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金湖县

金湖竹编技艺

金湖竹编技艺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湖竹编技艺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竹编是以竹篾编织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即已出现,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伐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殷商时期,竹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编技法已十分发达,有大量的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出土。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兴起,至宋代已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 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走街串巷上门加工,编制的竹席、竹篮、竹箱等工艺都相当讲究。明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技艺越来越精巧。清代,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竹编工艺日益兴盛,金湖的竹编即从此时期流传下来。

基本内容与生存现状

金湖的竹编以生产和生活用具为主,主要有三道工序:一是选料。一般要选择生长期三年以上的本地水竹或福建、安徽和贵州等地的毛竹,这些竹子都具有韧性强,易编织的特点。二是劈篾。先将竹子洗净,纹平节疤,手臂与刀成一条直线,双手要用力均匀,根据需要将竹子劈成篾丝或篾片。三是编织。根据所编物品,采用垂直经纬、三角编织、虎头眼编织、回旋编织和点缀装饰等编法,将篾丝或篾片编织成竹篮、竹箩、竹筐、竹席、竹床、竹椅、书架等生产生活器具。

竹编取材方便,经济实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竹编技艺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竹编制品逐渐被高科技产品取代,技艺濒临消亡,亟须抢救和保护。




下一篇:制香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