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阳泉市民俗文化

阳泉市民俗文化介绍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是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平定黑釉刻花陶瓷采用冠庄高岭粘土经陈腐、除铁、配料、研磨、蒸空、练泥等几十道工序制坯,在坯胎未干前以刀代笔刻花,一气呵成。线条俏丽流畅,形象生动概括。平定黑釉刻花陶瓷采用黑白两色为主要表现手段,经过特殊烧造和窑变而成,作品具有融材质美、装饰技巧美、形象简洁美、造型古朴美于一身的艺术特点。另外,平定刻花瓷迄今仍保留着包括棕釉、白釉、黄釉、仿哥开片……[详细]
  平定砂器制作技艺是指山西平定砂器艺人采用当地特有的优质粘土,经调泥、成型、上釉、晾干、窑烧、熏制等多道工序烧制砂器的社会实践。采用这种技艺制作而成的平定砂器素有“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煮水无水垢”四大特点,平定砂器耐酸、耐碱、透气性好,实用美观,千百年来,在平定及周边地区流传。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早在秦代就已有生产。据1972年平定县东关古窑层塌土0 土的砂器碎片粘合复原的砂灯……[详细]
  “皇纲”是流行于平定县西回村的汉民族传统舞蹈。“纲”是古代官方、商贾的运货组织,民间“纲”是送货队伍、工具与运货过程之总称,分水、旱两种。水纲有船纲、筏纲,旱纲则有车、驮、抬、担纲等;又分生辰、花石、盐、棉、皇纲诸性质。西回纲表演属抬纲,因所演向皇帝进贡的故事而得名。古时,纲队有统一号子及步伐,沿途过村街时,纲队都有颇具情趣的行进表演,村人闻风聚观。时间长了,人们又将此表演搬于元宵、庙会等娱乐活动……[详细]
  “牛斗虎”是一种模拟动物形体、习性的传统舞蹈,流行于盂县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中,尤以秀水镇南白村的“牛斗虎”最具代表性。相传这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当地流传的一 间传说。牛斗虎以牛虎争斗为内容,形象地刻画了老虎的凶猛威武,又颂扬了老牛忠厚倔犟,不畏- ,英勇保护小主人的献身精神。整个舞蹈由2人扮演牛,2人扮演虎,1人扮演人熊,另外还有乐手5人。牛皮与虎皮均以布制成,披于演员身上表演。伴奏由大鼓、大锣……[详细]
  迓鼓流行于阳泉、平定、盂县、昔阳、和顺等市县,其表演形式有两种:集说白、歌唱、舞蹈、伴奏于一体的称文迓鼓;由成套锣鼓乐配合多人舞蹈、演阵的称武迓鼓。阳泉文迓鼓俗称“打迓鼓”,始创于宋代,由军队传入民间。旧时多在街巷场地表演。起初三人表演,老旦击鼓,小旦拍镲,器乐伴舞,依次说唱,反复交替。后来增至四人四乐,无坤角,全由男人表演,唱词道白使用方言土语,合辙押韵,通俗易懂。题材紧贴时势,健康积极,滑稽幽……[详细]
  盂县民歌,也叫小曲、小调调,是一种反映盂县人民生产、生活的表演艺术形式。盂县民歌在全县均有分布,按流派可分为西部、北部、东部和中部民歌。西部主要流传区域在东梁、西潘等地;北部为上社、梁家寨、下社等地;东部在牛村、仙人、北下庄等;中部为路家村、南娄、孙家庄等村镇,其中,又以西部、北部和东部流传最广,这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而娱乐活动较少,唱小曲便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盂县民歌的旋……[详细]
  平定位于山西中部东侧,太行山西麓,田少土薄,民风淳厚俭约,自古有耕读传家的良好风尚。平定婚俗沿袭古代婚嫁六礼,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光绪版《平定州志》载:“婚姻为人伦之始,仪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朱子家礼略去问名、纳吉、则止四礼,平定更略沿旧俗而已。”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平定婚俗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学艺术、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观念融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详细]
