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民俗文化

宿迁市十大民俗文化

童子戏
  一、历史渊源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祭祀舞蹈演变,与巫术有着密切关系,至清代中叶,它逐步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发展为一种戏剧样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因与龙虎山张天师有隙,设计欲加害他,李世民将关外的五兄弟乐师藏于金殿地下奏乐,佯称宫内有鬼作崇,要张天师捉鬼,张遂将五弟兄杀死,杀死的五兄弟冤魂不散,日夜在宫内闹腾,李世民帖出皇榜招贤驱鬼,玉皇大帝九仙女下凡揭榜。九仙女带领童子铺设坛场,开坛了愿,家概实免,领圣安宅,九仙女走后,童子就依她留下的关目,与官宦人家在宫内开坛驱鬼。以后,这种“开坛驱鬼”的形式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童子戏。沭阳古属楚地,有童子戏发源于江苏沭阳的说法。在春秋时期的楚地,盛行古老的巫文化,这种巫文化集中表现在宗教仪式方面。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有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叫做“傩”……[详细]
农历四月十二庙会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昭德庙会,在沭阳县城东两公里处有座昭德寺大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庙会香火极盛,各地善男信女,远程跋涉,敬香礼拜。外地商人见此良机,也云集沭城。那时候,人们出远门,往往是以马以车代步,一时间,沭阳城各家门前停满了车马。商人见此情景,就想出赛马的办法,优胜劣汰,从事经营活动,骡马会由此得名,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流布于沭阳县沭城镇、十字社区、七雄社区、章集社区、扎下镇、桑墟镇。骡马会是一种民间的群众经济、娱乐活动,既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庙会,也是一种大型集市。骡马会期间,在沭城的主要街道上,商店连着商店,摊贩靠着摊贩,帐篷挨着帐蓬,整个沭城沉浸在忙碌、欢乐之中,通宵达旦,比过年还要热闹。四面八方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源源上市,应有尽有。人们身着时兴鲜亮的服饰,成群结队,云集……[详细]
临淮渔家婚俗
  临淮渔家婚俗,是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及洪泽湖湖区地域性婚俗。它长期流传于临淮一带和洪泽湖湖区,主要分布在临淮镇二河、胜利、洪胜、徐圩等村组、渔场,洪泽湖湖区渔船、渔场有广泛流布。这里历代渔民以水为家,其无论是捕捞生产还是生活都在船上,往往是一家多船,各有其用,各尽所有。临淮渔家婚俗(礼仪)的起源,具体已无法考证,应是自古流传。这是由于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所留下和形成的特别的渔家水上婚俗(礼仪)习惯。也是临淮特定地区,特定年代而保存下来的地方性传统民俗。临淮渔家婚俗内容有:提(说)媒、定亲(合贴)、婚娶、回门船。其礼仪还包括:大礼、迎亲、过轿船、跨喜船、双打鱼、喜酒会,还有诸多的禁忌、相关辞令等。……[详细]
米斗奶奶
  此习俗流行于沭阳县各乡镇农村。具体起始年代无可考究。解放前只要谁家带新娘,都要请“米斗奶奶”。现在婚姻从简,但还有部分人家按老规矩办喜事。自古到今,在沭阳县的农村里,无论谁家带新娘的,都要请一位年高德重,全福人的妇女来陪伴和护卫新嫁娘。担这一角色的人,被称之为“米斗奶奶”。凡是充当米斗奶奶的人,首先得随身携带一只容量可以盛得下五升米的“五升斗儿”。米斗奶奶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在这只五升斗里,要装满白花花的上等大米,中间插着两把(每把十双)闪闪发亮的红漆筷子,还有一杆镶嵌着一排排闪光耀眼秤星儿的秤。五升斗,取其“五子登科”的吉兆。装满白米的寓意是,预祝新郎新娘永结同心后,双双勤劳生产,年年获得丰收。插上两把筷子,意喻新婚夫妇如同一双筷子般的平等相爱,紧密相随,百年好合,永不分离。有句俗话说:闹喜……[详细]
三月十五来龙庵庙会
  来龙古寺,一座曾远近闻名的苏北名寺,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关于这座古寺,民间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一代佛教大师燃灯和尚圆寂后成为肉身干尸,众徒将其供奉于殿内。百姓为敬仰大师,把燃灯和尚诞辰的3月15日作为来龙庵庙会日,一直到1964年的“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时干尸被焚烧,庙宇被拆除,庙会一度中止。2005年浙江东阳灵山寺住持释刚如应众人倡议,在来龙镇区西面出资恢复重建来龙庵(更名为来龙古寺),建成燃灯大师供奉殿、厢房围墙,并开工建设大雄宝殿等庙宇,2007年张家港香山寺住持法禅法师续建大雄宝殿落成,此后来龙古寺开始恢复性建设,规模日趋扩大,2006年3月15日来龙庵庙会正式恢复。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详细]
淮红戏
