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 > 曲沃县民俗文化

曲沃县十大民俗文化

华佗庙会
  华佗神医庙会又称华佗医圣庙会,以祭神灵,求祛病痛之方,求知事之知,求吉祥平安之术为主要内容。华佗庙位于曲沃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方城村,距今约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至今香火从未间断,清康熙中后期尤为繁盛,每逢庙会,上香求药者接踵而至,辐射四邻各县,远至河南周口。庙会以东大庙(华佗殿)为主会场,殿中设有华佗神像、香桌、香炉、灶台、签筒、签薄、签子等物,签簿分为内科、外科、问事三种,求方人在公值(管理庙会的负责人)的引导下,净面、焚香、跪拜、述情、许愿、抽签、求方,以达到自身愿望。签薄上记有上百种民间偏方,所用药物大多数是民间常见的中草药,还有制药的方法,药引和所用之物等等,这些中草药看似平淡,但常常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庙内至今香火旺盛,看病还愿者络绎不绝。华佗神医庙会以正月十五和九月初一为正……[详细]
娘娘庙会
  曲沃县封王堡古赵庄娘娘庙会是神诞日祭祀活动的产物,基本形式有传统拜祭、民俗表演、烧香许愿、还愿等。古赵庄位于曲沃县城西北20公里处,现与封王堡合并为一村。相传此地为春秋时赵文子(即赵武、赵孟、赵氏孤儿)的食邑,又传因程婴在此藏匿赵氏遗孤而得名。后土圣母庙建在古赵庄北侧,汾河岸边。民众笃信“后土娘娘”能保一方平安,繁衍子孙后代,几百年来,庙中香客不断。古赵庄传统庙会以行善助善,祝福平安为宗旨,活动区域包括后土圣母庙、送子娘娘庙、玉皇大地庙、历山老母庙、火神庙几部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香会组织者首先清理周边道路和障碍物,打扫庙内卫生、香棱祭桌摆放整齐,大门、小门挂上对联、灯笼、塔建戏台等。二十日子时,全体人员开始祭拜各路神像,抢烧第一柱香。各香会到庙会地点首先要在庙宇门外焚香叩拜,称之为报号,……[详细]
青铜铸造技艺
  晋都青铜铸造技艺是指流传在古晋国都城(山西曲沃)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金属制作工艺。晋都青铜铸造主要工艺流程如下:1、塑型。根据参照物或设计作品要求,先用黄泥进行雕塑,精雕细刻后制成玻璃钢模具,进而再制成硅胶模型,接着向硅胶范内注蜡,然后对蜡型进行修饰;2、制范。用60%—83%的细沙,17%—40%的铝矾土做母范、内范和外范。在铸造器件时,将成品的铸件置于外范上预先做好的内孔,浇铸后即成一体;3、浇铸。在地上掘一土坑,把内范倒置于坑内,然后再把外范分块附在内范上,用草泥糊好接缝。在外范底部要装一个锲行浇口,使铜液由浇口注入内外范间的空腔,待铜液完全冷却,打碎外范,取下铸件;4、磨砺。对不光洁处进行打磨,沙眼处进行填补,不通达处进行疏理,不规矩处进行修正;5、着色、抛光,对铸件先进行抛光处理,然……[详细]
任庄扇鼓傩戏
  任庄扇鼓傩戏是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民“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祈福祛灾”,于每年仲春进行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俗祭祀表演活动。《扇鼓神谱》发现于1986年。这是傩戏传承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经鉴定,该神谱为宣统元年许文炳手抄本,现珍藏于山西省任庄村许世旺家中。原件长17.5厘米、宽18.5厘米,单页双折、麻纸无格、纸稔装订、毛笔竖写。手抄原本现存21页、42面,约8000余字,详细记录了12折傩戏的演唱内容,封面书写“扇鼓神谱”四字,扉页竖写“遵行傩礼,禳瘟逐疫”八字。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研究室主任曲六乙审定后说:“这是一份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是一件无价之宝,要竭尽全力抢救”。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任庄扇鼓傩戏的表演,依《通雅》:“傩神凡十二,皆使之追恶凶。”取《后汉书·礼仪志》十二神驱鬼之义,以十二……[详细]
  葫芦工艺在我国渊源流长,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曲沃县北曲镇下坞村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是种植葫芦的天然场所,以郑月巴先生为代表的郑氏后人依靠得天独厚的地利环境和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种植、加工葫芦,使这一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发展和创新。葫芦工艺按其品种可分为镂雕葫芦、烫画葫芦、沥粉葫芦、压模葫芦、浮雕线刻葫芦、根艺葫芦、金丝葫芦七种,郑家葫芦运用了透雕、浮雕、线刻、烫烙、沥粉、压模等技巧,创作了形态各异的装饰图案,如:平安如意、平安富贵、福禄寿禧、晋侯用宝、吉祥图、鼻烟壶、护身符、百寿、百禧、神牛、八宝、菩萨、器皿以及五彩缤纷的脸谱、壁挂、奇禽异兽等,特别是根艺葫芦,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堪称艺术精品。郑家葫芦既有民间艺术的稚拙华美,又……[详细]
