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市

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民间的地方民间小戏剧种。其源始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闽、赣的“采茶山歌、小调”。随中原文化(人口)迁徙,传入岭南,流行于粤北客家地区的民间小调。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粤北采茶小调不断吸收赣、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形成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故此,粤北采茶戏又有“唱花灯、唱花鼓、唱大茶”等称谓。又因其在表演形式上,常以一丑二旦(也有一丑一旦)登台,而被称为“三角戏”,表演戏班亦称为“三角班”。

明清时期,粤北地区盛行民间专业演出“采茶戏”的“三角戏班”,主要集中在以韶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包括南雄、始兴、曲江、乐昌、翁源、乳源,以及清远的连(州)、阳(山)等地区,各戏班互不师承,由此形成了粤北采茶戏表演形式以及唱腔上的三大流派(南雄灯子、韶南大茶以及连阳调子),演出活动遍及粤东、赣南、湘南、桂东等广大客(家)属地区。

清末民初,粤北采茶戏逐步走向成熟,各师承流派亦涌现出了一批在民间享有声誉的职业艺人。在曲目、曲牌上亦形成了一大批的传统剧目,如,颂扬婚姻自由的《磨豆腐》、《双双配》,惩恶扬善和宣扬家庭伦理的《卖杂货》、《打狗劝夫》,以及鞭挞、讽刺社会丑恶的《阿三看姐》、《夜盗寒衣》、《打面缸》等等。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粤北采茶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五十年代一批县、市专业采茶戏剧团相继成立,一批传统的优秀剧目,也得到整理和恢复。尽管“文革”粤北采茶戏活动曾一度停顿,然而,其在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中,粤北采茶戏仍涌现了包括古装戏和现代戏在内的三百多个新创、新编剧目。一些传统的剧目在其多年的演出中,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其它优秀剧种的长处,从而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粤北采茶戏正成为粤北区域地方艺术、戏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下一篇:龙川手擎木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