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民俗文化

连云港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羽山传说,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类项目。位于江苏东海县温泉镇西北7公里的羽山与临沭县交界,是千古名山,《尚书》《史记》《左传》《东周列国志》《水经注》等多部古典名著中都有“殛鲧于羽山”“鲧腹生禹”的记载,羽山顶上的殛鲧泉常年恒温保持在80度左右,从不干涸,流淌数千年,可惜在1958年大跃进时东海县李埝公社一名水利助理别出心裁要引水下山用 炸泉,从而无水,羽山周边地区流传……[详细]
  田横岗传说,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类项目。云龙涧景区历史悠久,是一处集地质景观、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高品位原生态自然风景区。景区面积10.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海拔326米。有现存完好的战国时期美丽、神秘的古文化遗址——云龙涧田横岗就坐落在大山深处。公元前200余年的田横墓、田横城、500壮士的兵营等遗址,尽皆盛赞田横的大仁大义和至上忠德,和民间传说相……[详细]
  大伊山传说,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类项目。大伊山的由来就有多种说法。其一,这里本没有山,属浅海沼泽,人烟稀少;有一家姓戴的做豆腐卖,每天把豆腐挑到西边南岗岭上卖,南岗岭上的人家大多会用豆子换豆腐。这个姓戴的人卖完豆腐回家,在路边拾了一块石头与豆子配重挑回家,就把那块石头丢在巷口,后来不知不觉长成了一座山,周围的大地也跟着长,把海水向东挤退十多里。据说这是一块神石,是姓戴……[详细]
  山民习俗,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俗类项目。连云港市是一座依山傍海的海滨城市。山高林密,云嶂雾绕,荫谷叠翠,资源丰富,为山区居民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同时也造就了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山民以独特的民风习俗。由于广大山民居住分散,多见树叶少见人。因此,既依附于山,索取于山,又奉献于山,崇拜于山。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与周围相邻的盐民、渔……[详细]
  痣科中医疗法,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柯继先中医痔科技艺承师于清末光绪年间(约1890年)南京下关“仁和堂”药铺坐堂名医胡炳章。胡炳章擅长中医外科、痔科,靠祖传和自身积累的临床经验,潜心研制了独门配方并制成治痔膏剂“净痔膏”,广传于京城及周边地区。1917年祖父柯云培漂泊至南京,受雇“仁和堂”跑堂。勤奋好学的祖父被胡炳章看中,收其为徒,传授技艺,视若亲生。数年后,……[详细]
  徐氏痹症外敷疗法,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徐氏痹症外敷疗法始于清代末年。它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的治疗原理,采用内病外治的具体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由风、寒、湿等原因引发的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和风湿病、颈肩综合症,对消除由此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腰腿酸、胀、痛、手脚麻木等病症具有独特疗效。该疗法采用徐氏祖传秘方,用川乌、草乌、透骨草、红花、威灵仙、三七、冰片等十几种中草药碾碎……[详细]
  推拿疗法,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形意武医推拿在灌云县传承已一百多年,1908年灌云县伊山镇人马继福做生意来往于江苏、山东、河北等,在河北遇李存义先生,随李先生学习形意拳及形意武医推拿术后将技艺传子马丙启,马丙启又传承马强、马世峰、马士超。1986年马家三兄弟,又到河北深州市拜形意大师宋广印先生为师,系统学习形意武医推拿术及形意拳械,马强在灌云伊山镇开设推拿门疹传……[详细]
  德安堂祖传中医,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中医内科主要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传承族辈的一些传统方法外,他们又不断总结发展,近几年又探索研究治疗肿瘤(癌症)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中医妇科除了治疗普通妇科病外,主要是治疗不孕不育症,部分病人在大医院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仍不能治愈,通过“德安堂”的辨症施治,最后欣喜的怀孕得子,中医儿科主要是传承了王氏祖传的传统秘方,有特色……[详细]
  大刀面烹制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据民间口传,板浦大刀面至少已经有160多年历史,且有黄(秀文)、夏(庆生)、杨(炳成)三家,吃不开鼎足之势。当时,黄家大刀面第一代传人黄兴余在普通面条制作的基础上,自创了板浦大刀面,其工艺特别、口感劲道、清爽嫩滑,在四乡八镇闻名遐迩。大刀面,又叫跳切面,纯手工创作,其工艺也十分独特。大刀面主料十分讲究,须选用上等面粉。先称适……[详细]
  海州辣黄酒酿造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海州辣黄酒是中原黄酒中的古老品种与典型代表。它的产地古海州渔盐富饶,山民、渔民、盐民环山群居,使得海州辣黄酒十分畅销,并逐步流传至苏北乃至全国。海州辣黄酒口味醇和、爽口,属于中性,主要工艺流程有:精选糯米—浸透—蒸煮—冲凉—入缸—加笨曲—发酵—封缸发酵—压榨—取备清液—蒸煮消毒—装坛—储存堆放—二次发酵(加入辛辣作物萃取……[详细]
  绿茶制作技艺(徐福茶制作技艺)(扩展),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徐福茶,产于境内金山镇。徐福茶的制茶史可上溯到秦代。传说,2200年前,精通医术及制茶术的秦代著名方士徐福,曾在金山种茶、制药。为纪念徐福,后人将金山镇所产绿茶命名为徐福茶。徐福茶以境内泊船山产的茶树新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的,主要产品有“徐福春芽”和“徐福松针”。制作“徐福春……[详细]
  鱼丸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马鲛鱼又称䲠鱼、俗名鱍鱼、竹鲛、串乌、江淮地区称马高鱼,山东地区称为鲅鱼。马鲛鱼鱼丸的手工制作过程不复杂,主要有选料、清理、制鱼肉糊、配料、油炸、冷却等。首先是精心挑选冰鲜的黄海产马鲛鱼;将其清洗、开背、去内脏、洗净;沥水晾干;手工去刺去皮,用刀压塌取出鱼肉;在鱼馅中加适量清水养鱼馅;放置一个时辰再按鱼肉比例加蛋……[详细]
  竹编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竹编技艺是运用竹子作为原料,编制出各类器具的过程和方法,在我国有着南方山区非常普及,且传承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多用于家庭器具和农耕使用。竹编技艺在连云港的传承历史已有150多年历史。清朝末期的腐败导致胶东半岛民不聊生,竹编艺人王方永流落到赣榆县城西镇岗东村。正巧,这个镇有几大片竹林,成就了竹编业的天然原料,也成就……[详细]
  卤货制作技艺(史猪头熟食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卤货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手工食品制作技艺之一,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腌制方式。当时,人们为了保存食品,一般采用盐作为佐料加工食品,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然后,再加工成熟食,而卤货制作就是在鱼肉制作时加入足够多的佐料,使之不同于一般食品的口味,戏有熟食的口味,也有腌制品的醇香。连云港制作卤货的实践很长,但是,具体时……[详细]
  统木器制作技艺(含箍桶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连云港地区有着每年举办元宵灯会的习俗,特别是在海州地区和灌南县新安镇,每年正月十五均要举办隆重的元宵灯会活动,并一直传承至今。灯会期间,四乡村民聚焦在灯会现场,一面观灯,一面放孔明灯,祈祷祝福,希望家庭安康,生意兴隆,事业发达。现在,在婚庆喜事、开张立业、良辰佳节时,也均有燃放孔明灯的习俗,其寓意多是祈求幸福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