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菏泽民俗文化

菏泽十大民俗文化

半堤胡萝卜
  一.产品介绍半堤胡萝卜肉质根长20~25厘米,上部横径约4.5厘米,根形近似圆柱形,尾圆钝,表面光滑,皮、肉、蕊、色泽橙红艳丽。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2.1气候情况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优越,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太阳总辐射量约为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数2235小时,无霜期为209天,有效积温5189℃,积温高、日照时数长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胡萝卜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丰富。2.2水文情况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河道总长32公里,东鱼河、柳林河、南干渠、木河、薛寨渠、洙水河流经镇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PH值7.2~7.8,矿化度0.8~1.1,水利设施完善,水浇条件好,旱能浇、涝能排。2.3土壤地貌情况该地域为黄河中下游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壤为棕色沙壤土,质地疏松,土地……[详细]
山东古筝乐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自秦、汉以来古筝从中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汉族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六个派系,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其中,山东古筝乐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山东古筝乐是一种汉族民间音乐,以它丰富的曲目、刚劲内在的音乐气质和朴实优美的抒情性在全国享有盛名。山东筝派是在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传统的山东派古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素有“郓鄄筝琴之乡”的美称,弹筝的风俗至今不衰。这两个地区的古筝传授系统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传统古曲大都是长度为六十……[详细]
鄄城砖塑
  鄄城砖塑是山东省菏泽市特有的汉族传统建筑装饰,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鄄城砖塑以鄄城谢家砖塑为代表,谢家砖塑烧制于清代光绪年间,自谢光芳始,经谢振乾至谢学运,历三世,自成一派,谢家砖塑烧制的神庙、家祠等建筑艺术构件,闻名方圆千里,保持了汉族传统的民间捏塑和土陶工艺特色,其砖塑制品流传于鲁东豫西一带。鄄城谢家砖塑的作品主要有戏曲砖塑和花鸟砖塑两种,花鸟砖塑题材多样,手法朴实率真。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多运用变形、夸张、概括的手法,在制作方法上,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线条清晰流畅,层次分明,造型生动传神,表现形式多样。鄄城谢家砖塑中以小说戏曲故事为题材的砖塑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砖塑艺人……[详细]
定陶梅花拳
  素有“天下之中”美誉的定陶县,位于山东西南部,属菏泽市,历史渊远流长,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置定陶县,至今已经2200多年。历史上曾12次为国,8次为郡,2次置军,终以县至今。定陶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是儒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县”。境内群众习武成风,武林流派众多,梅花拳是流传较广的拳种之一。梅花拳自康熙年间传入,至清末民国,梅花拳达到鼎盛,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史金彪、李福田、吴体胖、杨士文、孔庆彪、孔凡玺等。1928年,杨士文、吴体胖等人赴南京参加全国武术擂台赛,一举夺魁,从此梅花拳威震全国,习练之风大盛。除鲁西南以外,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西、陕西、东北等及海外二十余个国家的武术爱好者纷纷前来拜师学艺。民国三十年代,河北……[详细]
面人(曹州面人)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当的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小剪刀、梳子、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塑像。面塑制作精巧,形象逼真,是一种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流传于山东省菏泽市的曹州面人,就是这样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制作简单,艺术性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菏泽古称曹州,曹州面人最早起源于(今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1几乎不断。当时,当地人们为避灾祸、求平安,常捕杀猎物,敬天地、求神灵、祭奠列祖。后来为了节约,便利用面粉调和后捏成猪、羊,代替……[详细]
