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唐山市民俗文化

唐山市十大民俗文化

乐亭皮影戏
  乐亭皮影,俗称乐亭影和老呔影,是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成形于金代,盛行于清中晚期,发展于建国后。影人和场景均用驴皮雕刻,又称驴皮影。清代初期已遍及永平府各州县,乾隆年间进入北京,得到朝廷的确认,清中晚期至民国初,乐亭影戏风靡盛行,班社蜂起争奇斗艳,代表性的班社有:杨寡妇班、庆丰堂班、崔家大小班等五十余个。乐亭影的唱腔源于境内的民歌、民谣、俚曲、等乡土韵唱,分为平调、花调、凄凉调和还阳调。基本板式有大板(4/4)、二板(2/4)、三性板(1/4);角色分为生、小(旦)、大(净)、髯(末)、花生(丑)等。影人造型美丽秀俊,雕镌精细,讲究求细求工,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雕这丑形,视觉效果十分完美,给人以绚丽多姿,舒展流畅的享受。二十世纪三……[详细]
唐山评剧
  评剧的前身是冀东莲花落。莲花落起源于唐代佛曲“莲花”、以名“散落花”,是佛教募化或宣讲时之唱曲。清光绪年间(1875左右),冀东莲花落盛行于唐山附近,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十四年(1908年)两度“被禁演。莲花落艺人失去了生存的权利,滦南县以成兆才、任善庆等为首的莲花落艺人,于困境中崛起,吸收其它戏曲剧种的分场演出形式,把莲花落原有的“单口”、“对口”、“拆出”,改编成分场的大戏,丰富了文武场伴奏,以“平腔梆子”知名,于1909年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在新开业的唐山永盛茶园首次亮相,受到以开滦矿工为主体观众的欢迎,以成兆才班主的庆春平腔梆子戏班从此驻足永盛茶园数年,经成兆才改编的戏曲剧本《开店》、《花为媒》、《占花魁》等,经他们不断改革、提高、丰富、发展下,平腔梆子已形成一个新兴戏曲……[详细]
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详细]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民间鼓曲艺术的一大曲种,源于唐山市的滦县、乐亭、滦南等地的乡间,至今有二百年的历史。唐山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西与天津为邻,东连滨海名城秦皇岛,是首都北京的东大门,有京哈、京秦铁路与京哈高速公路纵贯市区,自古就是华北与东北的咽喉。在京津地区业内人士将乐亭大鼓称为“唐山大鼓”!可见唐山是乐亭大鼓发展成型的重要基地,在东北、华北和京津地颇有影响。乐亭大鼓是在老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冀东地区的民间小曲清平歌和悠悠调以及戏曲艺术声腔,同时将说唱鼓书的音乐和表演加以规范,以铁板代替木板击节伴奏,用冀东一代的乡音演唱,创造的具有冀东特色的鼓书艺术。乐亭大鼓自清末进入唐山市。呈现出流派纷争发展繁荣的局面。滦县的戚用武大胆吸收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的唱法,善用“花腔……[详细]
唐山花吹
  唐山花吹,是在鼓吹乐正常吹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唢呐、鼓、钹三个部分。它是以手中的乐器为载体,集演奏表演于一身,既好听又好看的一种鼓吹乐演出形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约出现在清代光绪年间。这种形式一出现,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逢年过节、喜庆的时候,只要有花吹,就引起轰动,演奏者与观众,互动互励,欢腾热烈之情溢于言表,十分令人感动。唐山地区的鼓吹乐,正常演奏的基本形式,是由两支大杆喇叭(杆长一尺一寸)、一个堂鼓、一付小钹组成。以喇叭为主奏乐器,鼓、钹为伴奏乐器。一般采用口吐鼻吸的循环换气法演奏。音量宏大,音色脆亮辉煌,穿透力强。特别适于户外演奏。演奏场合,有红白喜事、门市开张、节日、庙会、闹秧歌等。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滑音、嘟噜音、单吐、双吐等。民国初年,又有迁安艺人金……[详细]
