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溧阳市民俗文化

溧阳市十大民俗文化

竹马(蒋塘马灯舞)
  蒋塘马灯是流传于江苏溧阳市社渚镇蒋塘一带的传统舞蹈。蒋塘马灯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因蒋塘义军首领虞顺祭祀抗辽英烈杨家将等民族英雄而形成跳马灯的习俗,传承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时间。蒋塘马灯又称竹马灯会,定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出马祭祀,除了春节,农历十月初一是蒋塘马灯的重大庆典活动,人们亦会跳起竹马灯,以此缅怀英雄,表达良好的祝愿。蒋塘马灯,用竹篾仿马扎制,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十匹马是神马,配有神将、马童、护卫者、执事人、旗鼓铳手等相应角色。十位神将身披战袍、头戴木雕傩面具,其余人等身着黄衣黄裳。头马为杨文广;二马是巴焦女将军;三马为俄皇万岁;四马交通大将军;五马观音大士;六马虞氏一品夫人;七马黄道士;八马魏化大将军;九马黑魁大将军;十马祠山大帝张渤。蒋塘马灯表演,分上下两场,场面壮观。上半场表现杨……[详细]
前马舞青狮(竹箦青狮)
  竹箦青狮,是溧阳市竹箦镇前马七斗桥村的一种传统舞蹈,始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竹箦前马七斗桥青狮的道具有绣球一只,仿狮皮一张。狮头,实木雕刻,口能张合,眼能转动,活灵活现;狮皮,将麻丝染成青色,编成狮毛状,缝在一块厚实的布面上。由16位穿红裤的青壮年组队表演,个个既能舞狮又能鼓乐,表演时可不断替换。两人组合一只狮子,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青狮队每到一村表演,由该村一位长者端红漆方盘,青狮队跟着方盘逐户拜年,在主家门前或厅堂表演,每户主家都要拿出糕饼、压岁钱等放在方盘内。有新婚夫妇家要请青狮到床上打滚,以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有大户人家将礼物悬挂厅堂高处,是为青狮高跳,寓意高升。此乃“朝门头”。每当下午或夜晚,青狮队在该村土场上“跳团场”。先是跳平地,由青狮与持绣球者三人上场,展示……[详细]
焦尾琴
  焦尾琴是一种古琴。古琴也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蔡邕的“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被人们誉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琴”。经过江苏省、溧阳市多位有关专家多年的考证和调研,发现东汉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蔡邕竟在溧阳有着一段看似平淡其实并不平凡的人生插曲,那张与他诗文一样流芳千古的焦尾琴正是在溧阳制作而成的。蔡邕系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在朝廷为官时受到陷害,后携妻女“远迹吴会,亡命江海,十二年矣”。在吴地长达十二年的避难岁月里,蔡邕一直隐居在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读书、著作。据传,蔡邕善弹琴,在溧阳,他教女儿蔡文姬弹琴。有一次蔡邕路过观山,看见有一个人正在拿青桐木……[详细]
泓口丝弦
  泓口丝弦,流布于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泓口一带,是江南水乡古老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泓口村地处溧城镇西北近郊,属水乡圩区,河网交织,水陆两便,往来商贾、行人多在此休憩;村人们主业务农,兼事豆腐作坊,故有“泓口声名著,丝弦油豆腐”之说。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泓口监生王炳荣喜爱音乐,就收集当地民间艺人世代口传心授的一种古老音乐,编成10个曲牌,在本村演练传授,从而相习成风,以乐为尚,世代传承,延续至今。泓口丝弦现存《雄鹰》、《春燕》、《落叶》、《昭君》、《花园》等六个曲牌,各自独立成章,但演奏均按曲牌的顺序而进行。乐器有笛、箫、笙、唢呐、二胡、中胡、四胡、月琴、三弦、琵琶等,并配有一组小型打击乐器。笛、二胡为主奏乐器,唢呐只吹开头和结尾,曲牌之间和部分曲牌中杂以锣鼓间奏。乐队人数和乐器配备无……[详细]
跳幡神
  跳幡神流布于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嵩里及周边地区。据专家考证:嵩里跳幡神是一种融中原民间祭祀文化与江南农耕宗教文化为一体的传统舞蹈,是我国3000多年来民间傩文化遗存的一种活态形式。元末明初,有一支汤姓族人因战乱和灾荒,从中原辗转迁徙择居嵩里,繁衍生息。他们带来的中原傩文化与江南农耕土著宗教文化相融共处,于明朝万历年间,形成了传统祭祀舞蹈----跳幡神。据清光绪五年编纂的《溧阳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嵩里普济庙建于西北,供奉祠山真君,真君姓张名渤……二月初八诞辰走祀。而在西乡一带,真君出会,幡神起舞,常在五谷之年尾岁首。”嵩里村明代普济庙遗址现存一石碑,上面可见“咚咚社日枫林渡,旌旗飘扬神鸦舞”的诗句字样,由此生动揭示了当年濑水河畔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幡神起舞的壮观场景。跳幡神以起傩、行傩、……[详细]
