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 > 上虞民俗文化

上虞十大民俗文化

桌凳农具花
  绍兴市上虞区的民间传统武术,从古至今都非常繁盛,且项目众多,各具特色。目前在上虞曹娥街道尚存的桌花、凳花、扁担花、棍花、豆凿花等民间的武术,尤其风格独特。上虞地处浙东沿海,贯穿其中的曹娥江,两岸与出海口有着丰富的滩涂资源,这样给上虞人民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的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争夺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公平分配这些资源,人们就开始以比武的方式来公平竞争,他们以常用的农具作为武器,久而久之,就探讨出一整套的武术套路,在平时生产时加以练习,到竞争时可作一比,这样在当地逐渐形成了学武习武的风尚,这就是桌凳农具花的最早起源。到了明朝,倭寇经常进犯我东南沿海,时任浙江督军的戚继光动员沿海居民练武抗倭,在原来日常习武的基础上再作提升,没有军械,就用常用的农具作为器械,以床单作为旗……[详细]
曹娥庙壁画和雕刻技艺
  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曹娥庙始建于公元151年,几经迁徙、扩建、修葺,奠定了现有庙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建筑基调。曹娥庙坐西朝东,背依凤凰山,面向曹娥江,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40米。曹娥庙近二千年的文化积淀厚重,艺术品位颇高,以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饮誉海内外。曹娥庙的雕刻以质地分,有木雕、石雕、砖雕,以技法分,有圆雕、透雕、浮雕。木雕,遍布庙内的门窗栋梁,几乎是无处不见,所涉题材极其广泛,有“福禄寿”等吉祥寓意,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唐诗名句意境,雕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曹娥庙的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叙述了曹娥生前及死后传说的全过程,线条圆润流畅,构图简括,极具表现力,对研究民国绘画史极具价值。曹娥庙……[详细]
上虞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因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古时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上虞是举世公认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形成于汉代,鼎盛于三国西晋,全盛于五代北宋,至北宋中晚期,则日趋衰微。上虞也是早期越瓷的中心产地,各地出土的早期越窑瓷器多产于此。上虞越窑青瓷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开采—粉碎—筛选—淘洗—沉淀—陈腐—练泥—成型—晾坯—修坯—装饰—施釉—烧制等。瓷土(石)的选取、釉料的制作、成型与烧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上虞越窑青瓷以当地瓷石或瓷土为原料制成,胎呈灰色,釉色青黄或青绿。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上虞越窑青瓷种类繁多,从饮食器、贮存器、卫生器、寝具、……[详细]
梁湖水磨年糕制作技艺
  梁湖水磨年糕是上虞的传统特产,它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曾是献给慈溪太后的贡品。年糕生产历史悠久,早时的年糕是用燥粉加水拌和蒸舂手捏而成的,易开裂、口感粗糙、外观色泽晦暗。清末梁湖洪山湖村有个农民陈培基(1883年出生),他见豆腐又白又细又嫩,从豆腐制作方法中得到启发。于是在制作年糕时,先用水把米浸透,水磨后压榨,蒸熟搓揉,揉成的年糕果然白色如玉、晶莹剔透、坚软相宜、糥而不粘。食之滑溜上口,水磨年糕从此出名。梁湖年糕之所以成为传统特产,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独特的制作方法。它必须选用优质的白粳米,人称“泥鳅粳米”,米要经过多次碾轧,只剩米心作为原料,然后用清水淘干净,在水缸里用水质清澈的洪山湖水或皂李湖水,将米浸透。15-20天后,再有清水冲干净,用绍兴罗山石磨将米夹水磨成……[详细]
谢安故事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有良好的修养。谢安曾官居桓温的司马,因他耿直敢言,看不惯朝政的腐败,愤而辞官。谢安辞官后,隐居到上虞东山,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过着逸士一般的悠闲生活。一次,他到东山寺郊游,受到当家和尚的款待。便和他结成莫逆之交,以师友相待。谢安隐居东山六、七年,在东山寺高僧的影响下,心胸韬略都大为长进。当时胡兵屡犯中原,晋朝国势日危,朝廷这才想到谢安,降旨起用,官复原职。临行前,谢安把私人田宅,全部赠给东山寺作为寺产,与寺僧依依惜别,成语“东山再起”源出于此。谢安赴京,官居太保,因屡建奇功,死后追赠为太傅。“谢安故事”历来为人们口耳相传,流传极为广泛,流传的中心地为上浦镇东山村,遍及上虞……[详细]
