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怒江州民俗文化

怒江州民俗文化介绍

  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的直译,意思是大家一起来跳舞。在德宏州景颇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就是目瑙纵歌节,村村寨寨都要举办目瑙纵歌。……[详细]
  新米节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至二十日,每年秋季收获后,需待到新米节之后才能正式吃新粮,否则是不能随便动用的。过新米节犹如过新年一样,热闹非凡,过节时家家户户煮好新米饭,摆上酒、米,祭天神、祖先和铁三脚。感谢并祈求他们的保佑,并在屋外鸣放 枪,以示庆祝。如有粮食歉收人家,村民便主动拿出部分给予援助。节期摆酒设宴,互相酬请,共享丰收和节日的喜悦,男女青年则会聚到村中,唱歌跳舞。……[详细]
  “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过“阔时节”目的概括起来有四:一是拜天拜地祈求保佑;二是祭祖祭宗,祈求赐福;三是……[详细]
  “阔时”是傈僳语“岁首”“新年”的意思,阔时节是傈僳族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庆日。“阔时”节时间的择定一般以物候的时间来决定,年前,按照傈僳族的传统习惯,锥栗树枝将屋内屋外打扫干净,在大门前竖一棵青松,里外铺上松毛,年三十下午宰杀年猪。晚上,吃饭前,为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每家要把第一舂出的天籼米或糯玉米粑粑、一肉祭给狗吃及挂在铁三脚上和桃、梨树上祭祖祈福。阔时节第一天清晨,傈僳族青年男女……[详细]
  丙中洛乡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城北面高黎贡山脚下,海拔1430~5128米。辖4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46个村民小组,包括秋那桶、甲生、丙中洛等怒族村寨。全乡共有农户1570户,6093人,其中怒族3031人,占全乡总人口50%(2003年)。村寨四周山上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自然环境良好。以传统山地农耕为主,人均耕地面积2.52亩,人均年纯收入807元(2003年)。丙中……[详细]
  独龙江乡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总面积1944平方公里,海拔1200~5128米。全乡辖6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独龙江两岸的台地上,830户,4014人,其中独龙族393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人均耕地面积1.6亩,人均收入212.83元(2003年)。独龙江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村寨大都建在独龙江两岸,依山傍水,四周山上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民居大体可分为木楞……[详细]
  “搓蹉”为普米族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以四弦琴伴奏,领舞者拍击羊皮,起到击鼓伴奏的效果,因此又称“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啦井、金顶、石登等普米族聚居村寨,是普米族在喜庆节日和平日欢聚时最喜爱跳的民间自娱性舞蹈。“搓蹉”起源历史无文字可考,民间传说在一次战争中,普米族……[详细]
  傈僳族舞蹈“刮克”又称“打转舞”,可意译为“欢乐跳”。分支较多,流传于怒江大峡谷福贡县、泸水县的傈僳族村寨,是傈僳族传统的娱乐性集体舞蹈。泸水县的“刮克”舞多以“生产舞”为基调,表现形式与福贡县“刮克”舞大同小异。“刮克”可分“其本刮克”和“无伴奏踢踏刮克”两种。“其本刮克”是以类似琵琶的乐器“其奔”为伴奏的舞蹈;“无伴奏踢踏刮克”是以跺、擦舞步踏地为节的舞蹈。“刮克”舞约有70多个套路,有一步跺……[详细]
  达比亚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等县怒族村寨。“达比亚”是怒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外形似琵琶、三弦。达比亚舞即是以“达比亚”乐器名称命名的舞蹈。达比亚舞以舞者边弹边舞为特征,有近百个套路,表现题材十分广泛。有反映怒族祖先不断迁徙的“第一、二、三次找土地舞”,有反映母系社会结婚时新娘和舅舅跳的“手舞”,男人生孩子的“生育舞”,有保卫家园的“古战争”,有表现怒族创世祖先乍付赛……[详细]
  独龙族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及相邻地带,历史上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民歌是一重要类别,很多独龙族的史诗、神话、传话、故事、歌谣等,都是通过歌唱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得到继承和流传。凡收获、猎归、建房、婚聚或年节等场合,独龙人都喜用歌舞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欢乐。独龙语中把民歌泛称作“门租”。独龙族民歌种类较多,……[详细]
  独龙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史称为“俅”、“俅扒”、“洛”、“曲洛”等,自称“独龙”或“独龙阿昌”。新中国建立后定名为独龙族。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独龙语共有两种方言,一是独龙江的独龙方言,二是怒江丙中洛的怒族独龙语怒江方言,这两种方言有一定的差别,但能相互通话。独龙族历史上无文字,他们以刻木结绳方式记录事情和传递信息。20世纪50年代初,缅甸日旺人白吉斗·蒂其……[详细]
  怒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怒江两岸的丙中洛至普拉底地区,由4个支系组成,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自称“阿龙”。据不完全统计,贡山的“阿龙”主要有生恰、占苏、困欠、伊苏、气敢、滚拉、勒包、本东、贡马、南木大东等20多个氏族。怒族先民没有文字,汉文史籍中对怒族的记载也极少。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从语支上看,由于怒族的族源复杂,加之历史上受交通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各支系间语言不通。迄今为止,语言学界还未能对怒……[详细]
  怒族是一个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文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怒族民歌“哦得得”流传于福贡县匹河乡,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互表达感情时不可缺少的曲调。“哦得得”有“哦得得一”、“哦得得二”、“哦得得三”等不同的小调,有多种唱词、唱法,反映了怒族生活、狩猎、男女情爱等内容,在演唱的过程中带有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口语化较强,通俗易懂,是一种保留较为完整的民间歌曲。其中的代表曲目《独独罗叶吉罗……[详细]
  普米族四弦本民族称为“比柏”,主要用作普米族集体歌舞“搓蹉”的伴奏,普遍流传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通甸镇、金顶镇、啦井镇、石登乡、营盘镇等普米族地区。四弦历史已无从考证,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故事。普米族四弦在形制、制作工艺、定弦、演奏方法及演奏曲目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制作和弹奏主要为师传、家传、个人自学模仿。传统的四弦尺寸长度为130公分,以核桃木或桦木为材料,琴箱制成圆形和六角形两种,蒙上加……[详细]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傈僳族群众,都要到有温泉的地方去洗浴。据说,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农历正月,人们去洗“春浴”时,个个穿上节日盛装。小伙子姑娘们更是打扮得漂漂亮亮。他们一大早就带上干粮菜肴,背上行李,到野外食宿。他们把“春浴”看作是一种文明、卫生、圣洁的行为。因此,连久居山寨的老人也不顾年老体弱、道路崎岖,让儿孙们搀扶前往。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