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市 > 义乌市民俗文化

义乌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是根雕艺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义乌根雕艺术采用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尤能以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与巧,充分利用树根自然生成的形态,把根……[详细]
  木活字印刷术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现实遗存。从北宋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至今,已近千年。“木活字”模采用老宋体,工具有雕刀、雕盘、棕刷、麻皮纸、宣纸等,宣纸用来印刷,而麻皮纸主要用来搓线绳做装订之用。木活字印刷,整个工序流程繁杂,除文稿整理环节外,还要找出那些不常用的字或字盘里没有的字,在制造无字的木字模、刻字,按家谱规格制槽板,捡字、排制、校对、印刷、切谱(裁边)、装订……[详细]
  义乌木雕义乌木雕历史悠久,师宗鲁班。义乌木雕自有资料记载,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义乌木雕工匠行走于江、浙、皖等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其特征主要有:木雕的形式特征、独特的雕刻技法、题材的广泛性、具有装饰性和具有收藏性等五个方面。义乌木雕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山八面厅内的展现,工艺堪称一绝。最精美部分集中在门厅和正厅以及两厅的左右两侧走廊,如门厅、大厅的梁、檩、枋、雀替、斗拱、撑拱,以及走廊的……[详细]
  义乌农民画义乌农民画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瑰丽明艳的色彩,纯真质朴的风土人情,构思奇特,造型稚拙。义乌农民画俗而不庸,俗中有雅,是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农民画家在作画时,运用传统的方法,创作出具有民间生产、生活气息、与时俱进的美术作品,曾远渡重洋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展出。1988年,义乌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详细]
  百子灯在一根长约三米左右的主竹竿前端,挂一盏主灯,竹竿的左右各分五个丫、各挂五盏灯,合称为“一树灯”。每树灯有十一盏,它代表同一个太公名下的十一个房头,俗话说:“一树抽百丫,一祖繁百子”。所以,田心花灯又名“百子灯”。据田心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庚戊(1370年)巽六太婆用出嫁做新娘时穿过的红衣裳作灯观赏,从此子孙们开始迎“红衣灯”。后王氏子孙用红纸糊做纸灯,有四角、六角、八角型的“火炮筒”等,并用……[详细]
  婺剧传统脸谱婺剧是金华、义乌一带的地方戏。由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组成,已有400多年历史。婺剧脸谱有她自己独有的特色,结构简单、粗犷奔放、寓意深刻。婺剧脸谱的图案设计以人物的特长、武器、传说乃至名字绰号来表达,构画时多使用简单的划、点、撇、钩的运笔方法,一个脸谱,廖廖几笔就能点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如《探五阳》中的王英,传说是蝴蝶精转世,就在脸上画只蝴蝶;《水擒庞德》中的周仓传说……[详细]
  义乌剪纸剪纸文化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镂空的艺术。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发挥着重要的民族历史记忆的功能。2009年,中国的剪纸已经被评为教科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乌旧时的农村,有一些女性会剪枕头花、鞋子花,图案精致、手法细腻,流传甚广,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是世代相袭而传承下来的。义乌剪纸艺术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对义乌文化与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开发了民间手工……[详细]
  义乌漆画1、义乌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农民,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漆艺,有精美的木雕花床、门窗家具、牛腿都用传统大漆制作。民间漆艺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义乌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衣、食、住、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精神文化生活自娱自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舞笔弄墨成了他们抒发心声的交流……[详细]
  戚家军鸳鸯阵鸳鸯阵,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一种阵法。戚继光领导义乌兵抗击倭寇时一种疏散的战斗形式,是适应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点等而创制,因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据史料记载:“继光为鸳鸯阵,阵十有二人,队长前,次夹盾,次夹枝兵,次四人夹矛,次夹短兵,樵苏居后。其节短,其分类明,其步伐合地宜,其器互相斗试。”[(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八”,“二十五页”]……[详细]
  金台拳金台拳是中国拳种之一,得名于北宋名将金台,是金台在中国武术的基础上,结合少林拳为基础结合众家古拳等糅合而成,在吸收众家之长中注重自身拳术特点,以其虚实有度的步伐、刚柔并济的- 、朴实无华身法和攻守兼备技术特点盛名于宋朝年间,自古霸不过羽、拳不过金即是此人。发源地:金台拳所属百家拳,即集众家之所长,持本家之精湛所形成的以少林拳风格为主的拳术。它发源于北宋年间宋仁宗时期。源流:关于金台拳的源流,……[详细]
  义乌小锣书,源于清末民初的“醒世谈笑”,流行于上海、杭州等地,原在“卖梨膏糖”中演出。民国时以“说朝报”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多讽喻社会的黑暗时弊,初叫“醒世谈笑”,后称“小热昏”,以减轻和掩饰因讽刺而带来可能遭受的社会压力。20世纪50年代初,佛堂王政法从师杭州小锣书艺人安忠文的名徒王水泉。佛堂镇竹园村贾有福,艺名贾好笑、佛堂麻痢(已故),拜师罗笑峰、王政法等,继承了小锣书技艺。伴奏乐……[详细]
  义乌花鼓俗称打花鼓,它的起源于明末清初,曾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金华曲艺志》、《义乌县志》。义乌花鼓流行于义乌及周边县市,艺人多数为女性盲人,由师傅带徒口头传授,没有文本传世。古时花鼓艺人多半随丈夫外出卖唱,有的由稚子幼女搀扶,合家流浪卖唱,亦有单人外出卖唱的,有时男唱道情女唱花鼓,与义乌道情结成一对“艺术夫妻”。新编义乌花鼓《茶花对子》于2005年1月作为全国曲艺之乡曲目首次晋京展演。20……[详细]
  义乌道情,俗称“唱新闻”。前有新闻后有戏,新闻要唱《××记》,这是道情艺人开唱时常用的两句开场词。道情源于唐代,传于宋,行于元,兴于明、清。早在明代就在金华、义乌土地上繁衍生息,是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形式。《辞海》1989年版载有“义乌道情、湖北渔鼓”的词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情艺术得到了重视和发展,1950~1964年,盲艺人叶英美曾三次晋京,唱出了“享共产党的福、吃共产党的谷、住共……[详细]
  义乌徽戏徽戏源于安徽,大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从两个流向进入金华、义乌。一是安徽的徽州经新安江流入兰溪、建德、金华一带。另一是皖南婺源,从陆路进入常山、开化,经常山港水路到衢州、金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受京班倒流影响,徽戏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有面貌直到失传,流传到金华一带的徽戏却未受影响,保持了原貌。1969年安徽省徽剧团为完成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演出,特来金华邀请徽班老艺人施秀英、徐锡……[详细]
  十字莲花廿三里街道莲花班始创于1929年秋,领头人陈云轩,共11人参加。全以青年人为主。步调以马步为主,迈得有劲,功力要好,手脚有限度,以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二部为唱腔,1942年由陈心田组织的莲花班,参加人员十一人,除2人健在外,其余人员均已故。当时莲花词除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外,还新增了抗日战歌,大力宣扬抗日精神。195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 上的讲话》十周年,由义乌县文化馆组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