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太原市 > 清徐县民俗文化

清徐县十大民俗文化

山西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清徐)
  山西酿醋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清徐人便已经以“液态发酵”方式,在各家各户的院子中用缸、瓮酿醋;西汉末,清徐境内已出现了商业性醋作坊;北魏中期,清徐醋行改“液态发酵”为“固态发酵”工艺,为山西清徐老陈醋酿造工艺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后,翻醅供氧工艺、涓缸淋滤工艺、白醅熏制工艺在清徐酿醋匠人中相传,到明末清初,清徐老陈醋陈酿技艺已经成型。山西清徐老陈醋是以当地红高粱为主要原料,以各种皮糠为辅料,以红心大曲为发酵剂并以曲代料,经合理配料、蒸料,采用稀醪厌氧酒化、固态醋酸人工翻醅、按需人为变温发酵,经高适温熏醅、高密度淋滤、高标准陈酿而成的,具有明显的山西地方特色。这一酿造工艺在清徐区域内世代相承,是经几千年醋行业精英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所形成的北方型高级食醋酿制技艺。山西清徐老陈醋色泽亮丽,……[详细]
清徐葡萄酒酿制技艺
  山西清徐不仅是中国最早种植葡萄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国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地方之一。汉朝时,清徐马峪边山一带有一姓王的皮货商人,从大西北贩皮货,带回葡萄枝条在当地栽植成功。之后,栽培渐广,清徐人根据酿醋的原理酿出了葡萄酒。清徐葡萄酒通过加温浓缩,自然发酵,澄清过滤酿造而成。传统制作工艺分为炼白酒(传统工艺制作的白葡萄酒)和红滔酒(传统工艺制作的红葡萄酒)。制作手法主要是熬制,三斤鲜果才能作出一斤酒,传统的葡萄酒口味甜,颜色呈微黄,黏度高,工艺流程大概有以下步骤:葡萄经初选,破碎除梗去核,加SO2灭菌,制成葡萄浆;葡萄浆经分离,去皮渣得葡萄汁;葡萄原汁浓缩,经主发酵,后发酵,冷冻过滤,制成葡萄酒;葡萄酒经瞬间杀菌、过滤,装瓶出厂。制作工具主要有手工苇绳、单架、柳罐、葡萄框、风箱、柱棍儿、小花杈、捡葡萄……[详细]
清徐熏葡萄技艺
  清徐熏葡萄是一种葡萄深加工制作方法,主要流传于清徐县马峪乡周边山村。清徐熏制葡萄技艺历史久远,《新唐书》中有“太原、平阳皆作葡萄干,货之四方”的记载,古代由于交通运输不畅,鲜食的葡萄运送不出去,加上当地葡萄产量大品种多,本地消化不了,一些不适宜鲜食的葡萄,熏制成葡萄干。熏葡萄制作周期大约25天左右,原材料须用黑鸡心葡萄。熏房选在干燥、向阳、通风的地方,墙壁用石灰泥或破灰泥抹平,地板用炉渣和水石灰混合铺垫,房顶有天窗,每间必须有窗户、土火炉,房内还要预备30个浅只和230根熏杆。熏制之前要先将葡萄搭架,将熏杆搭在两条板凳中间,把鲜采回来的葡萄搭在杆上,直到搭满为止。然后将搭满葡萄的熏杆移至熏房内的架子上,搭杆之间的距离以葡萄之间不挨着为宜,架杆最上层装浅只,里面放零散的葡萄。熏制过程中,火候一……[详细]
清徐孟封饼制作工艺
  孟封饼是山西省清徐县孟封村的特色传统名食。据传,清光绪年间孟封镇南里旺村冯财主雇用孟封人赵晋山为厨。一日,赵晋山偶用面粉与油、糖炒成油酥面和面粉加水混在一起和成面团,不料面团过稀,无法做饼,只好一块块堆在鏊子上,自然摊成饼形。出炉后,冯财主一家人食之,赞不绝口。问之饼名,赵随口答曰:锅块。后赵晋山回孟封村设炉,专以做该饼为生。其时,孟封镇集市贸易兴旺,客商皆至,此饼味美之名不胫而走,成为远近闻名的佳品。后经多次改进,其品质更佳,因产地孟封镇,大家都称之为“孟封饼”。孟封饼是用小麦专用粉、精炼植物油、绵白糖、蜂蜜、芝麻、纯净水等作为原料,经过调制面团、调酥、成型、烘烤、冷却、储倦、包装等工艺制作而成。清徐孟封饼工艺独特,采用传统的吊炉、闷罐储倦烘焙;选料精优,调配合理,纯天然,不合防腐剂,符合……[详细]
清徐泥塑(不倒翁)
  清徐“扳不倒”制作技艺是积泥塑、泥雕、彩绘为一体的民间美术精品,制作原料主要有红泥、水泥、纸筋、胶、颜料,以及各种大小模具,作品有福、禄、寿、吉祥物、财神和佛教中的各种形象。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宋代清徐当地有一个大户人家,主人老年得子,全家视如掌上明珠。只是孩子整夜的哭声闹得全家不得安宁,主家寻遍民间神医,都没法止住孩子哭闹。后来主人无意中用当地特有的红胶泥捏了一个底座肥大,上身细小的圆锥型球体逗小孩玩,小孩边玩边笑扳来扳去就是不倒,从此那个主人认为这是神的保佑,于是就让人在这圆锥体上画了“观音”的神像,意味着保佑全家永远不倒,因此取名“扳不倒”。后来小孩玩耍时不小心将“扳不倒”扳成两半,主人认为此乃不祥之兆,他就在“扳不倒”整体结构上做文章,用废纸卷成三角桶形,糊成一顶帽子的形状与……[详细]
清徐皮影戏
