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焦作市民俗文化

焦作市十大民俗文化

1、怀梆
怀梆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加、焦作、新乡一带。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1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庆府一带特色的声腔剧种,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怀梆有三百多本传统戏,经常上演的剧目多为双生、双旦、双花脸,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反西京》、《古槐案》、《张春醉酒》、《老少换》、《红珠女》、《赶秦三》、《辕门斩子》、《九头案》、《桃花庵》、《凤仪亭》、《老征东》、《五女拜寿》……[详细]
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的。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内容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但由于工业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陈氏太极拳的当代发展面临困境,其文化内涵日渐消亡,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拳、械套路濒临失传。近年来,焦作市、温县两级人民政府虽然在政策、资金投入、普及推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濒危的形势依然……[详细]
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详细]
薛氏宗祠祭祖仪式
  在河南省焦作东部的小县城修武,素有“薛半县”之称,就是说,在全县范围内,姓薛的人口众多,他们都是我国元朝重臣薛澍的后裔。农历八月初三是薛澍诞辰,每年此日,修武县薛澍后裔会隆重举行祭祖仪式。早在元代至元年间,皇中宣招治国良才,受过教育颇有素养的薛澍,在元贞二年丙申科考进士及第,他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文才横溢,赢得了朝中推荐。“初授承务郎主事,历升榷茶都转运史,吏部尚书兼掌五部事。”薛澍在朝中任职,辅佐皇帝,顺应时势,力主“救时伸道,以夏变夷”,缓和阶级矛盾,交融汉蒙文化,为治国安邦做出了显赫贡献。薛澍的才能在政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成了治国奇才,时称“天元一柱”。元天支柱,畅南北交流,贤哉尚书化风俗安定;中土巨杰,览古今往来,伟哉寿考传礼耕楷模。2011年12月,薛氏宗祠祭祖仪式被列入第三批……[详细]
高跷舞
  高跷舞流传赵堡镇北平皋村、岳村乡、温泉镇、番田镇、黄庄镇、南张羌镇武德镇等地。传说很久以前,天下一连三年大旱,颗粒无收,饿死的百姓成千上万,能活动的人都外出逃荒去了,村中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等死。这天晚上,村中一个老人家,已经一整天没吃一口饭了,饿得前心贴后心。正在饥饿难耐,只见从村外走来几个人,这几个人威风凛凛,走到快要饿死的老人跟前,说:你可到村外某处去挖刨一下,可免饿死。老人睁开眼睛,原来是南柯一梦,想起梦中所见之人,与庙中所供神像无异,心下诧异,于是约上几个年迈之人,来到神灵所指示地点,果然挖出一些红高梁。老人们欣喜若狂,赶快用那红高梁煮了些粥,你一口我一口,吃了起来。没想到,这些粮食虽然每人只吃一点,却并不感到饿了,老人这才明白,是神圣显灵,来救助这一村的弱老寡小。当即对天许愿,如果……[详细]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绞胎瓷也称“搅胎瓷”或“绣花瓷”,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泥相间摆放和糅合,经拉坯成型,上釉烧制而成的陶瓷制品。绞胎瓷各种纹理由胎而生,具有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的特性,素有“瓷君子”之称。绞胎瓷的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河南焦作地区,做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绞胎瓷制作技艺已成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绞胎瓷釉色透明,花色斑驳,自然天成,纹理与瓷质浑为一体、自然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欣赏和收藏价值,被誉为我国陶瓷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历史渊源绞胎瓷始于唐,兴于宋,有“白如雪、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花似锦、凝如脂、润如玉”的美誉,属于中国历史名瓷。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是人们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是人们对美好事物……[详细]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另三个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和许仙”“柳毅和洞庭龙女”)。东汉,怀县县令举荐卖身葬父的董永为孝廉,司徒蔡茂复议后禀报光武帝,董永遂成为传统文化“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不同时代的二十四孝版本均记载了七仙女配董永的故事,意在突出善有善报,于是“天仙配”的故事传扬四方。“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上个世纪50年代更是随着黄梅戏《天仙配》而名扬天下。但董永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唐宋以来,各地都称有董永遗迹,还有人将七仙女混同为织女,使董永与牛郎的关系难以理清。而在我省焦作市武陟县,也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传说”,并提出了董永是武陟人的说法。山西万荣、江苏东台、河南武陟、湖北孝感都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申……[详细]
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
  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四大怀药——特指产于焦作市(古怀庆府)辖区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种中药材,中药典籍中称之为“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合称四大怀药。怀药的生产和销售早在明末就已形成规模,怀庆府药材大会是当时我国五大药材大会之一,清朝康熙年间,怀庆药商形成了庞大的“怀帮”队伍,相继在武汉、北京、天津、西安、安国等地修建怀帮会馆,开设药行。怀药产品通过广东、香港、上海、天津等口岸销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称之为“华药”。……[详细]
赵氏孤儿传说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温县岳村乡三家庄。春秋时,温县属晋国,是赵氏封地。赵家几代人墓地均在三家庄附近。赵衰墓在三家庄村东不远处。《左传·昭公元年》有赵孟于公元前541年十二月初一祭祀曾祖的记载;赵盾墓地在三家庄西南方头村,墓前有金章宗乙丑孟春县丞所树石碑,现残碑尚存,碑文及历代诗赞散见温县历代志书;赵孟祭祀曾祖时不幸于当月初七卒于温,也葬于赵盾墓不远处,人称“孤儿冢”,现残碑尚存。程婴抚养赵氏孤儿的三家庄成为抚孤纪念地。只可惜,由于保护不力,现只剩此残碑,碑上字迹也辨认困难。三家庄怀梆剧团一直编演《赵氏孤儿》一剧。从1947年至今,剧本多次移植整理,演员历经四代,但常演常新,赵氏孤儿的传奇故事代代相承,久传不衰。秦腔《赵氏孤儿》剧本、京剧《赵氏孤儿》剧本、豫剧《赵氏孤儿》剧本都标明赵氏孤儿抚养……[详细]
  “高抬火轿”是一项不多见的大型民间集体表演项目,观赏性极强。历史记载该节目形成于明清,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百里怀川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历史记载该节目经朱元璋第九世孙、布衣王子朱载堉亲自修整,并保留有朱载堉“锣鼓经谱”和“醒世词”、“情理词”等内容。朱载堉还将当地盛行于宋代的“抬花轿闹新春”风俗赋予了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内涵,将白天表演改为晚上,将普通花轿改为火轿,布轿改为纱轿,轿的四周插上蜡烛点燃,火旺财旺、红红火火,寓意深刻,后经历代民间艺人传承保留至今。从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在当地盛演,1976年曾创下万人争相观看的记录。民间传承较好,在当地影响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保护价值。历史渊源高抬火轿舞蹈艺术的主要发源地是沁阳市山王庄镇的万善村。明清时期该……[详细]

全部焦作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