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清江浦区

宋氏骨科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氏骨科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氏骨科,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艺类项目。​​​​​​​​​​​​​​

历史沿革

宋氏先祖宋宝瑄(1867年~1937年),沭阳人,少时孤贫,智商过人,十四岁时因生计艰难,曾出家福建南平寺院为僧,后至主持,一生好善。学佛之余,饱读《素问》,潜心研究《内经》、《难经》等医学著作。后又学膏法于建欧,三十八岁时,成为一代闽南名医。宋氏认为“天下之事,循其故则其道立,浚其源则其流长,对骨病考研高深,生平著作甚多,惜已散佚怠失,目前仅见有《宋氏骨病方》、《宋氏骨病释》二卷。

民国初年,宋氏二代传人宋广兴(1907年~1986年)在运用祖传,药、膏、等诊骨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新。他在实践中综合,药、膏,的作用时说:“一是拔,一是截,开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伴变之虞。”他提出:“虑其或缓而无力也,假猛药、生药、香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其所,俾令攻决滋助,无不如志,一归于气血流通,而病自已,此余制膏疗之法也。精僻之处可见一斑。

解放初期,宋氏三代传人宋延东(1929年~)与厦门中医学院教授张铭清合作编写成《宋氏病案录》一书。作为流派,列入福建名医学说丛书。宋延东后迁至淮安定居,并将祖传骨科疗法带至淮安,距今已60余年。

基本内容

具体疗法为:先将按性味煎制、泡制的马前子、红花、南星、刘寄奴、透骨草、骨碎补、乳香、没药、三七、杜仲、雷公藤、钻地风、松针、冰片等数十味中药,和以高浓度的粮食酒原汁液,按秘方配制,装于布袋之中,敷于患处,经薄布隔离,用热水袋加热,敷完之后,再贴以蜈蚣、僵蚕、全蝎、牛羊角等为主要原料按秘方熬制的膏药。对于跌打损伤、软组织挫伤等伤病,尤对风、寒、湿、邪所致的腰、颈、肩、脊椎、痹症等症状有突出疗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软坚散结、去腐生肌,拔、截灵活,开、行自如,既无需针扎,也无需口服,疗效持久,无副作用,治疗期间仍可活动工作。

有年长者叙述上世纪二十年代宋氏骨科诊疗之状况:“清江浦南,骨医宋宅,凡远近求医者众。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皆各以时聚,有叟有页、有扶掖、有提携。或倚或蹲、或立或跪、或瞻或望、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啼,拥塞于庭,待膏之牧,迫甚水火。”足证宋氏骨科外敷之效,深得民众信任。

重要价值

宋氏骨科疗法,先列辨证、次论治法,再选药物,以药敷为主,膏药为辅,辅以点、搐、熏、擦、烙、掺等法,克服了一般膏药药力渗透缓慢,应用范围局限之弊端,弥补了汤药、针灸等法的不足,对骨科疾病的外治疗法提供了一定的临床理论根据和具体手法规范,具有较高的医学研究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金湖柳编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