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临沧市民俗文化

临沧市十大民俗文化

司岗里
  云南的西部、西南部和缅甸毗连,临沧市正是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4县、3自治县。有汉、佤、彝、傣、拉祜、布朗、白、僳僳等民族。总的来说,是一个多少数民族的地方。“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西盟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也是佤族人的一部创世史诗。“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沧源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古的时候,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来雀凿开岩洞.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堵住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到……[详细]
佤族甩发舞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也许“甩发舞”由此而来。“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进行,但人员必须是偶数。对对舞伴拉手围圈,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每唱完一段唱词后,双手拉紧,身子后仰,接着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长发狂舞,好似巨浪翻腾,柔中有刚,给人美的享受。相传甩发舞是500多年前一个叫叶带的佤族姑娘首创的。传说叶带与佤族小伙子岩奇相爱,一天,他们相约到山箐里找竹笋,竹林里蜘蛛网很多,密密麻麻粘满了叶带的长发,回到寨里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也未能将蛛网清除掉。后来,聪明的岩奇做了一把竹木梳送给叶带,让她在月下梳头,再到水槽……[详细]
沧源佤族木鼓舞
  沧源佤族木鼓舞分布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等乡镇,佤山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场。现沧源县有大、中、小型木鼓七百多只,90%的人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沧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蹁跹起舞。他们以屈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移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循环反复,动作规范而平稳。木鼓舞贯穿于木鼓祭祀活动的全过程,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与众人踏节而歌为伴奏,歌词多述说民族历史、祭祀和劳动生产及生活等……[详细]
佤族服饰
  佤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以自制土布为衣裤的布料。如妇女下裙,多用黑、红、蓝、紫、黄或白的彩线,混纺成条纹花粗布,单幅围裹。不论男女老少,常年跣足。男子的衣着差别不大,常剃光头或留一束长发于脑后。成年男子多缠黑色包头,少数地区也有缠白色包头的。缠红色包头的多为大窝郎(掌管木鼓房的大头人,多为建寨人及其后代)或头人、魔巴(巫师)和猎人头“英雄”。上衣多为无领长袖、左衽布纽或银扣。裤子短而肥大,裤腰卷起来可以包东西。男子一般没有更多的妆饰,个别地方有戴项圈、右手戴手镯的。外出时,身挎背袋、长刀、火枪、弓弩、梭镖、腿缠裹腿,是一副古代壮汉勇士的形象。以头饰为例,有披长发,戴银发箍的;有披长发戴银泡帽的;也有用彩线缠发,盘绕头顶,缀饰毛线彩球的。服装款式也因地而异,有近似汉族的,也有近似傣族的。……[详细]
蜂桶鼓舞
  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的群众性舞蹈,分为三步和五步两种。演出时,由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手巾。其后是蜂桶鼓队,一般为4—6只,后紧随2只象脚鼓,之后是6人敲打的大、中、小芒和镲,最后是跟着跳舞的人们和助兴的老幼。蜂桶鼓舞的节奏明快热烈,几种打击乐器相配合,“嘣咚、嘣咚……嘭嚓、嘭嚓……锵切、锵切……”,高、中、低音融为一体,独具情趣。动作大方、潇洒、粗犷、活泼;舞姿轻盈、柔和、细腻。大南直布朗蜂桶鼓队多次被邀赴省城和省外演出,向人们展示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采。蜂桶鼓和蜂桶鼓舞是双江布朗人的独门绝活,完全属于双江 布朗人。蜂桶鼓源于它的形状像民间养蜂的蜂桶而得名,而蜂桶鼓的由来却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相传:在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天上有九……[详细]
纳西族东巴纸手工造纸技艺
  纳西族东巴纸又称白地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现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白地东巴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有五千多卷。白地东巴纸为弘扬东巴文化作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我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详细]
滇红茶制作技艺
  滇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滇红茶,又称云南红茶,简称滇红,大家都习惯称之为云南滇红茶。滇红茶主要产于云南的西部与南部两部分。云南所产出的红茶有一个独特的特点“颜色香艳、香味高而淳浓”,成品的红茶外形肥硕饱满而又紧结,叶子底部呈现红润乃是红茶中的极品。滇红茶加工工艺1、萎凋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滇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造形。此外,这一过程和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欲现,是形成滇红茶香气的重要加工阶段。2、揉捻滇红茶揉捻的目的,与绿茶相同,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3、发酵发酵是滇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经……[详细]
马鹿舞
  马鹿舞傣语原名“戛朵”,“戛”意为玩、耍,“朵”相传是一种形似马鹿的长体、长角的神秘野兽,“恩朵”即模仿这种野兽跳的舞。由于“恩朵”与马鹿舞形象、跳法近似,久而久之民间渐将两者合二为一,统称为马鹿舞。马鹿在傣语中为“朵”,有上升、进步的意思。马鹿到过的地方,都会带来丰收吉祥,后来群众每逢喜庆节日,就会带着鲜花、米等物,到森林里请马鹿到寨子,以此祈求丰收吉祥。……[详细]
镇康阿数瑟
  “阿数瑟”曲调源于现实生活,用最直白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了人们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男女皆宜,老少都唱”的民间演唱艺术,被称为“飘荡在茶马古道上的天籁之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较高的亲和力。演唱者往往是现编现唱,不用做什么准备,从天文地理、生产节气、男女之爱、古今风物等都可以唱进调子里,每唱完两句,后面都要以“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结束。尊重农民主体准确把握定位体现文化魅力在镇康县的村村寨寨,一到农闲时节,特别是每逢节日或红白喜事场合,人们都会通宵达旦弹三弦、吹箫、吹笙围圈歌舞;在镇康新县城南伞的中心市民广场、居民小区,每一个天晴的夜晚也都有这样完全相同的娱乐活动按时开展,参与的热情豪迈,观看的兴高采烈,这就是“打歌”。打歌活动进入0,男女歌手分别作曲领唱后,众歌友都要高声齐唱收尾压……[详细]
沧源壁画
  沧源壁画在沧源县东北62公里勐来乡的山东省岩上,1965年开始先后共发现岩画10处。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可辫认图像1063个,有人形、动物、房屋、道路、村落、山洞、树木、舟船、太阳、手印及示意符号等。画面最大为3x27米,画图多为狩猎和采集场面,也有舞蹈、战争等内容。图像成暗红色剪影,用铁矿粉和粘性动物血混合为颜料绘制而成。推测距今已有3000多年,为原始人类的绘画艺术,对研究云南的民族文体艺术有重要的价值,现已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全部临沧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