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 > 灵石县民俗文化

灵石县十大民俗文化

灵石泥塑(泥塑佛像)
  我国传统泥塑佛像雕刻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魏晋以后,特别是随着道观、佛寺、庙堂的兴起,泥塑工艺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完善,至今不衰。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位于太岳、吕梁山麓腹地,当地具有丰富的土质、石材等原料,为泥塑技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灵石泥塑工艺复杂,大致要经过以下步骤:1、原材料准备;2、炮制防腐、防虫、防裂液体;3、干柏木加工、浸泡;4、制作胶泥;5、喷洒虫胶,上麦尖泥,涂防裂液;6、待干透后,在麦尖泥坯上喷虫胶,再上麦斗泥,涂防裂液;7、待干透后,在麦斗泥坯上喷虫胶,再上草纸泥,涂防裂液;8、待干透后,在草纸泥坯上喷虫胶,再上棉花泥,涂防裂液;9、待干透后,开始修整,打磨,用木制刮刀将整个泥像坯刮白土稀泥,刮完后涂防裂液待干;10、用砂布或粗棉布打磨,然后用单宣纸贴裹,待干后,用砑子……[详细]
摸骨正脊术
  摸骨正脊术是通过触摸人体骨骼位置与形态变化结合经络、气血、脏腑学说来确定人体是否健康,以及发病部位、病情轻重等,进而确定实施手法和推测治愈程度,并以正骨理筋手法加以治疗。灵石郭氏摸骨正脊术在汲取古今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摸骨方式,从检查诊断、临床施治到固效辅疗,形成自成一体的整脊矫正体系,具有安全、舒适、高效等特点。郭氏摸骨正脊术主要是通过脊柱的“四柱理论”,把脊椎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系于一脉,将脊椎的临床生物力学与杠杆原理、重力原理融为一体,通过运用推、扳、挤、压、旋转、移动等特定手法,治疗各种脊椎疾病,并运用健身、食疗、药疗三位一体的固效疗法,达到维护和修复病症不再复治的目的。摸骨正脊全凭双手,不依靠CT、X、MRI二精确诊断间盘突出、狭窄、增生,而且复位时也仅用双手,从不使用介入或辅助工具……[详细]
木雕、石雕、砖雕艺术
  王家大院地处灵石县城东十二公里处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静升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历史文化氛围极浓。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汉族传统民俗文化融为一体。木雕图案构成形式复杂多样,表现手法虽灵活多变,但在图案的构成形式上仍然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即图案的连续美、对称美、均衡美。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采用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等手法,刻画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石雕主要以雕……[详细]
常青双人高跷
  起源于民族图腾崇拜,汉魏时期称“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称“高跷”。灵石常青双人高跷是清末民初山东聊城移民到常青落户传入并盛行,由民间的节庆、聚会时人们自娱自乐逐渐演变而成。此表演项目为6人一组,4人脚踩高跷,其中2人肩扛2.2米长的横杆,1人脚踏横杆中间悬于空中,中间又一踩高跷者双手紧护上面表演者的双腿,其他2人分别在地面对表演者实施保护。表演者随着古朴的韵律、明快的节奏在行进中边走边舞,步子变换为走八字。既有文艺表演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又有杂技表演的难度和惊险。常青双人高跷表演时讲求团队协作和整体配合效果,表演特色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是人们聚会、社火等活动中,一种主要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详细]
  傅山拳,原名朝阳拳,系反清义士傅山先生所创,流传于灵石县城、两渡村、夏门村一带。据《灵石县志》、《何氏家谱》记载,清初傅山在灵石县介庙、石膏山寺庙隐居,传道、讲学、行医,兼授武艺,期间曾受聘两渡村名门望族何家。何氏子女学文习武,并珍藏《傅拳图》手抄本留于后人。从此,傅山拳流传于灵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傅山拳以道家气功之吐纳导引,医家之经络走向,结合易筋经、八段绵、紫微八卦等武术精华编创而成,今流传有傅山太极拳81式,太极剑51式。傅山拳法的整个套路,结构严谨、动作起承转折、自然顺道、轻灵柔活、沉着稳健。动作刚劲且柔,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攻守自如,架势有高有低,动作有快有慢,高低呼应,快慢相间,先文后武(即先慢后快),文起武收。演练时,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提肛圆裆,进退稳……[详细]
  抬阁又称擡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 。灵石抬阁流传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村,与古代社祭活动紧密联系,明清时期由当地火星会组织活动,传承至今。抬阁和颠阁是静升社火的压轴节目,两阁抬起颠着走,节奏有别。一张大型方桌之上,配以特制景物,竖以铁构支架,撑起两名或三名化妆了的窈窕淑女,铁支架基部压坐数名儿童,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或《三姐下凡》,或《白蛇传》……犹如空中舞台。为降重心,桌下又压重物,这空中舞台总重在一吨上下。长长的杉木抬杆与短杆配合,由八名壮汉抬起颠行,步调一致,颠簸幅度甚大。抬阁、颠阁需几组艺人轮换。大换班时,保护人员用顶端月牙形撑杆支于舞女臂腋之下,以防扭伤。主要剧目有《白蛇传》、《三姐下凡》、《打金枝》等,每台……[详细]
  静升独龙杆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至今已130余年。独龙杆最初是为驱邪而做的原始表演,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戏剧性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目前是传统社火活动项目,表达了灵石地区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独龙杆为红绸裹缠的丈余长的杉木杆(今用竹竿代替)。演出时,由两名艺人抬起,杆中端坐一演员,多为丑角,下有数名配角伴行。伴奏以戏乐为主,节奏明快,表演诙谐、幽默。在音乐声中,随节奏上下颠动,抬杆艺人根据指挥和观众需要或前进,或后退,主角在表演过程中适时与观众互动,引人注目。表演内容有《济公》、《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等。独龙杆表演带有杂技性质,表演当中,平衡是整个表演的关键,要求抬杆艺人与骑杆演员密切配合,主角需具有极高的表演技巧方能端坐于杆中。在演出中,演员不必循规蹈矩,需机……[详细]
  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之东,东傍绵山,西临汾水,国家AAA级景区王家大院坐落于其中,纵横交错的九沟十八巷及五里长街构成了其独特的民居建筑艺术,它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艺镇。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静升民间独龙杆历史悠久,至今已盛行130余年。独龙杆很早以前是为驱邪而做的原始表演,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戏剧性的民间表演,目前是传统社火活动项目。独龙杆用一根长约5米的木杆,两人抬两端,一人坐中间,抬杆的人随着民间吹打乐的旋律,踩着鼓点一步一颠,坐在杆上的演员随着木杆起伏做各种表演。独龙杆的主要作品有《七品芝麻官》等。独龙杆讲求整体配合效果,表演特色诙谐有趣,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表演者在渲染气氛的同时还可达到锻炼健身的目的。……[详细]
  志高任重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1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详细]

全部灵石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