族挑花就已兴起。瑶族挑花全凭瑶族妇女一双慧眼和巧手,循土布的经纬进行徒手操作。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图案古朴繁杂,左右对称,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加之针法精细,每件作品都是唯一,极具收藏价值。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赞誉瑶族挑花是“世界第一流的挑花”。一九九四年,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瑶族挑花荣获铜奖。花瑶挑花是湖南省隆回县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隆回瑶族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花瑶分布在隆回北部海拔1300米以上的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大水田乡和麻塘山乡,共有七千余……[详细]
滩头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滩头镇地处湖南省隆回县东南部,此地民风古朴淳厚,习俗独特,历史上曾出现过造纸村,雕刻村,色纸、花纸、香粉纸巷和年画街,手工业十分发达,且分工明确,相互配套。滩头自古巫风炽盛,民间祭祀活动甚为流行,用于祭祀的纸马品种繁多,其制作工艺与后来的滩头木版年画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据《隆回县志》载,滩头木版年画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据民间口传历史资料,滩头最初的木版年画作坊是明末清初时绰号“王猴子”的王东元所办,曾印制过《秦叔宝》、《尉迟恭》等十余种年画。道光年间,胡奇甫开办“和顺昌”年画作坊,增加了《桃园结义》等新品种。同治年间,滩头木版年画已行销全国。20世纪初,滩头木版年画生产达到全盛,有年画作坊108家,年产年画三千多万份,……[详细]
岩鹰拳
  “岩鹰拳”是源于原中国武林泰斗,孙中山先生的保镖杜心五先生的鹰爪拳。杜心五之名徒原“两广国术馆”馆长、湖南国术训练所所长、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国术总教官万赖声进行了适当的演变,然后传授给著名武术大师蒋兆鸿先生。蒋兆鸿先生再结合多年的习武经验,运用湖南山区“岩鹰”的出巢、觅食、翱翔、游猎、捕杀、格斗的特长和勇猛灵活的生性形态,创编了25个鹰形动作的象形健身拳。其传人刘烈红先生在师傅蒋兆鸿先生25个动作的基础上发展成了4段82式的象形“岩鹰拳”。这套拳法不仅传神地摹拟了山区岩鹰的爪、抓、勾、捕、闪、拿等灵活多变的岩鹰动作;还揉进了蛇拳的镖手、猴拳的爪抓、擒拿,形意拳的劈、崩、钻、炮,并把八卦的游龙趟步及太极的柔劲身法融为一体,使“岩鹰拳”在劲力上能“五功合劲”蓄而后发、刚柔相济、灵活多变,既能防身止……[详细]
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白竹村燕窝岭位于邵阳县九公桥镇。据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为避战乱,刘姓0胜公携家眷肩挑布袋戏逃难至燕窝岭定居,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布袋戏从胜公传至“永”字辈,共18代。邵阳布袋戏系口传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为: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主要剧目有《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孝打虎》等,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音乐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自成流派。邵阳布袋戏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具有神秘、精致、新奇、简便等特征。600余年来,始终保持初创时期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和演出形式,独具历史文化底蕴,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鼎盛时期,燕窝岭有……[详细]
花瑶呜哇山歌
  花瑶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它是花瑶人民在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自我抒情的歌曲,是花瑶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反映了神秘花瑶人独特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花瑶呜哇山歌一般用汉语来演唱,是随着瑶、汉民族大融合形成而发展的,是汉文化与当地花瑶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花瑶呜哇山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号子,具有协调和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被称为民歌中的绝唱。花瑶呜哇山歌渊源流长,千百年来,花瑶人独自居住在封闭的大山里,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给了花瑶人无限的热情和灵感。呜哇山歌是花瑶人灵感的呐喊,热情的呼唤。它产生于花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狩猎、伐木、采草药、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赶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详细]