  一、简介淮红剧是原县级宿迁市的唯一地方剧种。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又有“百曲”之称。因其主调为淮安[满江红]而得名“淮红”。唱[满江红]、[鸳鸯句]、[穿心子]、[数落]、[凤阳歌]、[魏调]。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祝贺吉庆的唱词。因而,淮红剧在宿迁城乡及周边睢宁、新沂、沭阳、泗阳、泗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宿迁淮红戏同丹阳丹剧、海门山歌剧一起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受到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江谓清、惠裕宇、欧阳惠林等接见。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了解和演唱该剧的艺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淮红戏的生存状况已引起我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淮红戏被列入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表演形……[详细]
泗洪泗州戏
  一、简介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江苏省地方戏剧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洪泽湖西岸和淮河两岸的大部分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1736—1795)。因艺人多为古泗州人,又因唱腔有“泗州调”的唱法,故于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它与柳琴戏、淮海戏同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其最初阶段主要是以说唱形式出现的,艺人三三两两走村串户“唱门子”,仅用竹板或木梆子敲击节拍,唱一些庄稼话或反映农村生活片断的“篇子”,这些“篇子”叫“门头词”。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洪泽湖畔、淮河两岸。是从民间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地方剧种二、历史起源泗州戏源于“拉魂腔”,因属于民间说唱,没有确切的历史考证。相传发源地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沭阳一……[详细]
沭阳烙画
  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便出现烙有竹梅的筷子,但烙画真正起源是在西汉,盛于东汉。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曾将烙画列为贡品。其后几经兴衰,曾一度失传,直到清代光绪三年,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以江苏、河北等地的几大派系,而在江苏又以沭阳烙画为首。烙画原以铁针为工具,在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材料方面,也从单一的木制材料发展到在木板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绘画。烙画技法也发展出润色、烫刻、渲染、细描和熏烘等。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沭阳烙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民国初年的用火针在木料上烙上简单的图案,直到现在的电烙……[详细]
泗洪鸿鹄皮影
  一、简介泗洪鸿鹄皮影是苏北地区乃至江苏省唯一传承下来的民间皮影戏剧种。它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清末民国初期,五十年代初,泗洪双沟镇皮影戏艺人马永明承师傅之意,成立“泗洪鸿鹄皮影戏团”,“鸿鹄皮影”因此而得名。鸿鹄皮影戏是集剧本创作、皮人(影人)制作、操作技巧与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表演艺术,唱腔形式多样,朴实明快,不拘一格,除使用地方剧种的泗洲戏调、黄梅戏调之外,还具有自己独创的“皮影梆子调”,剧目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历史演义、神话故事,也有现代的爱情生活、-童话等等。鸿鹄皮影戏艺人马永明独创了皮人(影人)变脸的艺术,这在全国皮影业中绝无仅有。泗洪鸿鹄皮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它的诞生到数代人相传,始终扎根在民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二、历史沿革皮影及皮影戏起源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详细]
10、入学礼
入学礼
  从清朝开始,沭阳旧时私塾较多,不论城镇和农村,就有送子读书的习惯,只要经济条件许可,都要把子女送到私塾去读书。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入学礼,慢慢沿袭下来。解放前各个乡镇、各个村庄,家中如有孩子念书,都要送私塾先生家去读书,入学时行入学礼,流布区域很广。科举时代,沭阳地方的学龄儿童进私塾前,娘舅家要买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舅奶奶或者舅母缝制一个书包送他,这表达了母爱和母系亲属的殷切期望。入学第一天的早上起来,由母亲给孩子换上一身新衣裳或者是洗干净的旧衣服,打扮的衣冠整齐。早饭后,由父亲带着。到私塾后,首先得向孔子的画像进跪拜礼,焚烛点香。这时,要虔诚,不得说笑,然后恭恭敬敬地向端坐在椅子上的私塾先生拜三拜。拜完后,由先生扶他起来,侍立在先生的旁边。接着,先生向家长问过学生的身份,起个学名,……[详细]

全部宿迁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