五龙庙会
  相传,明宣德年间,五龙庙所在的村落是一个渔村,村民以渔业为生,因此信奉以龙滋民、以龙造福的说法。当时,村里的一个潭中被发现有五条龙在嬉水,当地村民为防五条龙逃走,而建造五龙庙镇龙,并把这个潭叫做五龙潭。自建庙起,民间约定俗成,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举行传统庙会,届时四面八方善男信女纷纷云集于此,念经、祈祷、烧香、点烛,进行民间祭祀,组织大型迎神活动,以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和家人平安。庙会期间,村民还请来各路戏班表演助兴,热闹非凡。此庙会活动绵延数百年,直至新中国解放。五龙庙位于崧厦镇镇北前庄村(前庄、汤家埠、五龙庙三个自然村组成),庙前道地与村道南即是庙沥。每逢五龙庙会,崧厦镇周边的村民会不约而同聚集于五龙庙。广大善男信女来庙念经、烧香、点烛、祈祷,并将庙内主要神像——温大元帅请出殿外,供百……[详细]
魏伯阳故事
  魏伯阳,名笃,字恪斋,道号伯阳先生,别号云霞子,世袭籫裙,惟公不仕,通贯诗律,文学瞻博,性好道术,是民间传说的上虞“三仙六奇人”之一。他在继承古《龙虎经》炼丹的基础上,反复实践,终于达到了当时炼丹术的顶峰。籍上虞丰惠,出身缙绅之家。丰惠镇城南的金罍山上的金罍观为魏氏故居,观内有一八卦井,为魏氏炼丹之水源。镇东南的凤鸣山是道教文化“第九小洞天”所在地,有魏伯阳炼丹遗址。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和现代《辞海》中均有记载魏伯阳曾率三弟子(汝南周燮、南阳冯良虞巡)在凤鸣山炼丹的故事。魏伯阳是世界级名人,他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不仅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也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学等学科的发轫之作,是全世界为之瞩目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经济……[详细]
东关五猖会
  旧时,东关有座五猖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庙内供奉着青、黄、红、花、黑五种面孔的五个神像,另外还有一尊白面神像配享,庙内匾额上 书有“六府修治”的字样。据传,“五猖”又称“五通”,即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他们曾屡屡骚扰地方,上天派了天神雷公电母在四月十五那天追杀他们。五猖急中生智,躲到海塘上正在修塘一青年身边,假装修塘,在闪电雷轰中天神看到的是六个壮丁在修塘。修塘是保境安民的好事,岂能是五猖所为,况且人数也不符,于是雷公电母只得收兵而回。从此五猖改恶从善,被百姓宽恕,还敬之为神。为纪念“五猖神”保护一方,故定四月十五为庙会会期。五猖会并非年年迎赛,一般数年迎赛一次。四月十五日那天,天将放光,五猖庙外就挤挤攘攘,到了天色平明,五尊神像便被抬出殿来。先到前街“驻跸”,停放下来受人祭拜,此……[详细]
道墟蒸羊肉技艺
  民间手工技艺--道墟蒸羊肉,取材于民间,相传清年间道墟一带乡绅的上等菜肴,用农民家羊的羊羔,通过文火慢蒸,制作成色泽水晶,清香可口的“蒸羊肉”。传承至今,很受上虞区部分乡镇市民青睐。传承人阮德夫己向国家商标局成功申请“道墟”牌水晶蒸羊肉商标。道墟镇位于上虞市西北部,西邻绍兴县,北濒曹娥江入海口。全镇地域面积4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个居委,总人口5.0万余人。道墟镇是典型的水乡古镇,水陆交通便捷,杭甬运河、杭甬高速、104国道、上三高速等穿境而过,即将动工的跨海大桥、诸绍高速和329复线在此交接,成为交通枢纽。道墟镇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故乡,享有“有道之墟”的美誉。乾隆年间,道墟民间有“三宝”,即“羊肉,官枣,柏枝鸟。”羊肉是一种做工考究的上等菜肴,当时,是大……[详细]
崧厦霉千张制作技艺
  崧厦霉千张是崧厦镇的著名特产,也是上虞土特产中的一张金名片。它制作历史久远,早在200多年前(清代)崧厦镇有家“蔡万盛水作坊”就开始生产霉千张。关于崧厦霉千张的来历,还得上溯到清代。据说有一年立秋时节,“秋老虎”甚为猖獗,因时值崧厦镇迎神庙会,“蔡万盛水作坊”老板王绍荣制作了大批千张供应寺庙,由于数量过多而有剩余,他只好用豆腐布盖住放在一旁。第二天,他发现千张已泛黄点,还散发出一股霉味,但弃之感到可惜,于是就把这些千张切成小段,并用稻草捆扎,分给四邻“消货”。谁知邻居们食之,顿觉特有口味,然后“蔡万盛水作坊”试着生产,才有了霉千张这个品种。崧厦霉千张其奇妙在于,闻霉臭,食而香醇,让人欲罢不能,故被布衣百姓摆上餐桌,备受人们青睐。就连东海普陀山的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院也经常派员来崧厦购买,以……[详细]

全部上虞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