白仓高跷
  “白仓高跷”俗称“踩高脚”,又称“耍高跷”,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竞技娱乐活动,主要流传于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湖南省邵阳县白仓古镇及其周边乡镇。我国的高跷艺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朔到《列子·说符》中的春秋末期,魏晋时期已相当成熟,明清时期则遍布全国南北城乡。“白仓高跷”兴起于何朝何代,现已无从考究,有文字记载的史实是《邵阳县志》(清光绪十七年重修)所记:咸丰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仓赛神会,踩高跷,扎故事,复衍百戏,至今已二百多年。“白仓高跷”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险。“高”是指白仓高跷的高度,一般离地五六尺,最高可达一丈二。表演艺人踩在这样异乎寻常的高跷上,以奇险的动作表演谐趣的情节,远远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成为人民心中的神灵巨人。“奇”是指白仓高跷的造型奇特。……[详细]
绥宁曲族“四·八”姑娘节
  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又称“黑饭节”、“乌饭节”,是出族群众除春节外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间节庆活动。主要流传于以黄桑坪古苗王国为中心的绥宁县及周边的广大曲族地区。“四·八”姑娘节是一种集祭祀活动,饮食习俗、歌舞表演、情爱婚俗、服饰展示等于一体的民族节庆活动,历史久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俗浓郁。据《绥宁县志》、《峒溪纤志》等史志记载,绥宁曲族“四·八”姑娘节源自宋代,是曲族人民为纪念用“黑饭”救兄而献身的宋代杨家将女英雄杨金花而设定的节日。虽然历代封建统治者曾多次借口“曲蛮聚众谋反”和“有伤风化”对绥宁茁族“四·八”姑娘节横加禁绝,但在广大曲民地区,此节日却屡禁不止,长盛不衰。解放后,特别是近十年,针对“四·八”姑娘节由于受外米文化和现代文明冲击而日趋衰竭、濒临消亡的状况,绥宁县委、县政……[详细]
石羊走马灯
  石羊走马灯是湖南省武冈市头堂乡石羊桥黄沙村杨姓村民新春闹春、庆贺丰年、谢祖祭祖、喜迎贵客时表演的一种队列调度式的民间舞蹈。它起自元末明初,至今己传有五百余年历史。影响深远,己入编《武冈县志》和《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黄沙杨姓村民为纪念爱国先祖杨家将,教育后代忠心报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点灯走马的舞蹈步伐,表演出古代冷兵器时代所特有的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所扮演的人物为杨家将中的穆桂英、杨宗保、杨五郎,杨六郎、焦赞、孟良、杨八姐、杨九妹等主要人物。人物表情采取京剧脸谱化的夸张展示,又兼有地方戏曲的热烈欢快的气氛。表演场面宏大,调度有序,收放自如,节奏分明,动感强烈。通过队列变化,配以轻重缓急的鼓点,高吭入云的唢呐,来回跑步穿梭,出征、摆阵、破阵、厮杀、凯旋等一整套战争场面,艺术地再现了古战场……[详细]
城步吊龙舞
  城步吊龙舞是用长篙将龙身吊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龙舞。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一带。城步吊龙舞是集工艺、武术、气功、表演、祭祀和礼仪习俗为一体的龙舞艺术。城步吊龙舞是龙舞的一种,流传于湖南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各乡镇。城步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城步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龙,在全县五峒四十八寨苗族聚居地都有春节舞龙的习俗,尤以丹口镇下团村的吊龙扎制工艺独特,舞龙技艺独特超群,是苗乡龙舞的代表。2008年,城步吊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神话传说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龙、敬龙、爱龙,将龙作为图腾。传说唐朝初年,有年大旱,玉帝下旨命龙王降雨,救民稻田,解民干渴。东海老龙年老耳背,听错御旨,将城内降雨七滴,只将乡间稻田降雨三滴,结果田间禾苗缺水枯死,粮食无收,饿殍遍野,城内却暴……[详细]
滩头手工抄纸
  隆回县滩头镇位于湖南省中西部,是全国七十二古镇之一,在隋朝时代就已初具规模。全镇辖87个村,18974户,74089人,总面积198.32平方公里,供抄纸作原料的竹林面积达50万亩。滩头镇手工抄纸技术继承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的造纸术。在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的用楠竹造纸“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舂臼、荡料、入簾、覆簾、压纸、透火、焙干”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对“煮楻、足火、舂臼”三个流程加以改进,形成独特的滩头手工抄纸工艺。滩头手工抄纸工艺在隋朝时代就已经成熟,清代、民国为鼎盛时期。当时,在滩头古镇及周边几十个村庄,拥有作坊1100多家,熟练工人2000多名,主要生产土纸,还衍生出色纸、皮纸、香粉纸、宣纸、炮簾纸等多个品类,年产各种纸品几十万担,远销云南、贵州、潭州、汉口,直至上海……[详细]

全部邵阳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