  平定地处太行山西麓,自古为通衢大道之咽塞,商务贸业相对比较发达,有“文献名邦”之美誉。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宴请成为人们社交、文化交流、商务、礼仪必不可少的手段,久而久之,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平定“三八席”源于宋金时期,后经过食客、商贾、文人的开拓、积累,明永乐年间基本上成熟定型,清初,“三八席”已形成工序流程完整、烹调方法复杂多变等特点,并逐渐成为人们宴请宾客、访问亲友、婚丧祭祀等民俗活动……[详细]
  阳泉布艺式样繁多,布狮虎便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常见作品。境内流传着婴儿百天或周岁时,由姥姥家送布老虎的习俗,表达了民众驱邪纳吉的心理。阳泉地区的布虎造型,犹如变形夸张的圆雕,大多数为粗矮型,整个布虎以立体形状展示其姿态。制作布虎的材料相当简单,每缝一件布虎,先将红、黄两种布块放在布样上,剪出虎体的式样,缝合成袋状,内填麸皮、谷糠或木削等物。然后,在头部、尾部进行装饰,大都是用彩色丝线绣出眉毛、眼眶、嘴……[详细]
  盂县河灯节是一种起源于河神崇拜的古老民俗祭祀活动,主要流传于盂县沿滹沱河流域的上游庄里与下游大崔家庄两个乡镇的10多个村庄,以梁家寨乡大崔家庄村的河灯节最为典型。盂县河灯节历史悠久,据《崔氏族谱》记载,崔氏先人崔佰容从山西大同怀仁于南宋末年(1725年)迁来滹沱河边定居。由于河水经常泛滥,水祸无穷,民众为求人身平安和庄稼丰收,遂在河边修建了河神庙,祭求河神,祈望佑护,庙几经冲刷终未保留下来,而祭拜……[详细]
  “跑马排春”是流行于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的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社火形式,相传,“跑马排”起源于唐朝,原本是当时驻扎在娘子关的唐军信史传递信息的方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成一种民俗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下董寨村的春节活动保留了关隘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习俗文化,多以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开始准备,二月二活动全部结束。主要表现形式有报灯官、过大……[详细]
  平定黄瓜干属干菜类,主要产于平定县后沟、河头两村,它以黄瓜为原料,用无烟煤火炉烘烤而成,因色鲜、味香、质脆“三绝”而扬名,是平定的三宝之一。据《平定县志》记载:“黄瓜干于明洪武年间开始生产,清乾隆后逐渐盛行。产品除供本地外,少量销往京津等地,还是地方官吏岁岁敬献封建皇室的贡品,故有‘龙筋’之称……”制作黄瓜干的原料并不是一般的黄瓜,而是当地民间百姓长期培育出来的一种特殊品种。这种黄瓜栽培有多道工序……[详细]
  阳泉彩色面塑俗称“捏面人”,最早是一种街头民间工艺,用糯米粉和白面加彩后,捏成各种小型人物,一般用于嫁娶礼品、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和殡葬供品等方面。彩色面塑作为民间美术之一,用料简单,设色随心所欲,古朴而绚丽。其制作的原因是以传统的民间年节事项和民俗理念为前题,选用日常使用的面,依照祖辈传下来的“样”,捏制成型,不注重色彩的过度,用艳丽的色调突出某一个部位或加饰重点部位,使用鲜艳明快的对比……[详细]
  阳泉盘合是一种大型团花类剪纸艺术,在晋中、阳泉、昔阳、和顺等地颇为普及,尤其是婚事中,作为一种寓意极深的期盼、祝福和美化居室的装饰物,深受人们喜爱。盘合多选用红色纸张进行剪制,有剪、刻、撕、烧等手法,又分阴阳,具体而言,有单、叠、拼、点、勾、衬、染等形式。题材无特定要求,有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节庆、婚俗中剪的最多的作品有《连年有鱼》、《鸳鸯戏水》、《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回头看牡丹……[详细]
  平定位于太行山右中段,地处冲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邻河北井陉、平山,西连(晋中)寿阳,南毗(晋中)昔阳,北接阳泉市郊区、盂县;面积1353平方公里,人口32万。境内青石成山,黄土为丘,旧石器时代已有先人聚居生息。夏至秦归属频变,汉初至宋置县,金、元、明、清为州,雍正初升为直隶州,民国改县,1983年划属阳泉市辖。传统的武迓鼓是由二十一人演奏成套各具名目的古典锣鼓曲牌,同时,进行套路众多的舞蹈(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