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南宁市民俗文化

南宁市民俗文化介绍

  壮族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族同胞的喜欢,所以,数百年来长盛不衰。文化遗产信息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邕宁区文化遗产名称:壮族抢花炮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详细]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主要流传在武鸣区东部罗波镇、两江镇、陆斡镇、马头镇以及武鸣区西部的锣圩镇、灵马镇。从史书记载的壮族三月三来源于对北方大帝真武……[详细]
  马山壮族会鼓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它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两代。其最初的功能为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最后逐渐演变形成壮族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而流传至今。马山壮族会鼓使用的道具主角是鼓,配角是锣和钹。鼓者声音洪亮、浑圆、厚重,钹和锣声则显得十分清脆。会鼓有很多打法,有混鼓打(序曲)、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撼动四面八方。如今,每逢节庆之日……[详细]
  马山壮族扁担舞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主要劳动过程。打时,每人手执一根扁担,模拟劳动动作,上下左右,站立下蹲,转身跳跃,原地前进等互相敲击,有时配合叫喊“咳咳”呼声,场面紧凑,气氛热烈,具有强身健体和娱乐作用。马山壮族扁担舞2010年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被誉为“广西民间舞蹈一枝花”,曾进京向中共十二大代表汇报演出,两次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文艺表演荣获一等奖。2010年……[详细]
  传统龙舟文化是伴随龙文化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是以龙为主体,龙舟为载体,龙舟竞渡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事项,积淀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审美情趣。1053狄青率军南来,如今西乡塘区平话人聚居区居民即为平南军人后裔,每当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相聚看龙舟赛,唱平话歌;“正月元宵妹不睇,留心五月睇龙船,五月龙船真好睇,龙船好睇满江边。”这些唱词在西乡塘辖区沿江两岸延续了近千年,妇孺老幼耳熟能详。在坛洛……[详细]
  世界茉莉-,中国茉莉看横县。  横县,地处桂东南,素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国内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横县茉莉花,花期早、花期长、花蕾大、产量高、质量好、香味浓,是茉莉花中的上品。横县已经成为中国茉莉花茶标准化生产、检验、交易中心,在花卉产业中具有较高美誉度。  为了发挥横县茉莉花更大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每年八九月份,横县都会举办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节日秉承国际化、标准化的理念,……[详细]
  南宁端午节与各地一样,源于纪念屈原,却又独具地域民族特色。  节日当天,南宁人家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之类的香草,食用爽口、清凉的南宁五月粽,以祭奠先贤。  南宁五月粽,俗称端午粽,又称碱水粽、凉粽,是远近闻名的端午食品。凉粽用糯米掺和碱水做成,为了增加爽脆度,有时还加入少量硼砂、豆蓉,用草绳捆扎,箬叶包裹,煮熟置冷。粽身呈半透明嫩黄状,沾红糖浆或白砂糖食用,甜而不腻。  节日期间,南宁人还走到户外……[详细]
  双喜节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这一天,桂西的马山、上林、忻城、都安一带的壮族地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青年男女结婚办喜事。壮家常称此节为双喜节。据说,这是始祖布洛陀规定的。因为这个季节,收割已经完毕,一切都丰收了,而青年男女们经一年的辛勤耕耘,他们所播下的爱情种子,也应该收获了。布洛陀认为,在这个有两个“十”字的日子里结婚,就多子多福。这是个固定的良辰吉日,在这一天结婚的青年,就不必再看皇历书了。……[详细]
  位于广西南宁市横县云表镇站圩东南3千米的郁江北岸的横县伏波庙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珠江流域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东汉建宁三年,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乱靖边的功绩而建,曾在北宋中期重修过,现在的伏波庙为清代重修。伏波庙坐落在乌蛮滩上,四周林木苍翠,山光水色,浑然一体,享有“乌蛮积翠”美誉。南北依次建有钟鼓楼、牌楼、前殿、祭坛、中殿、回廊、后殿7个部分。整个建筑……[详细]
  瑶族舞蹈是瑶族人民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如在节目方面的“肖郎铁玖舞”瑶族叫“兴郎铁玖达努舞”。具有浓郁记叙性,由猴鼓舞等10个单独作舞组成。其中代表作品:《丰收牛角舞》,该舞蹈讲述上林瑶族人民在传统的生产生活中,盛有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每到丰收的季节,他们用牛角作为吉祥物,以悦耳的藤铃伴奏,男女青年互相追逐,尽情欢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欢乐场面热烈激扬;《猴鼓……[详细]
  自从盘古开天地,壮族人民就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具有纯朴、含蓄、欢乐柔情的特点,特别是壮族宗教祭祀类舞蹈是从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吸收了壮族人民千百万年来劳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风格特点。反映壮族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风貌。如:开坛舞、游衣舞、五龙舞、请师舞、四帅押坛舞、四帅禁坛舞等。其中代表作品:《公曹太平舞》,该舞蹈讲述的是壮族四个管辖天下的元帅,驱邪除恶,为壮族……[详细]
  传统民歌。“壮人自古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0%。这里的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源远流长、深厚独特的民族文化。“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上林县人民自古以来就喜爱唱山歌,古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上林人民爱山歌、唱山歌、听山歌、赶歌圩的传统。清朝康熙年间(1654—1722年),上林就有了民歌记载。上林的壮族、瑶……[详细]
  上林县的“龙母节”是壮族最早的“母亲节”。上林县塘红乡石门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和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源头。相传在原始社会晚期,塘红乡石门村有一个穷苦的寡妇,无儿无女,孤苦零丁。一天清早,她到石南海去挑水,汲水时有一条小蛇游进她水桶来。她忙将水倒回潭中再行汲水。哪知那条小蛇三番五次地游进她水桶来,她只得挑回家,养在水缸中。当她孤独愁闷的时候,小蛇很懂人意,总绕在她脚下,亲热得象她儿子。一次……[详细]
  每年农历4月初八是隆安县那桐镇的传统节日─“四月八”农具节,这一节日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每年农历4月初8,周围村镇都自动相聚在一块,互相交流农具,同时敲锣打鼓,唱社戏,祭祖先。”以往每到这个节日,镇上热闹非凡、熙熙攘攘,乡亲们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拿着着自家精心制作的农具来到镇集市进行交易,不过交易的规模较小,档次也不高。随着那桐镇交通条件的逐年改善和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上人民群众生……[详细]
  隆安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经统计,有龙舞、狮舞、麒麟舞、彩鸡舞、春牛舞、鱼虾舞等。1990年,该县文化馆根据《道公舞》创作的民族舞蹈《佛手莲花舞》参加南宁地区民间民族舞蹈音乐比赛,获得了舞蹈创作、表演三等奖,从此,《佛手莲花舞》成为隆安县的民族文化名片之一。“佛手莲花舞”原称“九莲灯莲花舞”,是隆安县雁江镇古老的民间艺术,据称,传入隆安县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