  曲沃县曲村镇吉祥村的王氏烧伤膏药为祖传统秘方,纯中药制剂,有100余年的历史,创研人系王氏先祖王天豪。王天豪年轻时略懂医术,在治疗夫人腿部烫伤期间,将几个烧伤偏方拼凑到一起,药剂份量稍有增减,无意间研发出了治疗烧伤的秘药。王天豪的孙子王生辰天生残疾,行动不便,不能从事农活,故而学医,是村里的卫生员,他将爷爷遗留下来治疗烧伤的方子整理、抄录,经过反复琢磨、实践,终获成功。王生辰一生没有子女,他把妹妹的女儿董伟文过继给自己,改名为王伟文,并让其学医,继承父业,把吉祥王氏烧伤膏药及治疗方法传承给了她。王氏烧伤药膏采用祖传配方,药材选用天然蜂蜜、大黄、黄连、红花冰片、紫药、芝麻油等;制作时,将中药晒干,用碾子捣碎,即为末,然后木锣筛后,末如面状;将所有草药锣完后,用砂锅将天然蜂蜜和芝麻油和药末加少量……[详细]
  曲沃县四牌楼传统古会俗称财神会,每年七月二十举行,会期十天。古会始于清朝末年,原为商界的敬财神会,初时三五年一次,民国后定为每年一次。会期,正大街自南而北搭天棚,并搭5座神楼,5个影戏舞台。白昼演木偶,晚上演皮影。傍晚,楼台牌坊花灯齐明,商户门首悬灯结彩,交相辉映。黄帝庙、关帝庙、世子庙、七郎庙、汤王庙等场所都要演剧助兴,观众摩肩擦踵。曲沃县四牌楼传统古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民间文化活动,主要由商会组织各店铺祭祀财神以及香客们祭祀佛、道、儒和民间俗神为主要内容。古会由商铺组成,商会牵头,各商家店铺入会摊股。庙会开始时,商会首领备齐一应之祭品(全猪、全羊、全鸡、时鲜果品、香火纸烛等),亲率各财神会骨干到老爷庙祭祀,净手焚香上供至祭,然后宣布古庙会开始。届时,乐昌镇东关村承办各项事宜,……[详细]
  饸饹面原名“河捞面”,因工艺地道,配方独特,用料考究,深受山西民众青睐。曲沃交里桥饸饹面选用绛山地区高面筋绿色面粉人工和面,用木桩压成又细又圆的面条,在大口锅里煮熟后捞入冷水中连洗三遍沥干水后,放入木盘中,洒拌植物油进行面层保护。肉臊子选用生猪肉为原料,配八角、花椒碾制的调料。首先,对生猪肉进行分剔骨后,用高温去沫煮熟后冷却。尔后用菜刀切成厚度2毫米,长宽1厘米左右的肉片。然后在大铁锅中用猪油配曲沃特有的黑面酱和大蒜进行色味糊化。随即把切好的肉片倒入锅里,加火进行炒制,人工不断搅拌,再放入调料和盐,用高温物理的方法将肉中的油逼出部分后,然后加入部分煮肉汤,继续加火到肉香扑鼻为好。前锅汤内加入盐和调料搅匀,始终保持95-100度,把压制好的面条,配新鲜韭菜、菠菜、大葱一起放入竹编的笊篱内,在锅……[详细]
  晋都文锣鼓是流行于曲沃县城北太子滩周边村庄一带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曲沃为古晋建都之地,民间文化深受宫廷礼乐制度的影响,锣鼓器乐以典雅、悠扬、清新、悦耳见长,故称“晋都文锣鼓”。旧时,曲沃锣鼓表演,大村皆有。民国年间,以西海、蒙城、交里桥、新庙和太子滩等庙会为中心,分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其风格各有千秋,但均以“文”著称,与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威风锣鼓形成了鲜明对比。文锣鼓一般以八锣、两钹、四鼓、二丁锣为一班,演奏者身着清代服饰,长袍、马褂,凉帽壳,鼓手由另一人撑凉伞罩顶,伞边镶以珍珠、玛瑙、铃铛、流苏。1979年以后,锣鼓表演发展为百人、几百人队,男女各半,以各种队形衬托锣鼓节奏,场面壮观,气势浩大;锣鼓曲牌由[路行]、[慢筛锣]、[紧筛锣]、[头牌]、[贰牌]、[叁牌]、[肆牌]七部分组成……[详细]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属于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其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也被称为“阮儿腔”。一说叫“湾儿腔”,以产生流行于黄河湾处而称谓。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碗碗腔原是陕西东部华阴、大荔一带皮影戏的唱腔。旧称“时腔”,老艺人认为曲沃碗碗腔是由在陕西经商的商人引入,当地人喜欢并效仿,遂得以流传;也有老艺人说是清同治、光绪年间陕西东部朝邑、大荔一带逃荒至晋南的皮影艺人在曲沃演出时,当地人爱而效之,遂得以在曲沃及周边新绛、闻喜、翼城、襄汾流传。刚开始的时候,仅在乡村的土台、门庭、街口临时搭台演出,因其形式活泼,曲调动听,班社小,要价低,很……[详细]

全部曲沃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