  清徐皮影艺术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当时清徐常年有四、五个皮影戏团体在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仍坚持演出活动的皮影艺术团就剩常丰村一家。常丰皮影艺术是集民间美术、剪纸、戏曲、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所展现的人物形象是民间老艺人意念化和夸张化的过程。常丰皮影以牛皮作原料,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制作而成。人物制作成功后,由一至三个演员用双手操控,每只手上有三个竹棍作为控制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演,最终将其展现在用白纱布作的屏幕上。皮影人物高度一般是40到50厘米,操作者边操作人物动作,边唱边说,旁边伴有乐队伴奏,给观众一种皮影能动、能唱、能说的视角效果,别有情趣。一般皮影戏演出都是采用的碗碗腔调,而清徐常丰皮影艺术团在演……[详细]
徐沟背铁棍艺术
  太原清徐徐沟背铁棍艺术“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这句流传在山西地区的民谚,道出了徐沟背铁棍的艺术魅力。徐沟背铁棍艺术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吸纳了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戏剧、民间杂技等兄弟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色,被誉为“空中舞蹈”、“无言戏剧”、“活动雕塑”、“流动杂技”。徐沟背铁棍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由抬神求雨活动演化而来,于明嘉靖年间最终形成,至今已盛行四百余年。它内容上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及现实生活,一根棍反映一出戏或一个故事,一支采枝悬挂一人,一根弓弦要站一人……上下一体,同歌共舞,魅力无限。徐沟背铁棍是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巧妙借鉴和利用,有着很深的历史研究价值……[详细]
集义高跷
  集义高跷流传于清徐县集义乡代李青一带,分文跷和武跷两种表演形式,其中文跷有“走步”、“蛇脱皮”、“插队走”、“凤凰展翅”、“龙摆尾”等套路;武跷有“跳桌子”、“跳双登”、“单腿跳”、“双腿跳”、“盍拐”、“碰拐”、“翻跟头”、“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既可在大场中变换队形图案,也可以走街串巷演出。人物形象和装饰制彩均依民间故事、戏曲主题而定,演出剧目主要有《武松杀嫂》、《西厢记》、《拾玉镯》、《清风亭》、《送丑女》、《西游记》、《沙漠牵骆驼》等。音乐起点节奏为:XX|XXX|XXXX|XXX|。……[详细]
  清徐县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部,属于太原市管辖。穿境而过的汾河与潇河,为清徐这个文明而古老的地方沉积了优质丰厚的砖雕烧制土壤。在境内都沟新石器遗址、马峪古文化遗址中,相继出土了大量灰陶、黑陶和彩陶。经专家鉴定,出土陶器属仰韶文化,这说明早在夏商之前,清徐先民已经掌握制陶烧砖技艺。隋、唐、宋、元以来,从境内诸多寺庙砖瓦中,均可看到雕刻痕迹。特别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两百余年中,随着晋商的崛起,境内各村各社建造坛庙寺观蔚然成风,“一颗印”式的“四合院”到处林立。脊领、影壁、花墙、门楼等砖雕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清徐砖雕技艺的发展。清代中后期,境内平均四个村庄中便有一座小砖窑,而且每座砖窑均可烧出“花货”(即砖雕)。当时,境内窑王堡、小王村、大常村、东木庄的砖雕花样繁多,产量颇丰,销路也……[详细]
  猫耳朵是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俗称“碾疙瘩”、“碾饦饦”等。猫耳朵历史悠久,与北魏?齐民要术?中讲到的“馎饦”形似,其制形如猫耳,小巧玲珑,筋滑利口,是久传不衰的大众面食佳品。猫耳朵的制作方法简便: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后,擀成稍厚(约二三厘米)的面片,切成多半厘米块头,撒面粉,用双拇指按住面块往前推,按成猫耳朵状即成。也有先搓成食指粗的条,用右手掐小块,在左手掌碾成猫耳朵。之后,下在开水锅煮熟,配上各种打卤、浇头。除用白面外,还用豆面、荞面、莜面、高梁面等作原料,亦可焖、可蒸、可炒。抿尖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尖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长的扭曲状小节。民国刘文炳《徐沟民俗志》记载,当时太原郊县的面食中有“面用网抿丝者曰抿尖”。……[详细]

全部清徐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