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民俗文化

赣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7页

  崇义舞春牛(第三批省级)我国是农业国,素来重视农耕。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朝廷规定,皇帝和各级1在每年仲春的亥日要行耕作礼,在祈年殿和各官府所在地举行象征性的耕作活动。崇义“舞春牛”的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最早的“舞春牛”活动是在每年的立春时节,村民们自发来到河边,由人装成河神,在河上装灯彩,各家各户把河神请回自己的家中,在家中的牛栏、猪圈等家禽前进行参拜,以保一年太平,五谷……[详细]
  崇义告圣(第三批省级)告圣是俗称“茅山道士”的民间法事活动,是“赎魂消灾”中的一个片断。它以歌舞形式表现安坛启教、祭将搬兵,以求扫除邪神恶鬼,消除灾难。舞蹈由一人表演,另四人各持一乐器并为其和唱,地点多在厅堂内,时间为夜晚。场中置一领草席,表演者男扮女装,右手拿师刀,左手拿锡角。每唱完一小段,随即摆姿势念一段道占,并吹锡角助威。舞蹈以扭摆见长,手舞足蹈,紧相配合,迸退转身,动作细腻连贯而富于韵律。……[详细]
  崇义竹洞畲族山歌(第三批省级)竹洞畲族山歌是盛行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聂都乡竹洞畲族村的民间歌谣,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抒发感情而传唱的歌谣。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具有比较自由的节奏,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响亮,独具自己个性真声假声灵活运用的特点。竹洞畲族山歌用客家话兼粤语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句押韵,三、四句相对随意;用口口相传的传统曲调,唱时往往即兴即情,脱……[详细]
  安远欣山过火炼(第四批省级)“过火炼”又称“下火海”,是我国传统道教文化的一项绝活,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的庙堂、宫观进行表演,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它既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说,又吸纳了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派思想,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遗产的结晶,由于贴近民间群众生活,不仅流传于国内,在东南亚……[详细]
  安远茶篮灯(第四批省级)茶篮灯起源于安远县九龙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原始剧目《大摘茶》的上半段舞蹈表演部分,是反映当时茶农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早在宋朝,安远九龙山一带已是江南著名茶区,茶区里九株特别好的红花茶树远近闻名。至清康熙、雍正年间最盛,九龙茶被取作贡品,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等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受当地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增加……[详细]
  安远欣山上刀山(第三批省级)“上刀山”是我国传统宗教文化,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庙堂、宫观表演的一项绝活。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上刀山”在明朝时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传入安远,在清朝和民国时最为盛行。“上刀山”表演者叫“红头道士”,也称“阳师”,不仅流传于国内,东南亚许多国家也很盛行。安远欣山“上刀山”,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详细]
  安远瑞龙(第三批省级)瑞龙又称纸龙、五股龙,是江西省安远县中部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民间舞蹈,是一种头、腰、尾五节互不相连的民间龙灯,瑞龙头、尾各一节,腰三节。瑞龙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表演前要进行传统的祭龙仪式,村民们手执龙灯,敲锣打鼓来到河边摆上供品、点燃香烛、燃放鞭炮、祭拜龙神,进行“拜水开光”仪式,然后到各个村庄进行表演。它的舞蹈动作较简单,舞步以小碎步和跑跳步为主,摆出“天下太平”字样。舞龙……[详细]
  石城灯会,即石城客家灯彩,上溯南唐就已开始在民间盛行,距今已历千余年。相传,远古时代,黄帝有一条神龙即应龙黄,有蓄水行雨的本领。在黄帝和蚩尤、夸父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因不受重用,一气之下来到南方山泽洼地居住,主宰降雨。后每逢遇到干旱之年,百姓就祈求于它,便用稻草扎成应龙,谓之“秆龙灯”,到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这就是石城最早的龙灯雏形。灯会是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现象。古谚云:“……[详细]
  古陂蓆狮、犁狮是江西省信丰县古陂镇谢姓、黎姓村民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制作成狮子和牛形象,并分别用他们的姓氏谐音命名的香火狮表演。蓆狮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谢氏祠堂在古陂建成时,古陂圩的谢姓人氏为举办庆典,吸取中国传统的龙灯和狮舞中成份,又融合赣南广为流传的“香火龙”利用稻草做龙身、插香火显现造型的特点,发明了这种狮子形象的“香火狮”。由于这种狮灯的狮身是用两条草蓆连接而成,也因为古陂方言的“谢”与“蓆……[详细]
  唢呐,是一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管弦乐器,在赣南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盖新房、庆丰收、上大学等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村坊上举行迎神赛会,或其它大型活动,也必定有唢呐以壮气氛。然而,在赣南各县市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于都唢呐。据统计,于都县共有唢呐乐队800多个,唢呐乐手2000多人,是一个乡乡有唢呐队,村村有唢呐手,常常能听到唢呐声的“唢呐艺术之乡”(1993年江……[详细]
  甑笊舞是仅限于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下围、撒网形、新屋、老街、有丘、席塘等九座屋场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俗称“划龙船”,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因此也叫“敬神”。此舞历史悠久,已被省“民舞集成”组录像保存。乡俗规定,每年正月初六,各屋场的头人先集中商议演出顺序。定下“坐案”屋场,并由最先演出的屋场准备甑笊等道具。演出前,每个舞者燃香烛,喝酒。后由几位长者唱船歌。众人唱和,唱完一段,接赞语。然……[详细]
  茶篮灯是江西赣南的客家人载歌载舞的一种舞蹈形式。客家人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最早的茶歌有”十二月采茶歌“。从正月顺次唱到十二月的叫”顺采茶“,从年尾十二月唱到年头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茶“。随着茶歌的传唱与发展,客家人加上采茶、摘茶的动作,借以当时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和舞狮形式,发展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茶篮灯的出现很快被客家人所接受,每逢年过节或茶山开市均以茶篮灯助兴而倍受欢迎……[详细]
  安远县孔田镇,古称太平堡。宋乾道四年建东林寺。几经兴废,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于孔田镇上官村再次重建东林寺。东林寺是安远南片最大的寺庙,当时寺内和尚十多人,吹鼓手多人相配套。1952年,东林寺遭火烧毁,和尚四处流散,吹鼓手多为本地人,回家为婚丧喜事吹奏佛教音乐,受民乐的影响,后形成安远南乡民间大堂音乐,有10支曲牌,俗称“十大调”。据考,全国各地均无此乐。南乡民间大堂音乐始于孔田镇,以孔田镇……[详细]
  当五十名身着淡黄与桔红色艳丽服装,头扎红碎花头巾的于都客家唢呐手吹奏的最后一个音符尚在余音缭绕之际,总政歌舞团的著名编导张继刚便迫不及待地对着话筒大声呼喊着:请于都客家唢呐队的代表到前面来。楞了好一会才明白过来的教练谭冬长来到了张导面前。霎那间,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著名编导的手与客家唢呐手的手便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随着镁光灯一闪,一个珍贵的镜头被永远地留在了那个特定的时空点上………。这一令人难望的时……[详细]
  于都,地处赣州市东部,于西汉置县,是赣州市人口大县,客家聚居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蕴藏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低山丘陵地貌,交通不便。历史上以手工业三锤三匠(铁锤、补缸槌、弹棉槌、木匠、篾匠、染匠)出名,外出谋生人口流动大,流行病也时有发生。由此,适应当地需要的民间中医应运而生,形成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于都敦本堂熊氏家族,早年由江陵来到南昌。明朝时,经吉安、遂川,于成化年间到达于都定居。明朝末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