滦南评剧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是近百年来新兴的北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唐山市滦南县。评剧是滦南县绳各庄村民成兆才先生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歌舞蹦蹦基础上,借鉴、吸收皮影戏、河北梆子、京剧等艺术成就逐步发展而成的。评剧发展大致经历了“莲花落对口、拆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评剧的繁荣兴旺”、“评剧的改革出新”等几个时期。成兆才是评剧的创始人,也是评剧的第一位剧作家,他的代表作《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已成为评剧的经典保留剧目。此外评剧还有《王二姐思夫》、《安安送米》、《马思远开茶馆》、《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秦香莲》、《杜十娘》等一批代表性剧目。评剧音乐属板腔体,有尖板、搭板、大安板、小安板、三锤、倒板、垛板、流水板等板式,另外还有反……[详细]
芦苇工艺画
  芦苇工艺画唐海七农场以芦苇工艺画为突破口着力发展旅游经济,该场以“开发建设湿地原生态旅游区,建成曹妃甸港区安居休闲的后花园”为目标,坚持把湿地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本来经营,依托广阔湿地资源,不断探求芦苇深加工项目。目前,已成立了滨海芦苇工艺公司,加工生产各种规格苇艺制品200余件,并成立了专门的经销店负责营销。滨海芦苇工艺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的芦苇粗加工、初加工局面,为进一步推进芦苇深加工项目奠定了基础。……[详细]
赵三烧鸡手工制作技艺
  赵三烧鸡手工制作技艺(2009年入选唐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三烧鸡”这一地方名吃,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啊历史。在唐、秦两地可以说提起“赵三烧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赵三烧鸡”留承至今,已是四代祖传了,在乐亭县这块土地上,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早已成为了当地的老字号名吃、特产,有诗为证:赵三烧鸡万口传,至今已有百余年。举杯论酒何作伴,还是烧鸡让君欢。在四代祖传秘方和现代化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陈年循环老汤及三十八种名贵材料及中草药研制生产了新一代系列产品,该产品外型美观、肉嫩干香、香而不腻、气味芬芳、味道鲜美、老少皆宜等特点,曾被定为宫廷之贡品。赵三烧鸡制作工艺先进、选料讲究、配料科学、营养丰富,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等特点。赵三烧鸡传承有序……[详细]
遵化铁画
  遵化铁画又称遵化铁花,它最初流行于清代宫廷皇室,随着清东陵的修建开始流入遵化马兰峪,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遵化铁画,创始人为清朝康熙年间杰出艺人洪日昇。洪日昇原籍浙江绍兴,康熙皇帝让第十四皇子爱新觉罗允禵看守皇陵,洪日昇也被十四阿哥带到了遵化马兰峪,从此定居遵化马兰峪。他大胆的融会笔墨艺术于炉锤焊接之中,独创了名噪一时、被康熙皇帝称为绝技的铁画。“巧前代所未有”,是满族人民惟一的特色铁制工艺美术品,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自清朝康熙年间始,遵化马兰峪铁画自成一体,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与喜爱。多年来,一直为国内工艺美术品出口的主要产品,畅销欧美和中东地区。遵化铁画选材于马口铁和铅丝,根据画样剪裁、折叠、锤打、造型、焊接、烘漆等工序,借鉴国画的章法布局,吸取民间剪……[详细]
景忠山重阳登高风俗
  景忠山除了每年举办的传统庙会以外,还有几个很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其中之一,每年农历 9 月 9 日的“重阳节”,就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活动。目前,“九九重阳节”在景忠山已连续举办了十几届,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广,它已经成为了景忠山的一个旅游品牌。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阳节”。古人将重阳节看作是吉样、长寿的节日。由于“九”是从“一”开始的个数最高数,古人将“九”看作“至数”、“阳数”,称农历九月为“阳月”,九日为“阳日”。九月九日恰是“至数”相遇,两阳重叠故而得名“重阳”。起初,人们并不把这一天视为吉日良辰,而是看成是一个灾难的日子,因此要离家躲灾,登高祓禊、佩挂茱萸以避邪驱疫。祓禊,就是古代除灾求福的一种祭祀方式。随着岁月的流逝,九九重阳避邪、驱疫的意识在人们的观念中日渐淡漠,……[详细]

全部唐山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