包楞调
  《包楞调》又叫《包楞戏》,它的唱词很多,内容广泛,而且格式严密。曲调独具特色,特别是花腔部分干净利落,具有强烈的民间花腔的艺术特征。《包楞调》自挖掘整理出来后,立即引起音乐界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现已由独唱发展为合唱、舞曲、器乐曲,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成武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带。成武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成武历史遗址众多,著名的有:城湖故城址、吉祥寺、孔子庙堂碑等。成武民歌,源远流长,仅1961年全县民歌普查就收集了民歌370首。其中《包楞调》最为著名。历史上,成武多寺庙,庙会上,总有年迈的妇女在现场挑担念经,她们边舞边唱小曲,向进香人化缘求善,这种形式被称为“担经”。《包楞调》就是担经演唱的其中一……[详细]
牡丹传说
  曹州牡丹记不清是哪朝哪代了,洛阳有个名叫常大用的小青年。此人貌似书生,实乃“花痴”——他自幼喜好牡丹,平生最大梦想,乃是赏遍天下牡丹。一次,常大用无意中听人提及曹州牡丹甲齐鲁,于是他跋山涉水来到曹州(今山东荷泽),想看看这里的牡丹是怎么个“甲”法。有感于他的热诚,好心人给了他一个情报:曹州城有个姓徐的达官贵人,家中后花园里种着许多稀罕牡丹。常大用很高兴,马上找到这位达官贵人,要求借住在他家的后花园里。当时正值早春,天气乍暖还寒,牡丹花时未到,枝叶刚刚吐绿。常大用天天在花园里徘徊,迟迟不愿离开。过了段日子,牡丹长出了饱满的花苞,可常大用的荷包却瘪下来了。为了糊口,他不得不把衣服典当出去,换钱度日。即便如此,常大用仍然乐呵呵地在花园里转悠,静待牡丹吐芳。只爱牡丹不爱钱,常“花痴”实在精神可嘉。精……[详细]
鲁锦织造技艺
  鲁锦织造技艺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业十分兴盛。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的嘉祥武氏祠汉画像中,《曾母投杼图》所画斜织机就是当今立式织机的先祖。元明之际,棉花在山东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织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民间织锦,即鲁锦。直到今天,民间织锦在鲁西南依然普遍。嘉祥县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鲁锦图案色彩绚丽,美丽如锦。2008年6月,鲁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锦织造技艺非常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先后要经过纺线、练染、布浆、挽经、做综、闯杼、掏综、织布等多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有诸多子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鲁锦织造工具几乎全是木制的,结构都很简单。随着鲁西南劳动妇女对纺织技术的不……[详细]
东明佛汉拳
  佛汉拳又称佛汉捶,俗称佛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武术。此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寺内武僧徐修文取诸家拳法之精华创编的拳种,它一直为寺内高僧专练之术,秘不外传,故流传社会较晚。在清朝咸丰年间才传入民间。根据河北省大名县东关碑文记载:佛汉拳流传世俗有140余年。首传人贾云露,世居河北长垣县贾庄,幼喜击剑,酷爱武术,后求师访艺于少林寺。因是俗家弟子,被拒之山门之外。贾就每天跪在门外不起,以求武技,日复一日,月半有余,寺僧念其诚意,应允教授,以励其志。由大和尚修文者主方丈(俗家姓徐)亲授,贾学三年,尽得其奥,至此师命辞刹,嘱其遇机会发挥武事,有所作为。并为传系人排了二十个字,即“内、初、山、寺、团、同、胜、国、少、年、用、者、思、理、多、君、猷、民、则、安”来分辈次,贾为“初”字。贾离寺后,在大名设场授……[详细]
曹州绳艺
  山东古曹州“牌子·花活”简称“牌花”。它起源于明清时期曹州辖区的名门望族绣楼之中的“女功”绳结技艺。“牌子”长约四寸,宽寸许,厚如铜钱,上有图文,以结装饰,以示“牌子”活的种类、等级。牌子活是古代后宫及皇亲国戚为了向民间名门望族征集庆典、婚嫁、重大节日等专用的吉祥陈设品及日用品采取的一种形式和方法。同时,也是民间向皇家及皇家后宫献礼、进贡的身份资格证明。古曹州“牌子·花活”当时与“牌子绣活”、“牌子绒绣”并称古曹州“绣楼女功”的三大绝活之一。是当时曹州诸名门望族及大家闺秀出阁前必修课程。它与普通民间流传的“巧活”、“挤花活”(现称中国绳结艺术、中国结)在系法上有本质区别。古曹州“牌子·花活”多以现实生活蓝本,以田园情趣为对象,以仿生作品为主流,孤芳独影。生活气息浓郁,又不失高雅气派。做结人从……[详细]

全部菏泽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