冻煞窠
  傩,是我国一种极为古老的文化现象,始于周代,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迎神,驱除疫鬼,祓除不祥的祭祀风俗,称为“傩祭”。傩祭时,配以乐舞。流传于常州溧阳社渚一带的“冻煞窠”,即由“傩祭”演变而成。乘马圩属湖泊低洼地区,明代之前,一遇连天暴雨,便泛滥成灾。故而,民间有句顺口语说:“宜兴、溧阳,总久不长,东坝一倒,变成汪洋”。明朝建立以后,为彻底解决患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和宰相刘伯温部署筑东坝,其后,乘马圩一带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当时有位渔民在胥河捕鱼(伍子胥开的河叫胥河),捕鱼人起网时,网内有张观音像,捕鱼人将它丢在河内,第二次起网时,那像又在网内,捕鱼人说:“你老人家是吃素的,我是吃荤的,你愿意吃荤就到我网里来,不愿吃荤,请你另找门户。”结果第三次起网时,观音像又在网内,因寒冬腊月在河里捞起来的,群……[详细]
焦尾琴传说
  焦尾琴传说是流传在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民间的口头文学,源自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惜木制琴的佳话。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他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素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相传,蔡邕在朝为官时受到陷害,后携女“远迹吴会,亡命江海,十二年矣”。在吴地长达十二年的避难岁月里,蔡邕一直隐居在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每日里读书、写作、弹琴,还教习女儿蔡文姬。有一天,蔡邕在观山村头闲步,看见村里的农人,架着一……[详细]
祠山庙会
  祠山庙会是一种由民间祭祀仪式演变的习俗,源起于溧阳市社渚镇河口村及周边,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早年,河口有祠山庙,祭祀古代为民治水功神祠山张渤。相传明朝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在江南建360座祠山庙,并依次排列,每日轮流祭祀,全年献享连续。清嘉庆十八年《溧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六年正月,淫雨连绵,河湖泛涨,圩堤溃决,庐舍倾颓,暴骨漂浮……涝灾过后四年,灾民才恢复元气,得以安定。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河口周边的河西、桥东、滨溪、上河口、蒋家、王家庄、下马塘、蔡家、巷埂九个自然村合力兴起祭祠山张渤仪式,俗称“祠山庙会”,久而久之而成习俗。仪式中,有12位村民扮演12位民间信仰神:东方神,蓝色面具,穿蓝色铠袍,插靠旗,属木;南方神,赤色面具,穿赤色铠袍,插靠旗,属火;西方神,银色面具,穿银色铠袍……[详细]
史贞女传说
  两千五百年前,正是春秋末期群雄争霸时期。且说楚平王轻信谗言,冤杀了伍子胥(名员)父、兄之后,为斩草除根,立派三千人马日夜追杀伍子胥。伍子胥一心想投奔吴国,就沿着长江东下,来到了小岘山之西的吴楚雄关——昭关。他在过昭关前一夜愁白了头发,后在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帮助下逃出昭关。走出溧阳南山地区后,伍子胥又饿又累,因为他已几天没吃没喝了。当他走到南渡附近的濑江边上时,看到一女子在河边浣纱,身边放着一桶浣纱用的糨糊。他停下脚步,向史贞女乞食。女子朝他一看,此人尽管须发已白,但很像到处张贴的伍子胥的画像。便说:如果你是逃亡的伍子胥,就喝下这糨糊,赶快走你的路。伍子胥呆住了,没想到好不容易逃到吴楚边境,在这荒僻的地方会让一个女子认出自己,可见这楚平王对他的捕捉是如何的周密。落难的伍子胥实在饿急了,拿起桶里的……[详细]
水母山狮鼓
  水母山狮鼓,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洋渚圣旨锣鼓又称水母山狮鼓,是溧阳市上黄镇洋渚村的一种传统音乐,生成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据史志和牌坊文字记载,清康熙年间,洋渚村的潘姓后裔潘积去世,其妻蒋氏年仅二十三岁。蒋氏为公婆养老送终且苦心培育子嗣,坚守孝贞誉满乡里。清雍正五年(1727)七月,经礼部核准,雍正皇帝下圣旨,钦命给予官银三十两,在洋渚村立贞节牌坊一座,以“霜寒玉皎”旌表故民潘积之妻蒋氏。立圣旨牌坊,实属天大的盛事,村中潘姓族人为此创编了五套锣鼓经以示庆贺。每套以大锣大鼓组与小锣小鼓组交替演奏表达一个情景,五个情景均体现了“圣旨贞节”这一主题,潘姓族人取名为“圣旨锣鼓”。第一套锣鼓名曰“野鸡出窠”——清晨,水母山上的野鸡出窠了,野鸡“呱呱呱”啼鸣报晓,……[详细]

全部溧阳市民俗文化>>>